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公共電視發展現況

研發部 徐秋華

法國目前一共有四家公共電視台,F2、F3、F5和Arte,為什麼法國有這麼多家公共電視台?各台之間如何分工?另外,法國的公共電視財源是執照費收入佔三分之二左右,其餘經費得以播出廣告的方式籌募。這種做法一直有爭議,到底公視節目內容會不會因為播出廣告而受影響?變得比較媚俗,而忘卻了公視的使命?其實這些問題法國的電視界和知識界也一直在探討,在新世紀的開始,更針對廣電媒體的積弊和未來的發展,大幅的修正廣播電視法,試圖尋找出一條最適合法國的路。

一、 2000年新廣電法與法國公共電視

西元2000年八月一日,法國國會通過了廣電法修正案,這是一個足以開創法國廣播電視新局的法案。法國廣播電視媒體的主管機構高等視聽委員會(Conseil superieur de l'audiovisuel,以下簡稱 CSA)國際關係處主任馬利安尼(Isabelle Mariani)表示,這個法案的目的有二:一是改革公共電視系統;二是為無線電視數位化鋪路。而這個法案為法國公共電視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幾家公共電視台,劃歸在統一的管理體系之下。

要了解法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家公共電視,讓我們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法國公共電視組織的演變。

在八○年代以前,法國廣電業一直是國家獨占的局面,而且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密切,在1958年戴高樂總統任內,電視媒體尤其扮演了政府文宣和鞏固領導中心的功能,當時電視台的主管皆由政府聘任。

1974年七月,法國廣播電視法將當時唯一的一家電視台,也就是公營的ORTF(Office de Radiodiffusion-Television Francaise)變成七家獨立自主的公司:包括三家國營電視台,TF1(Television Francaise 1),Antenne2 和 FR3 (France Regions 3),一家廣播電台Radio France,一家負責無線廣播電視傳輸的公司TDF(Telediffusion de France),一家半民營的製作公司以及一家保存視聽資料的公司(Molsky, 1999)。

1982年,社會黨的密特朗總統上任之後,對戴高樂時期干預媒體,妨害新聞自由的做法相當不能苟同,因此決定對廣電媒體採開放政策(Mazdon, 2001)。同年,法國國會就通過廣播電視法,從此法國廣電事業不再由國家壟斷。比起英國,這樣的改變似乎來得太晚( 註) ,不過總算打破了公共電視與政府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造成改變的因素來自政治、文化、科技三個面向。

首先是八○年代有線電視的蓬勃發展,使意見獨占已經不可能,而當時美國雷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帶領的自由化經濟論述,亦在國際間佔上風。一時之間,保護主義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當時就連公共電視的始祖-英國的BBC,也面臨民營化議題的挑戰。不過直到一九八六年,法國La Cinq 和La Six(第六家電視台,即M6之前身)成立,再加上TF1的民營化,公共電視和民營電視的競爭,才算正式開始(Isar, 1999)。

TF1民營化之後,就由Antenne2 和 FR3擔負起公共廣播電視服務的功能。1989年,為了讓這兩家公共電視台能夠加強合作、避免惡性競爭,政府乃任命同一位董事長管理這兩家電視台,1992年,這兩個頻道改名為France 2、France 3。不過,這樣的安排顯然還不夠。

F2和F3均為綜合台,F2是全國性頻道,每天播映24小時。F3一天播映20小時,既是全國頻道,亦有地方的版面。F3花費極多的資源在經營地方新聞,總共有25個地方新聞中心,每天有20種版本的地方新聞在全國各地播映。不過,就時段上來講,地方新聞在一天播映時間當中僅佔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其他時段依舊會與F2競爭全國市場。其實,在節目編排方面,F3倒是刻意與F2採取區隔策略。但是F2、F3各有自己的人事、財務、行銷等部門,的確有很多資源是重複且浪費的。

此外,法國自民間收來的執照費必須支應 F2、F3、La Cinquieme(2002年改名為F5)和Arte四個台的預算,為了更有效率的運用共同的資源,修改廣電法使各公共電視台合併管理,乃成為政府與民間的共識。

依據 2000年廣電法修正案,法國政府必須將其持有的F2、F3的股權釋出,成立法國電視控股公司(France Television Holding),這個公司對F2、F3有完全的管轄權。原本法國政府也希望將共用第五頻道的La Cinquieme和德法共同出資的的Arte合併,納入旗下一起管理,不過由於德國不希望委身於法國公視的體系之下,所以最後La Cinquieme併入France Television,而Arte則獨立在外。


