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精華往週精華節目簡介

《原住民新聞雜誌》第152集

 

【焦點新聞】

陳進興案關係人游純瑜的控訴

四年前被白曉燕案主嫌犯陳進興性侵害挾持的少女尤純瑜,在出席六月二十八號,立法委員巴燕達魯舉辦的公聽會上含淚控訴她是無辜的。目前游純瑜已經被三審判決以藏匿盜匪罪的罪名被判刑三年八個月徒刑確定,也就是說法官是以游純瑜是陳進興的共犯來論罪,參加公聽會的法學專家直言,這是一個懲罰性的判決,對於在槍口下被性侵害脅迫的游純瑜來說太沈重和嚴厲。游純瑜的律師已經向最高檢察署提出非常上訴,希望司法最後的救濟最終能夠還給她人權的尊嚴!

哈露谷/達卡爾 採訪報導

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正式成立

民國80年正式成立的「原舞者」,今年已經走過第十個年頭。在屆滿十週年之際,催生五年多的「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終於在六月十三號正式成立。未來基金會除了延續「原舞者」本來就在進行的田野調查、教學、樂舞表演、國際交流的工作,也計劃從事各種與舞台表演相關的專業訓練。十年來憑著一股對文化傳承、推廣和保存的熱忱,「原舞者」為台灣原住民留下了豐富的樂舞資料。事實上,原舞者也曾經面臨解散或暫停的危機,還好一直有團員願意堅持下去,對團長斯乃泱來說,參加原舞者除了在傳承文化,其實也幫助她找到了自我。九月二十三號,「原舞者」將推出十週年演出活動,準備重新詮釋原舞者當年第一部推出的樂舞,也就是卑南族樂舞「懷念年祭」。十年後,原舞者基金會終於成立,「懷念年祭」除了象徵一個階段的結束,也同時標示原舞者要重新出發。

娃郁/阿貢 採訪報導

秀林鄉亞泥土地爭議懸而未決

這是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尤哈尼在六月二十九號,秀林鄉公所大規模發放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所有權狀之後誠懇的呼籲,不過,聽在亞泥土地糾紛案的地主耳裡,格外的難受,因為他們爭取的土地權益,涉及的層面太廣,並沒有在發放土地權狀的地主之列。秀林鄉土地所有權狀發放的面積涵蓋整個秀林鄉,獨缺亞洲水泥公司廠區所使用的太魯閣族人的土地,因為亞泥土地糾紛爭議太大,秀林鄉公所表示無能為力,鄉長當面向原民會主委尤哈尼要求盡早處理。幾家歡樂幾家愁,亞泥案地主在族人領取土地權狀的典禮上顯得特別的落寞,沒有獲得土地的權利,亞泥地主還我土地的路還很漫長!

哈露谷 達卡爾 採訪報導

尤哈尼秀林公所鄉頒發土地權狀

六月二十九號上午,花蓮縣秀林鄉公所大清早就湧進大批太魯閣族人,來領取土地所有權狀,讓承辦土地業務的建設課櫃檯人員是非常忙碌。昨天秀林鄉公所大規模的發放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所有權狀,包括三二一筆土地所有權狀和八十五筆土地的他項權利證明書,總計有四百零六張原住民保留地所有權狀發放給三百四十一位原住民,土地面積將近一百六十三公頃,鄉公所特別舉辦權利書狀頒發典禮,邀請原民會主委尤哈尼親自頒發權利書狀。一張薄薄的土地所有權狀,雖然讓秀林鄉的太魯閣族人等待了很久,不過,至少現在他們確認了自己是土地真正的主人,對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來說,這也是遲來的正義!

