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造假還是政客說謊--BBC主席、總裁辭職風暴下的新聞倫理議題

研發部邱家宜2004/2/9

在董事會主席Gavyn Davis與總裁Greg Dyke相繼辭職後,全球最具歷史與權威形象的英國公共廣播BBC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這兩位BBC主要領導人,在內閣指派的赫頓法官,公布對武器專家凱利博士自殺事件的調查報告後決定辭職。赫頓在報告中直指BBC的新聞控管不當,並認?首相布萊爾及其幕僚並未如BBC記者Andrew Gilligan在BBC第四廣播電台的時事性節目「今天」中所指控,?了說服國會同意對伊拉克開戰,而蓄意誇大、渲染了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的情報。

就在赫頓報告應有利洗刷首相布萊爾對公眾的誠信問題時,以反恐之名發動對伊戰爭的主角---美國總統小布希,卻因為以美國為主的武檢團隊,在伊拉克境內,始終未發現海珊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具體證據,在進入總統大選熱身期後,遭其民主黨對手挑戰,而不得不就戰前對伊情報的正確性問題,成立調查委員會展開調查。布希的決定,使得布萊爾內閣在赫頓報告公布後沒能高興太久,就迫於情勢及在野黨要求,必須跟著展開情報正確性的調查。

先前曾信誓旦旦表示一定可以找到武器的首席武檢官凱伊,日前已經辭職,他在辭職後表示:「關於伊拉克的武器情報,我們幾乎全搞錯了」。目前,在客觀事實上已經演變為:究竟是英美情報單位情報錯誤,導致兩國領袖誤以為伊拉克已經造成立即威脅,還是兩國領袖?了順利獲得國內民眾及國會支持,而在有意無意之間將情報往支持開戰的方向去解讀?美國總統布希或許有機會將責任都推給情報單位,但在布萊爾這邊,則因為先前疑似有情報人員抱怨內閣高層誇大情報,甚至有人因此自殺,而無法迴避首相政治責任問題。

布萊爾與BBC的糾紛就源於此一關鍵。曾經主跑伊拉克戰事的BBC記者Andrew Gilligan,2003年5月29日在接受「今天」節目主持人John Humphrys的訪問時,一度語出驚人的表示,跟據他與英國情報單位人員接觸所得來的訊息,該些情報人員認為相關高層將情報錯誤解讀,導致在2002年九月間,布萊爾發表了一個措辭十分強烈的公開演說,演說中明確指出,海珊的武器發展計畫已經使得一些「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能在45分鐘之內完成部署」。

Gilligan接著說:「首相的宣稱目前已無法自圓其說,因為如果武器已經整備,必然早就被發現了。」這或許是一個誠實的錯誤,亦即首相是誤信了情報單位提供的錯誤訊息,不過,Gilligan又說:「政府其實在開戰前就知道這些說法有問題,甚至在將其寫成文件前就已經知道,那些情報並不可靠。」根據Gilligan的說法,情報人員對布萊爾及其幕僚誇大了伊拉克武器的威力,相當不以為然,因為那與他們所要提供的訊息並不符合。

這個引用匿名情報人員說法,揭發首相涉嫌誤導國會及民眾的指控,立刻讓首相辦公室大為光火。布萊爾辦公室發言人Alastair Campbell立刻嚴厲指責BBC,接著又發生曾經與Gilligan有接觸的武器專家凱利博士,在內部調查過程中,姓名被政府官員對外洩漏後割腕自殺的慘劇,布萊爾內閣於是請出資深保守派法官赫頓(Hutton)展開調查。由於凱利博士的死,與相關消息被媒體報導直接相關,讓BBC承受很大壓力,但BBC前總裁Dyke卻不打算讓步,他選擇站在記者這邊,除了進行私下了解,並未展開正式調查

Dyke的強硬態度,在赫頓報告一股腦怪罪BBC的內容公布後,受到嚴重打擊。由於支持Dyke的董事會主席Davis已經先辭職,在無法獲得董事會支持的情況下,Dyke也只有被迫選擇辭職。他表示「情況十分明顯,政府試圖對我們施壓,而也同樣明顯的為我們所拒絕。」Dyke認為,雖然BBC也有疏失,但如果說政府一點錯都沒有,卻是顛倒黑白。報告結論呈現一面倒,讓Dyke無法接受,英國媒體相關分析也指出,赫頓法官似乎並未公平面對各方證詞,並一再拒絕將各方答辯內容上網公布,以便讓調查過程更透明的要求。

赫頓報告出爐後,英國媒體輿論及民調都認為,這只是一份?政府粉飾過錯的文件,被報告所指責的BBC至少有人負責下台,但包括首相、部長、及首相府幕僚群、國防部官員、以及情報首腦這些人,難道真的都那麼無辜?其實就如同前面提到的,由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不存在,如果不是情報錯誤,便是解讀太過,首相幕僚及情報頭子之間,不可能兩者皆對。BBC錯在對新聞未審慎查證,但政府是否真如赫頓法官所認為的清白無辜,根據媒體民調結果,一般英國民眾並不認為如此。

有評論指出,赫頓報告及整個相關事件,是英國公共領域出現病徵的警兆,將小報追逐獨家、對新聞來源查證較不嚴謹的採訪風格帶進BBC的Gilligan,與擅長議題操縱的首相府發言人Campbell,其實半斤八兩。BBC雇用Gilligan多少是基於可增加收聽率的考量,而布萊爾雇用Campbell,則是著眼於其可操弄民粹獲得政治利益,兩者都是對公民社會的傷害。BBC和政府都有錯,問題是BBC已經道歉,但布萊爾政府卻沒有,恐怕也不會道歉。