圖二:2000年新版廣電法通過之後 之政府與公共電視之關係

法國電視公司有一個十二人的董事會,其成員分別由國會推薦兩位,政府及CSA各負責推薦四位,剩下的兩名則為員工代表。除了法國電視公司的最高董事會之外,各頻道還有自己的董事會,各有七名董事(Conseil d'administration),任期五年(在修法之前為三年),其中兩名由國會推薦,兩名由政府推薦,一名由CSA提名,一名為員工代表,而董事長(president)則與法國電視公司的董事長相同。每個頻道各有不同之總經理,掌理每日的業務。

另外,修法後政府還與法國電視公司簽訂一個為期五年的合約,這也是相當大的一個改變。在這個合約中,不但明定公共電視各頻道的權利與義務,還將董事的任期從三年改為五年,這是為了讓需要長時間規劃或執行的政策得以完成,不致因為人事的變化而更迭頻繁。

二、 法國媒體的管理機構CSA

在密特朗政府執政之前,法國公共電視的董事長乃由總統任命,現在則由CSA任命,這個由民間公正人士組成的媒體監督組織,在法國電視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密特朗執政之後,積極推動媒體民主化。1982年,La Haute Autorite de la communication audiovisuelle(HACA)成立,負擔了一部份原來政府主掌的業務,例如任命法國公共電視的董事長。後來於1986年改組為La Commission nationale de la communication et des libertes(CNCL), 這個單位在1989年終於演變成今日的Conseil superieur de l'audiovisuel (CSA)。

CSA成立的宗旨是為了促進法國廣電媒體的開放與自由。CSA在全國共有270名員工,其負責的主要業務包括:

(一)、 提名各公營廣電媒體的董事及董事長

包括法國廣播公司、法國國際廣播公司、法國電視公司(F2、F3、La Cinquieme)的部分董事,都是由CSA提名的,另外各台董事長亦由CSA任命。

(二)、 提供政府或國會與廣電產業相關的專業意見

政府曾諮詢CSA的項目包括廣電法案的訂立、無線電波的使用與分配、法國廣播電視廣告的篇幅、電視節目製作以及電視播放電影的法規、有線電視發展技術以及無線廣播的垂直波運用等問題。

(三)、 管理及分配無線電波

包括照顧全國觀眾收聽收視無線廣播電視的權益、對收視不佳地區進行收視改善計劃、保障地方性節目有一定的篇幅、分配未來發射數位電視的電波、新傳播科技的發展等。

(四)、 廣播電視執照的發放

CSA負責核發民營的FM廣播電台及電視台的廣播電視執照,同時它也主管衛星及有線電視的執照核發。

(五)、 監督節目內容

CSA監看監聽節目以確保法國的廣播電視媒體有恪盡他們的義務。依據廣播電視法,法國廣播電視媒體的責任包括:提供多元的節目和資訊、電視電影在播放時是否有符合法律的規範(如播出的時間、分級標示是否恰當等)、對青少年及兒童的保護、廣告級贊助聲明是否恰當、電視購物是否在宣傳時誇大不實、法語節目的比例是否過低等。從1996年開始,CSA還監聽民營廣播電台播放法語歌曲的比例,依規定,一個電台每天播放的法語歌比例不得低於40%。

(六)、 財務報告及節目評估

CSA每年要負責統整法國各電視台、廣播電台、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的財務報告,各廣電業者也會和CSA保持密切聯繫,除了提供必要的數據資料外,CSA也會將對節目的監看意見提供給各廣電媒體。

(七)、 懲處違反規範的媒體

光是要求和自律是不夠的,沒有辦法懲罰違反規範的媒體,CSA將形同虛設。於是在1994年,通過了法案,讓CSA 對廣電業者有裁罰之權力。其處罰的手段包括:吊扣執照、縮短執照使用年限、吊銷執照。此外亦有罰款之權力,不過廣電媒體在正式裁罰前亦有申辯之權利。

CSA國際關係處馬利安尼表示,CSA和美國FCC的不同之處在於,CSA沒有負責電信方面的業務,而多加了像BBC的 Broadcasting Standard Commission的規範媒體的角色。CSA 雖然是由政府編列預算作為經費來源,但是卻是完全獨立的,並不代表政府規範媒體內容。

