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節目輸出國的啟示
去年最流行的卡通商品是什麼?答案是 HELLO KITTY。

今年台灣最流行的連鎖店產業是什麼?答案是 拉麵店。

今年五月份排名第一的卡通是什麼?答案是 哆啦A夢(小叮噹)

去年電研會推薦的晚間優良綜藝節目,七個節目裡有三個是日本節目。在此,我先介紹電視冠軍這個節目,從這個節目中,可以印證日本節目受歡迎的原因。

見微知著─從電視冠軍看日本節目製作

『電視冠軍』自1992年在東京電視播出以來,收視率一直維持日本趣味競賽節目冠軍。這個節目的設計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誰來爭第一」。一年前,八大綜藝也曾經模仿這個節目,由於參賽者寡,參賽者素質不佳,不到一季,就無疾而終。

日本電視冠軍,雖然沒有大牌明星,也沒有華麗的場景,不過製作成本不貲,一集製作費四百萬,國內除了連續劇一集上百萬行情,(而且要瓊瑤、楊佩佩之流的製作人),已經是大輸特殊了,哪一個綜藝節目用到這樣的製作費?就算有高額的製作費,也絕對是花在主持人的身上而非節目製作上面。

◎前置作業─參賽者 淘汰再淘汰

每一集播出的節目,大約看到六位參賽者,事實上,這些已經事前從全國各地經過初賽,篩選過的精英,才能在節目稍稍露面。因此,任何可以進入決賽者的毅力、能力或創意,絕對超越常人。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對著這位冠軍說:「這算什麼,我也能!」吧?而參賽著淘汰再淘汰的做法,意味著這個節目無法迅速播出,從每集創意人員推出企劃案、廣徵參賽者、各大城市的初賽、複賽、決賽,到後製帶完成,並且進棚錄影(棚內觀眾的募集、特別來賓的敲定、主持人的準備)、到真正播出,試想,為了使節目能夠每週播出,需要多少組工作人員同時進行其他集數的企劃?

◎節目創意至上

台灣有哪個節目有「創意人員」的編製?一般來說,都是以企劃人員執行創意的工作,當然,最快的方法是模仿日本節目。而「創意」的另一層意義,就是「花錢」。

比如說,在「火焰大挑戰」這個節目,每一道關卡所設計的遊戲項目,都是創意人員的傑作。為了確保安全及挑戰性,這些器具都是先前一而在、再而三的測試,當然,就是「錢」。

電視冠軍看來沒什麼創意,反正創意人員出一個難題,讓大家來爭冠軍就是了。事實不然,電視冠軍的創意在於執行面,在於參賽者。例如,有一集是關於「拉麵通」,製作單位設立幾個關卡來測試。初賽的第一關,參賽者騎著馬,頭上有麵條的照片,根據麵條的樣子,在目的地處,選出是哪一家拉麵店所使用的麵條。進入決賽之後,第一關是「這個拉麵店的拉麵是哪些材料組合成」?要求參賽者,將眾多的湯碗、麵、湯、材料、叉燒五種材料組合起來,做出製作單位指定的拉麵。最後一關,則是「拉麵大猜謎」。這部分的出題方式,有時是五十個拉麵湯碗的大猜謎,有時是聞一聞氣味,或是嘗一小口材料或湯汁,或是根據收據的一角、筷子的紙袋、或是看一小段麵條作及特殊的配料。執行面的創意,在題庫的大搜羅以及節目呈現的豐富性。另一類型的競技,則是充分考驗參賽者的創意。例如創意菜、創意化妝數、作模型或是噴畫,這樣的主題,參賽者的創意靈活了節目的生命。這也意味著,節目單元如果無法設計的有創意,那麼就讓參與者盡情發揮創意。

超出主題的另一個思考是,這個節目同時富含教育意義。例如國小學生作菜大考驗,小朋友便發揮想像力及合作精神,(超級變!變!變!更是這個精神的極致),同時將許多知識包含在節目中。

日本節目能夠成功,歸功於「創意」,唯有創意,才能創造商機,才能夠作為節目輸出的大國。日本人的創意導因於集體意識,導因於社會文化的型塑。 

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人是矛盾的。這從社會文化層面得到很好的解釋。一方面你可以看到他們極度有禮貌、高雅的服飾、以敬語交談,但另一方面性行為的開放、入夜之後進出燒酒屋與卡拉OK的狂放,這樣的行為與階層無關,只白天和深夜有關。

日本人是專注的。這是歷史的淵源,無論是京都還是東京,精緻的、歷史性與現代同在。強調專業分公,要求產品的良率,因此唯有專注才能維持良率,執著精密。

日本是高度競爭、講求集體意識的。日本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就處於高度競爭的環境,升學壓力全世界第一。在進入企業之後,個人與及集團合一,共同追求組織的最大成效。

