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琪
.現任:客話新聞主播、 

阿婆示範做米篩目 推健康飲食環境

【張國興 花蓮壽豐】

米篩目可說是,客家人的傳統食物,不過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不知道米篩目是如何製作的,國立東華大學特地邀請,花蓮縣光復鄉大富社區的阿婆們為小學生示範,傳統米篩目的製作方式,不但講究在地食材,也要推廣友善環境的概念。

來自大富社區的阿婆,首先將食材炒熟再放入碗裡,就成了一碗美味的湯頭,接下來就是要製作米篩目,將在來米磨成的粄塊,先放入熱水汆燙,再拿出來以手工搓揉,為了讓米篩目吃起來香Q有彈性,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

阿婆 李秋菊:「(食材)有蔥、韭菜、蝦仁、香菇,如果要功夫一點,還要加香料,粄塊捏揉之後再煮過,然後再捏揉總共要3次。」

搓揉到位了,接下來阿婆以傳統竹篩,開始製作米篩目,讓從未看過的孩子們,都感到很新奇。

學童 邱子心:「把麵團弄成細細的樣子,就感覺很特別,而且弄細細的那個東西是自己做的。」

學童 宋岷:「米苔目已經搓到,鍋子裡面的時候,那個水是滾燙的,在滾的時候,米苔目就像從中間湧出來,很像聚寶盆。」

除了利用在地食材,示範米篩目的製作,孩子們也到有機稻田裡,體驗踩在稻田裡的感覺,整個體驗就是希望讓孩子,從小就建立起保護環境的觀念。

國立東華大學教授 宋秉明:「從小就讓小孩子知道說,去注意他吃的東西的健康,吃好的食物,食物的來源,它是農業也對整個農業的過程,他們很清楚,從很平常通俗的方式,去進入到環境教育,保護我們的環境。」

東華大學表示,這項由環境學院所規畫的「從有機無毒農田」,「到健康餐桌學習分享營」,希望透過從產地到飲食,一連串的體驗,將友善環境、健康飲食的概念,深植在孩子們的心中。  (2012-10-01)

 

2013台灣燈會在新竹 風城賞燈趣
路燈電價優惠將取消 地方大喊吃不消
關西東安橋毀損 鎮公所計畫整修
內埔手工面帕粄 傳承3代好味道
崙背燈火節 象徵詔安文化節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