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共電視在資訊社會的自信

Karol Jakubowicz現任波蘭電視台策略規畫部主任、全國廣播電視理事會顧問,同時任教於華沙大學新聞研究所;這是他在 1998116日於丹麥所發表之演講,其原則的說明,十分犀利解析所謂「高科技」與「私有化」無法取代公共廣播電視體制之處,相關論點頗值得思考激勵,特摘要如下:

私有利益的挑戰訴狀

網際網路與3CCommunication, Computer, Consumer Electronics)媒體匯合的潮流,對於現存的公共媒體提出挑戰,認為他們「作之師做之君的態度」已無法滿足個人化媒體服務時代的要求,具體的事證如下: 

因商業性的電台競爭,流失觀眾、公眾的支持、國家的補助 

創意的流失,偏執於說教的、高格調、改革社會的老套 

自由主義思想優越於社會民主發展,政治文化不容公共電視存在 

要求成本效益與自我募款的公視政策

甚至,連大勢所趨的數位電視,其根本的設計,如使用電子節目指南(Electronic Programme Guide)介面,也是一種強調個人化的媒體發展,藉由電視指南的選項來設定個人的節目與資訊喜好。

私有利益的經營真貌

誠如自由主義的擁護者的看法,媒體大匯流的時代最大的貢獻就是「資訊的多元與多量」;然而另一方面,數位化的節目與資訊升高了製作的成本,於是媒體垂直整合的趨勢雷厲風行,結果形成了一種兩極化的媒體:一方面是一個高度整合的媒體產業,一方面是一個高度鬆散的分眾化閱聽人。

根據經驗性的社會調查顯示,一個垂直整合的媒體集團,除了擁有雄厚資本製作華麗的數位化資訊與節目,更重要是掌握了通路,使產品快速暢通到社會所有成員中;同時在媒體匯流的環境中,數位化的資訊可以分身於不同展現型式的媒體,而數位化的技術也使資訊的編輯、剪接、轉貼、改造極為便易,於是這樣的媒介生態歸納出兩大經營鐵律:(一)製作成本固定成本高、複製成本邊際成本低的產業;(二)所以強調資訊提供需要高的收視率(規模經濟的開發),然後再利用多元媒體環境開發其附加價值(範疇經濟的剝削)。如此的「一本萬利」也就正當化了媒體產權集中化的趨勢。而一旦數位化的壓縮技術宣告了媒介頻譜資源稀有論的末日,這些媒體正可在攻擊公共媒體獨具的優勢下,趁機擴張其壟斷的意圖。

另一方面,所謂越來越分殊化的閱聽人,也是新興媒體用來不斷地擴張資訊再利用的市場策略,所謂「多元」只是同一素材的「多樣性」地表現,以致「愈多的資訊,愈少的意義」。閱聽人投合個人化的資訊設計,繁忙地追逐著無數的個人興趣的訊息,反而愈來愈失喪瞭解整體社會面貌的能力,眺望個人資訊爆炸的外貌,令人興嘆資訊社會中人群的疏離、異常、尷尬關係。

公共媒體的價值基礎

首先從愈來愈分殊化的閱聽小眾談起,在資訊數量的成長與資訊區隔的細分下,造成小眾消化資訊的負荷,人與人之間共享的知識不復存在,因此如何在資訊高速公路上尋得正確方位,成了現今資訊新聞事業的使命。商業化私有的經營,強調經營的利潤與附加價值,因此資訊的洪流必定偏向能「吸引」目光的方位,或者是具有高購買能力之小眾,這種浮動的 (unstable)與窄播的(narrowcast)的服務,絕無法滿足人們求取資訊爆炸社會的全觀知識之目標。

這也說明了現今新聞事業的發展,益發強調「導引性新聞主義」(orientating journalism,詮釋與分析)勝過「工具性新聞主義」(instrumental journalism採訪與報導)的重要,Jakubowicz 說:

日復一日,公共領域內的眾聲喧嘩及公眾的破碎區隔化,新聞事業的工作即在從排山倒海的資訊狂潮中,濾出公共相關的議題;新聞從事實的著重逐漸演化到意涵的詮釋;在資訊的汪洋中,導航是迫切需要的功能;資訊本身價值在於能使公眾彼此分享溝通,作為公共辯論的導引而非資訊的掮客,這是未來新聞記者的最重要使命(編按:這呼應了本台開播「公視新聞•深度報導」的方向)。

