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省吧,別再ㄎㄡ了──談國內Call-in 節目

廣播Call-in,開啟先鋒

國內的Call-in節目之風,是從廣播蔓延到電視,而廣播電台當中Call-in節目做的最嚇嚇叫的,以ICRT最具代表性。聽眾打電話進節目現場,說完通關密語,就可以得到贈品,當然,這個通關密語和產品的特質有關,而這個產品的廣告十分鐘後馬上出現在節目破口中,而這樣的模式,隨著廣播中功率電台的開放而發揚光大,現在每天、每個時段,隨便一掃廣播頻道,大家都在ㄎㄡ,跟節目主持人閒瞌牙,現在廣播中非Call-in的節目,反而成了非主流及少數民族。

廣播Call-in,對於電台經營的最大的好處有幾項,第一是成本低廉,節目內容不必準備那麼多,起碼歌曲可以少播幾條,第二可以和觀眾互動,立即解決觀眾的問題,尤其是和醫藥及法律有關的節目。第三是知道觀眾在哪裡,觀眾有多少。以往廣播推估收聽率,是1:400,也就是一通電話約等於四百名聽眾,不過現在這個推估模式,已經由收聽率調查公司得到較精確的答案。

完美音質,已成過去

廣播節目Call-in的新速實簡的好處,也在新聞節目中發展出另一種模式。嚴格的說,應該算是編輯台Call-out的模式。

現在新設立的廣播電台的錄音間,都是留給節目主持人使用而非記者;做過電視新聞記者的人都知道,截稿時間已近,所有記者都擠在剪接室旁,根據編輯台貼出的Run-down,爭著進剪接間過音,五年前的廣播電台也是如此,如今盛況不再,因為一只大哥大就搞定一切,廣播記者利用大哥大作整點連線,也用大哥大傳輸完成帶,記者會的現場乾脆就直接拿著大哥大貼著發言人的嘴邊,算是現場直播,於是現場人馬雜沓、呼兒喚女的聲音也一五一十的傳達,「全都錄」還算是上品,通常是根本聽不清楚當事人說什麼,當然斷訊更是家常便飯,於是主播常說的一句話是:「因為訊號干擾中斷的關係,稍後我們在繼續為您報導」,很不幸的,接通之後,慘劇繼續發生,FM電台和AM電台的品質不相上下,聽眾只得繼續忍受這樣恐怖的音質。

電視Call-in,無所不ㄎㄡ

電視節目當中的Call-in世界,是另一套運作的邏輯,在此只針對政論性節目做一分析。

去年研究者還在公視論壇服務時,曾經和同業門討論,選舉過後,風平浪靜,尤其是如果國民黨繼續執政,其他各台還有什麼題材可以做?結果阿扁當選,新人新政本來就是有陣痛期,而這個陣痛期,卻給各家政論性節目,找到繼續發揮的空間。

原本一般政論性的Call-in節目,都是集中在週一至週五晚間八點到九點,現在周六、周日也繼續ㄎㄡ(八大電視台的大家來審判及三立電視台八點大小聲的延伸版),包括新開台的東森S台,已加入戰團,而十二月一號開播的中視新聞台,據聞也打算來Call-in一下,雖然這些節目找的人大同小異,題材雷同性極高,講話的內容也毫無變化,片段的、斷章取義的、臆測的內容,唯一不同的是主持人,但是觀眾不但不疲乏,而且持之不墜,從收視率調查中可以看到,這些節目都擠進前八十名的收調排名,真該讚嘆台灣觀眾的高度的政治參與性,連周六週日都維持一樣的熱情。

電話投票,老闆最樂?

今年下半年,電話投票開始蔚為風潮。什麼光怪陸離的投票主題都有,而觀眾都十分捧場。以十一月十六日呂秀蓮總統針對新新聞雜誌的影射事件,召開記者會後,一個晚上,東森電視台就有六萬多通的電話投票表達意見。時間再往前推到十月底,總統罷免案剛剛開始延燒,SET電視台開放長達十二個小時的電話民調,總共有七十二萬通的電話打進。目前各家電視台的電話投票都是兩元,再依合約與中華電信拆帳,從兩毛到一元都有,算一算,一個晚上就進帳至少數十萬元,誰說作新聞是賠錢貨?平常各家的Call-in民調,每隔晚上都能維持在15000通的水準,就算一通電話只進帳一元,也有15000元,足以支應主持人和來賓的費用。

目前各家Call-in民調,大概可以從螢幕上顯示的數字,估算進帳的多寡。比較特殊的TVBS的全民開講,雖然沒有Call-in民調,但是進帳恐怕是各台之冠。這個節目自行設計電話Call-in系統,民眾打電話進入語音留言,留下聯絡的電話,然後工作人員再根據留言,由製作單位Call-out出去。但是無論民眾有沒有留下電話,或是被工作人員回電,只要打了螢幕上的電話,一律自動繳交兩元。製作單位一個小時頂多打出去50通,但是據2100全民開講主持人李濤表示,這個節目一個晚上至少接到兩萬五千通電話。