CSA有九名諮詢顧問,任期六年,其中三名由法國參議院任命、三名由國民會議任命,三名由總統指派,其中包含一名主席(President)。擔任諮詢顧問之人不得兼任其他職務或在政府擔任公職。這九名諮詢顧問通常是傑出的專業人士,有資深的媒體人也有教授,當然,社會形象良好,公平正直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在遴選法國電視公司董事長的時候,這九個人每個人有一票,過程公平公開,以避免政治力的不當介入。不過CSA的領導人由於是由總統任命,往往還是會被質疑與政府過從甚密。(Kuhn & Stanyer, 1999)。例如目前的主席是隸屬於法國民主同盟(UDF)的前國會議員,和現任法國總統席哈克的共和聯盟(RPR)均屬右派,難免會讓人有政治的聯想。

三、 法國電視產業生態

法國雖不像英國那麼早就把國營電視台公共化,但是對電視台卻賦予很多的義務,不像美國比較放任市場去決定節目的內容。2000年法國政府和法國電視公司簽訂的合約中,就明定了各公共電視頻道應負的社會責任。首先,在節目種類方面,就明確規定一年的黃金時段中,必須至少有十二種類型的節目,而其中又必須有50%是文化性節目。此外,法國的付費電視並沒有那麼發達,根據1999六月的統計數字,法國有線電視收視戶所佔的比率是12.6%,衛星電視的 市場佔有率是15.8%,所以無線電視還是收視主流,以下先就法國各電視頻道的現狀和市場佔有率分別說明。

(一)、最受歡迎的TF1

成立於五○年代的TF1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電視台,觀眾長久以來養成的收視習慣,使它一直有著最高的市場佔有率。1986年民營化時,曾引起相當大的震撼。民營化之後節目再向市場靠近的結果,使得TF1的收視持續保持王座,約佔有33%左右的市場。

CSA節目服務處主任布魯姬( Maryse Brugiere)表示,當初決定選擇TF1民營化,是希望民營這條路一走起來就能夠穩定,有著最優秀的人才、最精良的設備、相當規模的觀眾群,不至於因為突然失去執照費,全然要靠廣告收入營生而完全向市場低頭,為增加利潤而製作劣質節目。此外,法國政府對TF1依然賦予很多義務,例如必須播出一定時數的紀錄片、新聞節目等,所以在節目內容的編排上,TF1和F2並沒有很大的差異。此外,F2也可以播出廣告,只是F2的廣告收入約佔全年預算的30%~40%,TF1則佔90%;TF1的廣告可以在節目中間插播,F2的廣告只能在節目前後插播。再加上F2也以播出以綜合性的大眾節目為主,所以對一般法國觀眾來說,F2和TF1實在十分類似,難以分辨。

法國電視國際發展部主任提布(Mireille Thibault)表示,TF1的民營化,的確對法國電視生態帶來不小的震撼,首先,TF1付高薪挖角明星主播、出高價搶轉播合約,使電視製作成本增加。而節目表中也出現了更多的娛樂性節目及體育節目,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也取代了法國電影,充分顯示TF1為了廣告壓力已經向市場低頭。當然,這樣的發展也對必須靠廣告取得部分收入的F2造成了影響。

(二)、與商業電台面貌類似的F2

F2由於部分經費來源也靠廣告收入,所以節目編排也走大眾化取向,目前市場佔有率為22%,僅次於 TF1。不過,九○年代後期,F2有對廣告依賴日深的趨勢。對廣告收入的依賴使得F2不得不和TF1拼收視率,當競賽節目、綜藝節目、實境節目(reality shows)節目開始盤據F2的時段時,輿論界開始認為,專播紀錄片、文化性節目和藝術電影的Arte和以教育性節目為主的La5,恐怕是他們唯一還像公共電視的公共電視了(Mazdon, 2001)。兩年前法國文化部長希望改革,以減少公共電視對廣告的依賴,因此建議減少F2、F3的廣告量。從2000年每小時12分鐘,到2001年每小時播10分鐘,漸進到2002年每小時只能播8分鐘的廣告。

F2對戲劇的投資甚鉅,每年投入十億法郎在戲劇製作上,對歐洲的戲劇製作貢獻良多。而F2所播映的戲劇中,70% 以上都是歐洲製作的。在眾頻道中,F2的戲劇最強,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以地方新聞見長的F3

