徐慧玲
.現任:客話新聞主播、 

古董車牌話當年 見證台灣交通史

現在民眾拿的「汽機車駕照」,都是用電腦印的,最早期的台灣駕照,其實是像護照一樣用手寫,一頁一頁,還有各種的記錄,最早期的車牌,因為35行省的編號,一律都是15起頭,連「電動三輪車」,都會發牌照。

皮封套打開之後,貼著照片及個人資料,這不是護照,而是民國35年,台灣發出的第一份駕照,不管是汽車 機車還是貨車,都用同一本,當時要拿到可得經過層層關卡。

公路總局監理組長 施金樑:「筆試考過了以後,還要有一個叫做樁考,考10根竹竿子前進倒退,合格以後再去路考,路考就真的在馬路上考,早期考駕照的人的確是很少,但是那個時候是真正有在考技術。」

考照超嚴格,當時錄取率不到3成,而且職業駕照,還要登記受雇 解雇紀錄,嚴格追蹤管理,到了民國50,小綿羊機車越來越風行,考照形式也有了大變革,民眾熟悉的S型路考,以及駕照筆試,越來越接近現在,除了駕照形式改變,車牌也有段有趣的歷史。

不管是反共抗俄的宣傳車,或是馳騁在公路上的金馬號,甚至選舉宣傳車,或極少數權貴,才擁有的私家大轎車,從民國35年一直到56年,用的車牌全都是15開頭。

公路總局監理組長 施金樑:「那個時候是35行省,台灣省順序的編號是15,所以說我們的車牌就是15。」

在貧困的年代,能擁有私家車的,畢竟是少數,但在60年代台灣人自行改裝,用來載貨的電動三輪車,其實也有車牌,同樣是15開頭。

公路總局監理組長 施金樑:「那個時候數量特別多,所以說就訂了一個,馬達三輪車的管理辦法,然後發給他這個牌照,這種車還要每年來檢驗,要駕駛這種車的人也要考駕照。」

後來隨著經濟發展,馬達三輪車漸漸式微,台灣的街頭,被各種新飲的車輛取代,車牌號碼根本不夠用,才改用數字跟顏色組合,來區分小客車,輕型機車及重型機車,演變到現在,則是英文字加上號碼的組合,車牌的演進,也猶如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  (2010-03-05)

 

蘭嶼兒童藝術之旅 聆聽故鄉之美
推拉式自強號 分批重新烤漆換裝
一甲子庶民文物展 重現早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