當然,這些電話並非都是觀眾打進去,「投票部隊」更是功不可沒。最主要是希望藉由電話投票形塑一股民意的流向,不過,稍微對民意調查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電話投票絕不代表民意,主要是因為會看某一台或是某一個節目,可能具相同的屬性,舉個例子來說,某台或是某一個節目,節目政策或是主持人就是比較偏向某一政黨,那麼喜歡這個台或是這種類型的民眾,就比較可能匯集在一起。但是在另外一台的情況可能正好相反,兩邊各有15000通電話,但支持的對像或意見完全不同,那麼,誰代表真正的民意?另一個是統計上的操作,任何的抽樣必須是隨機取樣,才可能準確的推估母體(從政論性節目的觀眾輪廓可知,男性、中產階級是主要的收視群),由於民眾「主動」(多為男性)打電話來,不能代表那些「不主動」(女性、老年人口為主)打電話觀眾的意見,因此電話投票不能代表全體民意。還有一個更奇怪的現象,下次您看電視時可以注意一下,那就是「不知道/沒意見」這個選項,這究竟代表贊成亦是反對?觀眾還打電話進去表達「不知道」,花了白花花的銀子和時間,目的究竟是什麼?這種答案只有在一種情況有意義,那就是不知道的人多於贊成或反對的人,因為這表示題目設計有問題,觀眾根本看不懂,所以只好「莫宰羊」或「沒意見」。其實上述的種種錯謬,電視台本身可能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觀眾樂於配合演出,電視台進帳也麥可麥可。

我給你三十秒,你給我說清楚,講明白

三十秒能講多少字?有多少人能在三十秒之內表達一個完整的意見?有多少人第一次能在現場Call-in節目中侃侃而談?你是不是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喂,喂,是我嗎?對對,請說」(已經過十秒)「喔…..喔,主持人以及現場的來賓大家好,我想說的是說,那個X委員,你講話很不客觀ㄝ,以前喔XXX當政的時候還不是一樣抹黑XXX…」(又過了十五秒),最後總結的五秒,大多是:「不管怎麼樣我支持XXX,謝謝」或是「我覺得XX黨才是台灣真正的亂源」(三十秒結束)。接著主持人的金手指一揮,要來賓在二十秒內答覆,還沒說完,另一陣營的人不服搶話,然後大家吵在一堆,比大小聲(不僅八點大小聲,九點、十點也繼續大聲),於是觀眾就對事件了解了?明白了?當然沒有,所以第二天再繼續ㄎㄡ,再繼續吵。

Call-in節目及Call-in民調製作規範

對於Call-in節目的製作以及Call-in民調,在BBC節目的製作規範都有當中載明。

由於叩應節目大都是現場播出,因此製作人必須注意打電話進來的觀眾會觸犯法律或是言語不雅。同時主持人應該充分了解相關法律及公視的規範,並確定主持人在一些尷尬的情況下,可以有禮貌及很快的從節目中脫困。例如:讓觀眾的聲音漸漸淡出,主持人持續話題。

不過台灣的做法往往是,製作單位粗暴的掛斷電話,於是主持人可以很快但沒禮貌的從節目中脫困。

另外,在Call-in民調方面:

製作單位必須了解Call-in民調不具指標性,節目製作單位也不得暗示Call-in 民意調查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的相關規範,包括:一、叩應民調的結果不應在原本使用的節目之外大作宣傳,平時公視的新聞節目也不應當報導叩應民調的結果。二、如節目中針對同一個議題進行多次的電話叩應民調,例如在節目開始、結束時各一次,製作單位也不可以暗示調查的結果,顯示觀眾的意見有所改變。三、針對現場觀眾進行的意見調查部分,即使現場觀眾事先經過挑選,平均代表各黨各派,製作單位也不可以強調呈現的結果具有任何的意義。

無疑的,BBC塑造了一個極為嚴謹的製作規範,而這樣的製作要求,是目前台灣沒有一家電視媒體所作得到的。

傳統傳播理論被顛覆

傳播科技的高度發展,徹底的顛覆了對閱聽人角色的定義,對於「守門人」的角色扮演也給予莫大的挑戰。Call-in節目的大行其道,至少可以看到兩點傳統的傳播理論必須從新定義:

  1. 觀眾或是聽眾,不再只是單純的訊息接受者,不管他們能在電視上發言的時間有多少,有無完整的表達意見,起碼閱聽人有機會成為訊息的產製者。閱聽人無情的指責來賓或主持人,都可能成為影響製作單位下次發通告的參考;雖然Call-in民調不具指標性,但是現在卻變成了「民意」的指標,甚至影響政府的決策。雖然會Call-in的閱聽人是少數,不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但是至少「被動的」「沉默的」的大眾的論調,必須修正。
  2. 「守門人」守什麼?就像是SNG氾濫的結果,什麼血腥、暴力或色情的鏡頭,一五一十的在觀眾前面表露無遺。同樣的,Call-in節目也是如此,謾罵的、三字經到多字經,當製作單位覺得不妥時,已經來不及了。雖然製作單位都是先做一些篩選,不過現在觀眾更是精明,接通電話時都表現的相當正常,但是一進現場,就開始胡言亂語,所有的風險,都暴露在第一時間,守門人,還能守什麼?

結語

最近有許多的文章,都在討論Call-in節目與生活、政治、民意等等關係(註一),很不幸的,負面的評價遠大於正面的評價。這些觀點包括了粗糙的民意調查反而戕害了民主進步的發展,或是Call-in造成了莫須有的對立等等,另外,「主持人」的角色也備受爭議,而中國時報的一篇特稿,倒是可以給我們目前談話性節目的主持人們一些參考(註二)。重點是,這些Call-in節目,Call-in民調,究竟給了我們什麼?真理越辯越明,還是依舊霧裡看花?在一片唇槍舌戰中,我們除了看到言語的暴力以及觀眾喊爽式的抨擊,到底給我們的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與啟示?省省吧,別叩了,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陪陪家人談心,看看公視的節目或許還比較實在。(胡心平 作)

註一:

生活在call-in之外 中國時報  論壇 彭蕙仙    891118

媒體政治 塑造了非理性社會? 中國時報  論壇 郭力昕   891104

電視談話節目"異形" 媒體須自律 中國時報 許文媛    891112

註二:

列爾-公認最中立的主持人 中國時報  郭崇倫/特稿 國際大陸   891004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