F3與F2同為公共電視,但一直以來都試圖與F2作區隔,以服務不同的觀眾。F3的最大特色就是有地方台,播送地方新聞,這使得它在每晚七點到八點的地方新聞時段,收視甚至領先F2(以2001年11月12日法國Medimat的收視統計顯示,TF1、F2的晚間八點全國新聞收視佔有率分別為40.4%、25.4%, F3則為31.8%)。不過也有人批評F3每天的地方性節目時段不過兩、三個小時,其他時段都在播全國性節目,其實還是與F2相當類似。

1989年之後,法國政府讓F2、F3兩台由同一位董事長領導,就是希望避免F2、F3變成互相競爭的兩個公共電視頻道,而有資源浪費之譏。成立法國電視控股公司之後,兩台節目規劃的聯繫會更為頻繁、密切。法國公共電視節目部企劃協調克洛特(Fabienne Clerot)表示,他們的工作就是要協調F2和F3的節目規劃,例如盡量不要在同一個時段內放電影,如果必須同時播放電影的話,會安排一台播放法國電影、一台播放外國電影。不過通常一台在放電影的話,另一台就會安排新聞雜誌這類的時事節目。目前F2、F3兩台的節目規劃人員每週都會定期開會,以確知對方的動態。

不過在新聞方面,F2和 F3一向是各行其道,F3 有 1200名記者,F2有450名記者,F3有著綿密的地方新聞網,這是F2所不及的。每當有新聞事件發生,F2、F3向來是各派各的記者,新聞採訪也是互相競爭決不手軟的。不過,在成立法國電視公司之後,財務部已經考慮要漸進式地增強兩頻道新聞的合作。法國電視公司財務長史瓦茲(Marc Schwartz)說,目前的合作的第一步是共用硬體資源。此外,如阿富汗戰爭、奧運等重大新聞,將不再F2派三組人、F3派兩組人,而用共同的新聞畫面,不過此舉已經引起新聞記者的反彈,認為這樣一來會增加工作量,影響新聞品質。現在FTV也在向BBC取經,希望作成新聞中心的模式,整體規劃兩台編採的流程及播出的內容。

(四)、教育電視台進入公視集團後能見度提高

TF1民營化之後,對法國的傳播生態漸漸發生影響,1992年,由於La Cinq的市場佔有率愈來愈低,最後不得不關門大吉,就是商業系統漸佔上風的代表性結果。同年,法、德合資的文化頻道Arte進入市場,使用了原先La Cinq使用的頻道,文化界對這個頻道的期望很高,也認為這是法國電視媚俗化之後,為法國電視生態注入的一股清流。1994年,La Cinquieme利用Arte白天的時段開始播映,標榜教育、學習。整個第五頻道的市場佔有率不過3%,不過,不論是TF1、M6還是F2、F3都非常樂見La Cinquieme和 Arte將播放嚴肅性、教育性節目的責任擔了去,而他們好放心大膽的去追求收視率和廣告收入。(Regine Chaniac, 1999)

法國電視控股公司成立之後,將La Cinquieme也納入旗下,並且針對節目內容進行改革。目前晨間推出一個為年輕有幼兒的婦女設計的節目,內容以提供婦女醫療保健、教育子女方面的問題為主,相當受歡迎。在慢慢地以輕鬆化、有畫面的節目取代以往教育頻道以老先生座談為主的節目之後,收視率已經逐漸成長,現在法國電視公司也開始為La Cinquieme 拉廣告,成績相當不錯,兩年內就成長了一倍。2002年,La Cinquieme正式更名為F5,讓整個法國公視集團的形象更為統一、完整。

圖三:法國公視集團整合後的最新CIS標誌

(五)、叫好不叫座的ARTE

1992年法德合資的Arte開播,其使命在於製播國際文化性節目,以促進歐洲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法國每年花十億法郎在Arte身上,但是市場佔有率僅有1%~2%。社會上對Arte的評價很高,如果問知識份子他最愛看哪一個頻道,通常的答案都會是Arte,但是從收視率來看,Arte可以說是叫好不叫座。

CSA節目主任布魯基(Maryse Brugiere)表示,F2、F3是滿足一般觀眾日常資訊、娛樂需求的公共電視台,Arte則是彌補現有電視環境之不足,提供影視創作者一個可以發揮、實驗的空間,鼓勵獨立創作者繼續從事創作,所以雖然成本高,還是值得。

