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觀眾瘋狂的 Quiz(crazy) Shows

1994年,名演員兼導演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編導了一部揭露電視黑箱作業的電影─益智遊戲(Quiz Show),將電視追逐收視率、漠視道德規範、媒體對社會影響,以及觀眾心理闡述得淋漓盡至。

在炎炎夏日的七月考季,台視推出了「超級大富翁」,創下收視率6.47的佳績,也揭開了這一波益智節目的高潮。不過很遺憾的是,這是一個缺乏原創性、不折不扣抄襲而來的節目,由美國ABC電視台「誰想做百萬富翁?」為模子,印下來成為台灣版的超級大富翁。而開啟這一波益智節目風之後,「蛋塔」心態再度瀰漫,也就是群起複製,直到觀眾看到胃口倒盡,搞不清哪一個節目的特色、收視率節節下滑為止。光是無線三家電視台,現在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這類型的節目:從星期一台視的「超級大富翁」(10/23收視率3.29排名15)、中視的「世界非常奇妙」、星期二中視的「超級金頭腦」(10/24收視率2.19,排名25)、華視的「IQGO」、星期三台視「無敵超級21(10/25收視率2.02排名25)、星期五台視的「百萬大挑戰」。距離上一次益智節目大行其道的歲月,已有十以上年的歷史,曾經一些膾炙人口的節目,包括了台視由沈春華、盛竹如主持的「強棒出擊」、中視趙樹海主持的「大家一起來」,甚至更早之前由李景光主持的「挑戰」,以及華視推出的「智商一八0」。每隔一段時間,益智性的節目就敗部復活一次,不過這次復活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高額的獎金。

錢─製作單位壓力最大的直接成本

高額的獎金,促使參賽者踴躍的報名,觀眾Call-in連連,相對的,也造成製作單位的壓力,ABC製作的「誰想做百萬富翁」,參賽這只要答對十五個題目,就可以得到一百萬美元,相當於台幣三千一百多萬,於是製作單位向保險公司承保「高額獎金險」,只要獎金超過五十萬元,就由該保險公司支付,不過由於ABC出題過於簡單,使得保險公司以「出題過於幼稚」,寧願理賠兩百萬美元,也要提前解約。

台灣雖沒有一百萬美金的高額獎金,但是一百萬台幣也創下電視台送獎金的紀錄,製作單位送出第一個台幣一百萬時,已經是叫苦連天,更遑論已經送出總獎金930萬美元的ABC電視台?

這類的節目,製作的成本,除了每集送出的獎金、主持人、來賓的主持費、車馬費之外,另一筆大成本,要算是幕後的企劃(出題)人員了。事實上,益智節目的題目耗用量極大,它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的常識型題目,最好與時事有關、還要避開友台已經出過的題目,七折八扣,能出的題目其實有限,再加上國內媒體環境對於幕後創意人員的待遇普遍不佳,人員流動迅速,種種原因都造成益智節目往往無法持續太久的原因。

收視壓力─製作單位鋌而走險

如何拉穩觀眾緊繃的弦,就得要運用一些技巧。有時製作單位並非為了節省成本而造假,而是為了要塑造明星、塑造話題,目的是為了收視率。雖然台灣目前還沒有真正傳出製作單位作弊的情事,但是美國五O年代,最大的電視醜聞案值得借鏡。「21大滿貫」在1958年徹底顛覆了美國民眾收聽廣播節目的習慣,使得益智節目大行其道,節目當中的衛冕者查爾斯范道倫表現出內在博學多聞、外在的溫文爾雅(簡單的說,就是極具螢幕明星像),使他登上Time Life 兩大雜誌的封面人物,也成為美國社會家喻戶曉的人物。不過這一切只是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秀,不甘心被擠下台的前任衛冕者赫比史坦培,對外宣稱製作單位將題目及答案早已告知查爾斯范道倫,於是這個黑箱作業的醜聞終於被揭露,也引起全國莫大的震撼……。而益智遊戲(Quiz Show)這部電影就是根據這個真實故事所改編的。影片中的一段對白道盡了商業掛帥的價值:「製作單位賺錢、廣告主行銷商品、觀眾得到娛樂,沒有人是輸家」,不過在競逐收視率的漩渦中,觀眾成為被操縱的木偶,恐怕是永遠的輸家吧!

