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公共電視的理念與使命  
二、公共電視與台灣原住民
     
      (二)首創長期培訓原住民媒體人才
      (三)設置原住民網站
      (四)原住民文化母語教材發行計畫
 
一、公共電視的理念與使命
「公視法」第一條明訂,公視不以營利為目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建立為公眾服務之大眾傳播制度。其理念以多元化設計,提高文化教育水準,促進民主社會發展。其精神與原民會統籌原住民事務,政策的擬定、教育文化發展的規劃、經濟土地的開發以及建構原住民社會福利的網絡等等,具同樣的理念宗旨。如結合公視與原民會專長,應可充分落實保障原住民權益、推展原住民文化、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質的使命。
TOP↑
二、公共電視與台灣原住民

公共電視台為了發揮公視法「保持多元客觀性、公平性及兼顧族群均衡性」之精神,特別為長期受到媒體忽略的台灣原住民,提供資訊和經驗交流的園地。

在所有媒體中,公共電視是唯一重視原住民媒介近用權的媒體。早在1994年,公視即開風氣之先,舉辦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1994年9月公視招訓24名原住民投入影像的工作,再依作品的優劣評選,晉用11名結訓學員為公視記者,形成全國唯一的一支專業的原住民採訪隊伍。公視開播時,由原住民主導製作的【原住民新聞雜誌】、【部落面對面】論壇節目,成為公視的招牌節目。這兩個節目,不僅向原住民觀眾提供新聞資訊服務、促進情感認同,也成為主流社會了解原住民觀點的主要管道。

原住民人才濟濟,但基於立足點的不平等,往往缺乏自我實現的機會。公視的原住民人才培訓,為許多原本與媒體絕緣的原住民人才,開闢了前所未見的舞台,讓他們實現夢想,掌握媒體。在原住民權益日益受到重視的此刻,由公共電視在既有的堅實基礎上成立原住民頻道,把原住民的小舞台變成大舞台,能凝聚原住民向心力、擴大原住民媒體近用權,讓原住民在優質的公共空間掌握發聲權與詮釋權。


(一)長期製播原住民觀點的節目:  
  1.原住民新聞雜誌: 
主播荻蔀絲(左)、伊書兒
 
  【原住民新聞雜誌】是一個以新聞性議題為主軸,從原住民觀點報導原住民新聞,並穿插原住民文化、歷史及部落生活的報導的節目。藉著豐富的背景資訊來強化探討的深度與廣度,增進一般社會對原住民的認識。希望原住民掌握與自身相關的社會脈動,促進其主體意識之建立。此外亦強調多元文化主義的精神,希望以寬闊的視野彰顯各族群彼此尊重與關心的精神。   


原住民節目首先以「新聞」型態出現是很重要的,它著眼於原住民可以對切身資訊,以自主性的觀點即時整理與再現。每週一小時的節目,分為「焦點新聞」、「深度報導」、「專題報導」等三四個單元。「焦點新聞」約十分鐘,為一週內原住民社會發生的新聞。「深度報導」是深入追蹤對原住民較重要的單一議題。「專題報導」是針對原住民事務及文化議題做廣泛探討。

.前主播馬紹
 
自1998年7月4日開播,至2003年7月中,已播出257集,共計製作出2300餘條原住民新聞,近三百餘則專題報導累積大量資訊,已為國內最重要的原住民新聞來源,口碑知名度俱佳,在原住民部落中擁有極高收視率。同時製作具備特色,廣獲媒體注意,甚至日本NHK於前年初派人來製作專題,加拿大原住民領袖也到公視參訪。
2. 部落面對面:
.主持人丹耐夫
 
【部落面對面】是一個提供全民參與討論原住民公共議題的園地,建立機關團體、專家學者、社會大眾以及原住民部落相互對話的機制。節目以論壇方式呈現,主持人每集邀請主管機關、專家學者以及當地原住民菁英進行對談,或是將節目現場直接移到部落,並開放現場民眾(電視機前的觀眾Call in)來參與討論,希望藉由意見分享、充分討論,來凝聚共識,共同為原住民的生存發展獻心力。

 

且藉由電視的影像畫面,部落的景色呈現在觀眾面前,促進了一般社會對於原住民的瞭解。自1999年7月3日開播以來,得到觀眾熱烈的迴響,成為原住民固定收視的節目。2001年8月中,「部落面對面」歡慶100集,特別節目以「珍惜每一步,走得更長遠」為題。有別於以往「部落面對面」的節目型態,本集以綜藝節目的表現方式呈現,是原住民第一次自製的綜藝節目。觀眾一起回顧一百集製播過程,並邀請行院院長張俊雄主持「感恩儀示」;原住民歌手北原山貓、飛魚雲豹與喜樂四重唱演出。截至2003年7月底已完成200集節目、4集年節笑話節目、8集候選人論戰節目。


3.其他原住民之相關節目:  
公視於1998年10月份實況播出「原住民立委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促進部落民主,創下國內無線電視台記錄。「國際原住民紀錄片影展」於1999年3月份推出,連續兩週,每晚播出來自加拿大、澳洲、尼泊爾、台灣、南美洲等五國之原住民紀錄片,廣開原住民世界性視野,亦為國內電視媒體首見。