哈露谷/達卡爾 採訪報導

阿里山鄉公所召開全鄉觀光座談

高山青這首歌每個人都能夠唱上個幾句,在講求行銷的時代,這首歌也間接將阿里山的風貌和人文特色推銷到海外,面對政府即將在九月份開放大陸來台觀光的同時,阿里山鄉也將掛牌成為國家級的特定風景區,而日月潭和阿里山更是大陸人士來台最想觀光的景點。阿里山鄉公所,打著一村一特色的構想,特別在六月二十八號邀請十二個部落的村長和代表齊聚在樂野村的活動中心,共同來討論每一個部落發展觀光產業的可能性,雖然山美村達娜依谷的錮魚是阿里山觀光產業的成功案例,但是,湯鄉長希望阿里山鄉能夠朝著多元的觀光路線進行。阿里山鄉能夠成為國家級特定風景區,當地的鄒族都認為對提升當地的產業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要發展就先要有建設,對於經濟處於弱勢的原住民來說,卻是一個難題。對於積極加入產業轉型的阿里山鄉,能夠成為國家級的特定風景區雖然多少都有幫助,但是,如何滿足觀光客的喜好,讓他們有想再來的慾望,相信也考驗著當地的鄒族朋友。

採訪/伊書兒 攝影 剪輯/嘎歷

多元入學方案原住民升學難

這個星期五,立法委員瓦歷斯•貝林,針對今年第一次舉辦的多元入學方案,要求教育主管機關重視原住民國中畢業生的升學困境,因為從九十年度原住民地區各國中基本學歷測驗的成績,原住民國中生的平均分數竟然只有79.46。對一個想要選擇理想高中、職校唸書的國中生來說,基本學歷測驗至少要在150分以上。看到這樣的數據,就算是教育部的代表也不得不承認,原住民地區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問題,比他們預期的還要嚴重。其實,原住民地區學習成效低落、升學率不高的問題原本就存在,基本學歷測驗只是把普遍的問題表面化,至於要如何解決最迫切的升學問題,瓦歷斯貝林委員建議比照港澳橋生的模式,採取額外保障名額的方式。保障錄取名額,或許可以有效地增加原住民學生的升學機會,但是原住民族教育體制的通盤檢討,重新設計符合原住民文化、生活和環境的教學方法和課程,應該才是改善原住民教育問題的長遠之計。

娃郁/阿貢 採訪報導

久美國小傳統加打水仗的畢業典禮

在布農族的祭歌聲中,揭開了久美國小懷抱感恩之心的畢業典禮,而畢業班的學生也發表了自己的畢業感言。拿到優異獎項的學生,必須要用布農族的方式,大聲向全場報自己的戰功。畢業班的學生一一跟老師擁抱、吻別之後,才明白自己真的要畢業了! 接受過部落長輩的祝福之後,在校長的一聲令下,學生開始互相丟水球,整個場面就在追趕中結束,雖然全身已經濕透了,不過,卻也留給學生一個溫馨、難忘的畢業典禮,而他們即將在八月份飛往新加坡參加2001年的亞太合唱節,並且在國際舞台上演唱布農族的歌謠。

採訪/伊書兒 攝影.剪輯/嘎歷

地門部落新風貌成果發表

六月232425號三天,舉行「跨世紀城鄉文化再造暨產業建設成果博覽會」,十個部落的鄉親都盛裝參加盛會,以精彩歌舞、精美手工藝品、文物、山之味與農特產品展現「文化造鄉」的成果。七年前,在還沒有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前,三地門幾乎是平地化了,不過,經過這幾年發展地方產業後,三地門不但找回經濟來源,也找回文化的認同,還影響了更多鄉親,甚至慕名來參觀的其他原住民鄉鎮。三地門鄉之所以樣樣第一,完全歸功於強有力的團隊,工作上充分發揮分工、合力,在平常生活相處中,每個人都是積極、快樂的心情來工作。全鄉擁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懂得分享、回饋,才是整合大眾力量、凝聚鄉親共識的動力。 三地門鄉成功的經驗,謝鄉長歡迎大家來複製!