1995年日本NHK電台,更針對新聞與資訊的價值提出相關的基本服務理念: 

提供精確的訊息給在天災與人禍中的難民,以使他們的財產與安全得到保障;(編按:這正是「我們的島」持續針對台灣環境的記錄與觀察的目的) 

提供公平、易於理解的多元觀點,特別尊重人權與隱私的觀念,以弘揚民主社會的發展; 

開展豐富的地方節目,針對區域性的觀眾播出;同時將區域性製作的節目,播放給全國觀眾收視,不但有助於區域經濟的振興,也發展出全國豐富的多元地方文化;(編按:製播公共近用節目有助於此目標之達成) 

提供平衡的節目,範疇從文化節目到娛樂表演藝術,不但滿足知性的樂趣而且能提供休閒與情感上之抒發; 

提供教育節目刺激廣泛之學習; 

開創性地設計針對殘障與弱勢族群的節目;(編按:製播媒體識讀節目有助於弱勢團體使用媒體表達意見) 

加強擴張國際公共廣播電視的合作服務

這樣的新聞與資訊使命即在,提供無法藉由國際性與商業化媒體產出的項目,而其實力來自公視在長久發展中所歷練得來的經營意志,歐洲媒體研究中心提出公視在多媒體環境下的定位如下: 

公視器重節目製作的能力與累積長久經驗、強調對廣電科技的創新開發,終必成為多媒體環境的核心部門; 

公視提供全民近用的媒介環境,而無視於其他媒體使用價格來限制近用的趨勢; 

提供社會一個論壇與整合的介面,與個人化與多樣化的節目趨勢逆向而行; 

即使全球化雷厲風行,公視堅持提供節目來自母國與在地的創意製作; 

提供屬於公民的的行動導引,豎立在排山倒海般的資訊之上;

公共媒體的技術公益

BBC1996年出版《數位時代之選擇權擴張》報告書,直指出商業驅動下的頻道擴張,雖然帶來選擇範圍的擴張,但是選擇權的基礎則在於購買能力,唯有付得起越多資費的閱聽人才能享有更多的頻道收視。於是,匯流媒體發展的配備,附掛著無數的訂閱管理系統、定址鎖碼系統(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s)、訊號加密系統、亂碼排列組合,這就是所謂「自由」市場下的媒體生態體系。(編按:最近有線電視系統引進定址鎖碼與分級付費制度,將來的閱聽人必然要付出更多錢才能收視 ”Discovery” ”National Geographic” 頻道)

所以,未來的閱聽人需要公共媒體來提供價廉物美的資訊,而不是付出更多金錢來購買富人媒體樂國的入場券,所以科技不但沒有降低公共媒體的需求,反而更凸顯公益的重要性。立基在長久建立起的社會使命,歐洲廣播電視聯盟於1998年提出報告:《公共廣播電視服務的振興今日與明日》指出,公視必須確保在變動中的視聽環境,公眾多變化的收聽習慣都能便利地觸及公共的節目與資訊。確保這樣環境的要件包含: 

提供迥異與商業性或多元的節目與資訊(頻道的主題); 

提供多元之傳輸管道(數位傳輸、線上傳送); 

提供多元的財務來源(基本服務、附加價值、付費服務);

BBC嘗試提供地面數位電視播放服務為例,其數位的服務包含了 BBC Choice(提供 BBC 1BBC 2台節目的附加資訊)、BBC全日播出新聞、BBC學習教育服務頻道,這些數位的播出,在不影響到基本服務的提供前提下,讓公眾可以自由選擇附加服務,又可善用科技創新的利益,創造多元財源以堅固基本服務。

總結而論,資訊社會未來發展之趨勢,凸顯了私有利益勇於擴張頻道版圖,卻自限於經營偏狹利益的節目興趣;唯有公共媒體可以在確保多元的頻道衍生下,同時致力於開發公正、精確、深度與整合性的文化資產。這正是公共媒體獨特與無可取代的永恆本質。 

(程宗明改寫自Media Development 19997月號)

原文:Karol Jakubowicz (1999).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edia Development, 2: 45-49.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