益智節目的製作成功的要點:

1.足夠的誘因:

高額的獎金或是高價值的物品是最直接的誘因,不過如果像公共電視無法提供物質上的對價,那麼和偶像(例如水果奶奶)共進晚餐,也是不錯的選擇。

2.題目要廣不要深:

題目如果過艱深刁鑽,顯得製作單位沒有誠意,觀眾也會打退堂鼓,所以益智節目考的是常識而不是知識,一般人常識不見得面面具備,廣度拉大,難度也提高。

3.大家一起來:

即時的、現場的、Call-in都是增加緊張及擴大參與人數的不二法門,而這種參與感有別於政論節目的Call-in性質,觀眾提供的意見和求救者的命運緊緊聯繫,尤其這位求救者如果是明星或是政治人物,除了生命共同體的感覺外,還有平等、對等的感覺。

此外,主持人話家常式的對話:「先試按一下搶答燈,感受一下」「不要緊張,你只要再答對一題,就可以追上對手」,主持人叫名字而非稱「X先生Y小姐」,都是展現主持人親和力,協助觀眾而非刁難觀眾的角色。

4.適時中斷:

目的是為了增加緊張的程度,包括了廣告之後再揭曉謎底,或是主持人又像誤導、又像協助的問話:「你要不要換答案?」目的都是製造緊張氣氛,讓觀眾不忍轉檯。

益智節目為什麼吸引人?

知名的大眾傳播學者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在他的「電視文化」(Television Culture)一書中,解構益智節目為什麼會吸引觀眾。您也可以參考新新聞雜誌第702期「透過遊戲與儀式過程重現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價值」一文。簡單的說,益智節目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接近「人性」與「真實」。這比一般晚間各台的現場政論Call-in節目,或是戲劇節目製造的懸疑感和接近性,具有更高度的參與感和真實性。而一拍兩瞪眼的答案,或是機會與命運兩個選項,主宰勝負和獎金的多寡,除了緊繃觀眾的情緒,也誘發那股賭博式輸贏的刺激感,接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和發財夢。

而費斯克將節目的種種過程,歸結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儀式,這些儀式,包括了贏家接受勝利的歡呼、獎品、獎金這類高度物化的贈與,社會競爭與教育體制競爭有異曲同工之妙。教育體制透過考試,打破社會階層的流動,而益智節目能與名人同台競技,能夠一夜致富,也是這樣心理的投射。益智節目不僅僅是個遊戲,其實也包含了複雜而多元心理層面的活動。

結論:

從七月份益智節目點燃戰火之後,收視率有逐漸疲弱的現象,也難怪,每天都在猜猜看,形式大同小異,使得習慣辛辣口味和多變化的台灣觀眾意興闌珊。可以預見的,不出三個月,這類型的節目就會因為市場一窩蜂的製作,而使得觀眾倒盡胃口,而另一種類型的節目再度崛起。不過這類型的節目還是有相當值得嘉許之處,那就是適合全家觀賞,可以吸收常識,甚至知識,起碼看不到煽色腥的畫面,以及主持人吃盡女星豆腐的對話,的確有寓教於樂的功能。回過頭來,公共電視可以做什麼樣的益智節目?我想,節目部及企劃部有更好的思考,不過,有一個節目在此推薦,那就是民視星期日上午十一點到十二點的「台灣孩子王」。雖然主持人不是俊男美女,也沒有高額、目眩的獎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節目對於台語的紮根、俚俗觀念的推廣都有很大的啟發。如果公共電視要和一般商業台硬碰硬,包括同時段、同樣的卡司,難免吃力,選擇另一個收視觀眾群,也可以說服務另一層面的觀眾,就像許多人討論公視要不要做戲劇、綜藝類節目的思考一樣,公視製作的節目不應以類型來區隔,而是以有無落實公視的精神為依歸。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