擺開在自圓其說上,情報單位與政客所將出現的矛盾,布萊爾想要開戰的理由不難理解。一方面可以與美國同一戰線,美國遲早會打贏,到時「重建伊拉克」英國好處多多,這部分好處在戰後確實兌現。另一方面,英國高層或許研判,只要海珊在位一天,伊拉克遲早會發展出核子武器或生化武器,所以英美不如先下手為強。在密切的互動下,或許首相府的意向早已經深深影響英國情報首腦,導致情蒐方向一直朝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進行,這種「情報政治學」導致英美最後依據錯誤情報發動戰爭。而戰爭總是帶來大規模死傷。

Dyke辭職消息傳出,BBC散佈英國,包括倫敦、卡爾地夫、伯爾發斯特、格拉斯哥、曼徹斯特各地的員工,一度發起自發性遊街抗議,顯現這位作風強勢,曾多次與梅鐸衛星電視集團交鋒,頗能表現英國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積極進取風貌的總裁,確實受到員工的普遍愛戴。由於代理的董事會主席Ryder爵士在接掌主席後,立刻代表BBC針對赫頓報告發表了一份「毫無保留」的道歉,其過於卑恭屈膝的做法,讓許多BBC員工極為憤怒,對於Dyke的去職顯得更為不捨。當以辭職的Dyke離開董事會,穿過遊街的BBC員工時,多次獲得英雄式的歡呼。

參與遊街的BBC員工說:「這簡直像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情節(在故事中所有的東西都是左右顛倒的)。」「政府對我們向來有氣,過去右派政府恨BBC,現在左派右傾政府更恨BBC。」「看來野蠻人已經獲勝」。但也有員工同意BBC的新聞作業準則確實較過去鬆弛,有再檢討、或落實的必要。連前總裁Dyke在辭職後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承認,他後悔當初沒有及時針對Gilligan事件的新聞播出流程,展開正式內部調查,讓BBC在這部分先站穩立場。不過無論如何,對於赫頓報告中,對政府修飾情報一字未提,各方仍覺不可思議。雖然主管傳播政策的文化部長Jowell一再保證此事絕不會危及BBC的獨立性,但經歷此番與政治力交鋒的震撼,BBC能否繼續如過去那樣獨立的製播新聞及節目,仍是BBC員工所最關切的。

在兩位領導人相繼辭職後,新的BBC董事會主席及總裁將如何的產生,以及這個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共媒體,未來是否仍能一如往昔,堅持其獨立製播風格?目前已成為各方關注。「政客與媒體究竟誰在說謊?」Gilligan事件再次突顯此一永恆話題。而素以嚴謹載譽,使其報導深具權威的BBC,在握有挑戰最高權力當局權柄的同時,仍必須臨淵履冰,在新聞倫理上不容稍有差池,也唯有如此,其對權力者的監督力量才能真正存在。對此,台灣社會應當能從中學習。

參考資料

Anthony Barnett(January 29,2004).The Campbell Code, 2004/01/29, openDemocracy【Online】 avaliable:http://www.opendemocracy.net/debates/article-8-92-1704.jsp

Ciar Byrne(January 30, 2004).BBC to launch Gilligan inquiry, The Guardian【Online】 availi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bbc/story/0,7521,1135423,00.html

David Elstein(January 29, 2004).Hutton and the BBC, openDemocracy【Online】 avaliable: http://www.opendemocracy.net/debates/article-8-92-1700.jsp

David Marquand( Feberary 2, 2004).Tony Blair and Iraq: a public tragedy, openDemocracy, 【Online】avaliable:http://www.opendemocracy.net/debates/article-2-92-1709.jsp

Kamal Ahmed(Feberary 1,2004).BBC dossier reveals fury at Hutton ‘flaws’, The Observer【Online】 avaliable: http://observer.guardian.co.uk/hutton/story/0,13845,1136307,00.html

Matt Wells(Feberary 2, 2004).Uphill battle for new BBC regime, The Guardian【Online】 avali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huttoninquiry/story/0,13812,1136837,00.html

Matt Wells(Feberary 2, 2004).Today first to get back to basics, The Guardian【Online】 avali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huttoninquiry/story/0,13812,1136852,00.html

Nicholas Watt, Richard Norton-Taylor, and David Teather(Feberary 2,2004).Blair alone after Bush WMD move—Inquiry leaves PM facing climbdown, The Guardian【Online】 avali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849597-111624,00.html

Owen Bowcott, Matt Well, Maggie Brown and John Plunkett(January 30, 2004).Despair in the newsroom turns to anger on the street---Claim that BBc is being bullied, The Guardian【Online】 avali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broadcast/story/0,7493,1134863,00.html

The Guardian(July 9, 2003). Full transcript of Gilligan’s ‘sexed up’ broadcast, 【Online】 avali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709110-111190,00.html

The Guardian(January 7, 2004). Hutton statement, 【Online】 avali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broadcast/story/0,7493,1117873,00.html

The Guardian(January 28, 2004). Lord Hutton’s statement(part 1,2,3),【Online】aavaliable: http://www.guardian.co.uk/print/0,3858,4846738-111624,00.html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