婀麼/比佑 採訪報導

復興鄉三民村首度舉辦文化節

從六月二十三號一連舉行三天的水流東文化節,是桃園縣政府地方文化節,今年第一個登場的活動。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新峰里和復興鄉三民村交界地帶的水流東,十九世紀開始,就一直是泰雅族原住民,與福佬、客家人共同相處的生活圈,而原漢族群融合的特性,也展現在這次水流東文化節的設計上。從竹子衍生出來的生活文化,是這次水流東文化節最大的特點。雖然,從主要展售場的氣氛,整個文化節的重點,似乎過於偏向農產品的促銷活動,可是透過文化節的舉辦,卻讓水流東的居民,第一次回過頭來發覺自己社區的特色。事實上,文化活動帶來的經濟收益,確實能夠鼓勵當地居民珍惜並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嘉年華會式的活動是一時的,文化卻是長遠的工作,重要的是當大拜拜式的文化活動結束以後,居民自己還剩下什麼。

娃郁/阿貢 採訪報導

「鄒族原藝高峰會」音樂會

她們是歌壇新偶像高山阿嬤,這幾位媽媽,白天務農,晚上練歌,她們的band叫做中古樂團,他們是鄒族年紀最小的壞小孩樂團,他們都是阿里山的鄒族歌手,六月二十四號,他們讓阿里山來吉部落的夜晚很搖滾。台上歌手盡情的飆歌,台下族人的情緒也隨著搖滾音樂high到最高點,這樣的盛況,在擁有不少樂團的阿里山鄒族部落從來沒有出現過,而表演空間更是這些原住民音樂團體最缺乏的。為期三天的鄒族原藝高峰會活動在越晚越high的音樂聲中到達最高潮,鄒族人說今晚的音樂不打烊,當然,所有的人也沒有忘記在今晚訂下明年音樂高峰會再見的約會。

哈露谷/達卡爾 採訪報導

平埔族群「甲哈撫」要求正名

台灣的平埔族是被漢化很深的族群,通常可以說一口流利台語的他們,如果不自己跳出來承認自己平埔族的身份,從外表上真的很難辨認的出來,當然也包括我們這次拜訪的埔里平埔族--Kahabu。清晨時分,四庄的小孩都背著書包上學去了!而我們前往拜訪還能夠說一點Kahabu語言的潘勇力長老。雖然他們在生活上已經跟漢人沒什麼不一樣,但是,語言的消失讓他覺得很感慨!埔里眉溪四庄目前還能夠說一些Kahabu語言的,除了年紀七十歲的潘勇力長老之外,再來就是大他六歲的姐姐。從清朝一直到日據時代,眉溪四庄因為鄰近北方的霧社泰雅族群,所以成為守護埔里的重要出入關口,潘英嬌那時候雖然沒看過泰雅族出草,但是卻也見證過當時的霧社事件。當我們請他們為我們獻唱阿煙這首具有族群代表性的歌謠時,他們卻以唱這首歌天空會下雨、唱的人身體會不好來拒絕我的請求。當我們來到埔里愛蘭拜訪巴宰族的金玉達達,八十八歲的她身體還是十分硬朗,而她唱了在Kahabu那邊不能唱的阿煙給我們聽。守城、牛眠里、大湳、蜈蚣里這四庄的Kahabu已經不再扮演守護埔里盆地的角色,而埔里人大概也忘了四庄番的祖先曾經以生命捍衛大埔城的歷史,雖然Kahabu跟一般漢人的生活沒有多大的不同,但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認同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隨著歲月的流失,更希望能夠將剩下的語言、文化和歌謠傳承下去。

採訪/伊書兒 攝影.剪輯/嘎歷

【專題報導】

我的部落印象

公共電視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 ,從招生考試,到接受專業的訓練,對這三十四位學員來說,都是一項全新的嘗試 

在他們即將到部落進行實地的拍攝工作以前,我們先來聽一聽他們對部落的感覺,在培訓之前與培訓之後,有什麼不同.請看今天的專題報導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c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