於是乎,在要求成功、團體大於個人的文化意識下,集體創作的腦力激盪再加上為追求成功的大筆投資,而整個社會成熟的工業體質,有助於後製作的製作,種種環節的配合,使得日本節目在亞洲風行,持之不綴。 

日本節目輸出經驗

一九八O年代前後「仿冒王國」的〝美譽〞不是落在台灣,而是日本。複製的概念不僅落在工業產品,更深深烙印在流行文化中。一九五O到一九六O年代,好萊塢的電視節目席捲了日本電視頻道,不過到了一九八O年代以後,日本節目只有百分之五是進口的。除了美國之外,日本是第二個本國節目可以維持自給自足的國家。

大約七年前,直播衛星引發的文化侵略的專論(1984年,NHK開始利用直播衛星,解決偏遠地區的收視問題,因〝溢波〞至台灣上空,因此許多人利用小耳朵接收日本NHK的節目),是傳播界的熱門話題。在法規中明定電視台播映外片的比例,就是希望抵禦那雙看不見的手。而DBS算是最早期日本節目完整輸出的開始。

二次大戰後的日本,並沒有任何政策限制外來流行文化進口的比例,對於美國文化宰制日本年輕人的精神層面的經驗,新聞局引以為鑑。不過這個經驗並沒有結束,這個故事朝幾個新的面向發展,第一是:電影工業上,國人喜歡美式口味的故事情節和發展節奏(快速、動畫工業的極至)。第二,電視傳播上,抄襲日本節目的創意,而非美國。第三,哈日族上場。對於一個傳播工作者來說,真正該思考的是:日本人如何從文化被侵略者的角度,轉變成為一個文化侵略者?(當然,日本人的侵略不只文化,美國人動不動祭出超級301,就是一種經濟上消極的抵抗;日本政府也非省油的燈,祕魯總統是日本人,美國夏威夷島也是有計劃「輸出人口」的傑作)

全球化的策略 亞洲本土化

日本明治維新全面西化,但日本人了解西方的產品不盡然適合日本,於是所有外來品皆和日本文化“混血”。文字上,外來語的拼音、字母就是日本化的結果。在看包裝一個明星方面,服飾、髮型及言談舉止,都表現出「亞洲化的西方世界」,而非「西方化的亞洲世界」。

◎輸出沒有文化氣味的商品

日本是一個文化強權,但是可以看到它所輸出的節目,並沒有顯著的國家特質。換言之,它沒有超越了文化的藩籬,利用豐富的視覺效果,直接吸引消費者。

故事簡單化 題材豐富化

以日本偶像劇為例,日本電視劇的情節不像台灣連續劇那麼複雜,因此觀眾可以集中精神於劇情的發展。同時,故事發展的場景,人物也相當的多元。不像台灣,不是千金大小姐談多角愛情的畸戀故事,就是苦情戲賺人熱淚。日劇還有一項特點,就是集數都不長,這使得電視台的排檔必須相當靈活多變,也不至於招來歹戲拖棚的批評。 

結論

目前台灣至少有緯來日本台、國興電視台、JET、NHK亞洲台是全日本節目播送的頻道,另外還有其他的電視台也會播出日本節目,光是1996年東京電視台出口到台灣的節目就有一千多個小時,因此國內的電視生態勢必會遭到相當大的衝擊。

過去我們總是以市場規模不足,以至於廣告餅不夠大,或是文化藩籬等原因,節目難以輸出為由。事實上,一個好的節目,可以跨越語言、時空的障礙,產品可以透過翻譯、產品線的延伸,不斷創造利基。但現實的是,有賴於強而有利的企劃(實為創意),而這個作為先鋒的工作,卻是目前台灣傳播業界最吝於投資的部分。不過,不盡然要大手筆的製作,最近有一個節目是董智成主持的「世界大不同」,四位特別來賓,以及十位老外,根據不同的主題發表意見,例如:哪一個國家的男人最溫柔?哪一個國家的菜最好吃?一集製作成本不到十萬,但是卻是繞著地球跑的小型無畫面版本。

節目的產製,創意固然是源頭,中游的產製以及下游的行銷,環節缺一不可,這也顯示出電視作業的整體性及不可分割性。

 

參考資料:電視冠軍 新視界出版社

電視文化研究會一九九九年優直晚間綜藝節目評鑑

從傳播帝國主義來看日本影視工業的全球本土化策略

從日本社會文化淺台企業經營的理念 戴嬡坪

ACNielsen 節目總排名表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