另外,公視的「紀錄觀點」、「世紀的容顏」、「我們的島」等節目,常常播出原住民節目;企劃部也在「主題之夜」,推出「愛戀排灣笛」及「馬偕逝世百年」專案節目。另外,節目部也推出有關原住民的專案節目:「原住民詩歌之夜—端午節原住民詩歌禮讚之特別節目」、「傾聽我們的聲音—田野調查與紀錄方式尋訪阿美族的音樂世界」、「永遠的部落」以描繪原住民各類中生代精英群像為主,其中『雲豹的故鄉』曾獲第五屆金帶獎、「後山平埔誌-追溯平埔族遷移史」、「搖滾祖靈—原住民藝術家影像紀錄」。委製的戲劇節目,也有許多以原住民為題材,得到觀眾好評。
 
(二)首創長期培訓原住民媒體人才:  
 
 
  1994年,籌備中的公共電視推出了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原住民影像人才培訓計畫。本計畫選出包括阿美、泰雅、排灣、魯凱、布農、卑南、雅美、賽夏、鄒、賽德克以及平埔族在內等11族共24位學員參加培訓,為台灣原住民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窗口。
第一屆培訓學員合影
 
 


培訓結束後﹐有一半的學員獲聘為公視籌委會的記者,其他則投入原住民影像工作,或任職其他有線、無線電視台。1995年1月9日,記者正式加入公視行列,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由原住民所組成的電視節目工作團隊。截至目前工作團隊有19名(兼顧族群平衡原則,每個原住民族至少1人),分屬【原住民新聞雜誌】和【部落面對面】兩個節目。每位記者負責企畫、採訪、攝影、剪輯、旁白等工作。

現在,公視有兩個常態性原住民新聞節目【原住民新聞雜誌】和【部落面對面】,兩個節目的製作人、助理製作人、主播和資深記者,都是六年前公視在艱困的籌備階段培訓出來的人才。然而,六年來的運作,人力結構老化,人員出缺無法遞補。

2000年年底,由於原民會與勞委會的支持,共同舉辦「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計畫」,由500位報名人士錄取30名進行為期6個月的培訓,讓原住民有機會培養電視節目製播技能,在職場上開創新的舞台。

2001年3月進行甄試,並於4月2日起正式上課至10月5日結訓。

 
 
第二屆培訓學員合影

課程規劃,有電視影像製作、新聞採訪編輯與節目企劃、傳播媒體與原住民議題及原住民文化課程並安排實作,促使原住民在新聞編採、播報、攝影、剪輯、節目製作等方面發展專業技能,並在接受培訓後取得攝影助理、製作助理、執行製作、攝影記者、文字記者、企劃、主播等相關工作機會。

 
 
2002年年初,再於原民會與勞委會合作,共同舉辦「原住民影像紀錄工作者培訓計畫」,針對留在部落工作的教師、神職人員及文化工作者等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培訓,讓原住民有機會再部落從事影像紀錄的工作。
2002年5月進行甄試,並於7月15日起正式上課至11月20日結訓。

 
課程規劃朝個人工作的方向設計,有電視影像製作、新聞採訪編輯與節目企劃、傳播媒體與原住民議題及原住民文化課程,並安排實作,促使學員能夠獨立完成影像紀錄製作的工作,所使用的器材採用輕便又專業的數位攝影機,剪輯系統採用非線性剪輯,在個人電腦上即可完成作品。

.第三屆培訓學員開訓
公視傾全頻道之力,為此次培訓提供各種專業支援,並在精密的課程規劃下,聘請全國最優秀的師資,為受訓原住民提供最好的學科與術科教學。受邀師資,除了原住民各族菁英,還有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在內的各類電視相關專業的傑出人士。
(三)設置原住民網站:  
 


「原住民新聞雜誌」八十七年開播就建立功能強大的網站,擔任網站觸媒與橋樑的角色,一方面促進部落早日電腦化與網路化外,也集合國內及全球原住民資訊提供國內原住民社區運用,結合著電視的播出,希望網站的成為原住民溝通交流訊息與學習的園地,延長並擴張有關節目內容的討論空間。同時,我們受到觀眾的監督、評鑑與鼓勵,上網人數踴躍,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原住民網站之一。

 
(四)原住民文化母語教材發行計畫:  
 


原住民過去沒有文字,所以一位長老辭世,可能就是一大片母語的版圖消失,而原住民在祭典中所使用的語言與歌謠,是最正統也是最重要的語言系統,結合祭典與母語的教材,對於母語的學習以及文化的保存有極大的助益。國內過去沒有逐字逐句翻譯原住民祭典、祭詞與歌謠的錄影帶,因此這套教材對於各族群瞭解悠遠深邃的祭典文化,意義重大。

這套教材計畫,首先推出布農族的打耳祭專題「守住最後的祭典」,逐字翻譯成羅馬拼音,再對照中文翻譯與錄影帶包裝發行。未來將視教學的成效,以及應用的程度作為檢討,再陸續推出各族的母語祭典文化教材。


 
*以上資料來源:『公視與原住民節目五周年回顧與展望』:2003原住民與電視研討會手冊。

TOP↑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2004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企劃製作 : 公共電視新聞部原住民組 E-Mail:abori@mail.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