(六)、年輕而都會的M6

M6是法國的第二家商業電視台,以前以播流行音樂為主,現在則播出很多實境節目(reality show),如 是年輕人喜歡的電視台,市場佔有率約在12%左右。

表一:法國各電視台市場佔有率

1999 2000 Evolution
France 2
France 3
La Cinquieme
22.3%
16.3%
1.9%
22.1%
16.7%
1.8%
-0.2
+0.4
-0.1
France Television 40.5% 40.6% +0.1
TF1
M6
Canal+
Arte
35.1%
13.6%
4.5%
1.7%
33.4%
12.7%
4.1%
1.7%
-1.7
-0.9
-0.4
--
Cable & Satellite 4.5% 7.5% +3

資料來源:CSA/France Television

表二:法國公共電視各頻道近年收視狀況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France 2
France 3
La Cinquieme
23.8%
17.6%
1.3%
24.2%
17.7%
1.6%
23.6%
17.1%
1.7%
22.4%
17%
1.9%
22.3%
16.3%
1.9%
22.1%
16.7%
1.8%

資料來源:CSA/France Television/ Mediameter

四、 法國公視集團經費問題

法國公共電視的財源是部分由執照費補助,部分必須由廣告收入支應。當初這麼決定其實是一個妥協的結果,這樣可以使執照費不必那麼高。目前法國每人一年的執照費要繳台幣2300元左右,英國則是台幣5200元 左右。在2000年廣播電視法通過成立法國電視控股公司之後,原本執照費的分配是由政府編列、國會審核,再撥給各台運用。現在則將整筆執照費交給法國電視公司自行分配,不過得事先提出預算給政府及國會審核。

各頻道的預算由法國電視公司依照各台的年度計劃訂定,同時也要考量各頻道可能的廣告收入。早在法國電視公司成立之前,F2、F3就有共同的廣告公司(France Television Publicity,FTP),為兩台經營廣告業務。整體來說,執照費的分配所依據的標準有三:

(一)、年度工作計劃
(二)、廣告市場之預估
(三)、經營管理之績效

其中第三項是為了獎勵管理人在節約或效率上所做的努力,如經評估績效優異者,可獲得額外獎金,列入年度預算之中。

2001年法國電視公司獲得的執照費總額為台幣280億左右,這筆錢必須負擔F2、F3和La Cinquieme 的預算。其不足的部分,公共電視得以廣告收入來支應。從1998、1999這兩年的數字看來,F2顯然對廣告收入的依賴日深(見表三),這也迫使法國政府開始對公共電視播出廣告作進一步的檢討和限制。但是執照費與播映廣告雙軌並行的先天矛盾,卻難以解決。

表三:法國公共電視收入比例 (單位:百萬法郎)

資料來源:France Television

1987年TF1民營化之後,廣告播出時間的限制解除,對廣告的需求量增大,使得廣告時段在法國電視界變得供過於求,變成三家商業電視和兩家公共電視競爭廣告客戶的情況。在這種高度競爭的情況之下,收視率就會變成操縱市場的唯一標準。當頻道必須讓觀眾養成收視習慣,再將一批批的觀眾,用他們的屬性與消費習性賣給廣告商時,節目的多元性就會慢慢地被犧牲。大眾較能接受的節目會有較高的收視率,因此就會侵蝕掉服務小眾的節目的空間。如果這種情形不加以規範,就會變成美國那種收視率至上的節目產製模式。(Chaniac, 1999)

不過法國電視公司財務長史瓦茲(Marc Schwartz)卻認為,電視執照費和廣告收入雙軌並行的方式也有它的優點。「執照費可以讓你有穩定的收入,不像TF1整天想著收視率,影響節目品質,但留著三分之一的收入靠廣告,有可以讓節目製作人員心裡有著觀眾,讓節目有更多人看。」史瓦茲說。事實上,法國電視就算想改成完全靠執照費維持營運也幾乎不可能,因為沒有國會議員膽敢提出增收執照費這樣的議案,增收執照費幾乎等同於增稅,在經濟不景氣的氛圍中,是相當政治不正確的。

另一方面,法國公共電視原本就是提供健康、多元的資訊與娛樂給一般大眾,他們也不願意作成像Arte那樣另類、或過於文化導向的頻道,所以管理階層普遍都認可執照費與廣告收入雙軌並行的營運方式。

「到底什麼是 public?什麼是public television?」法國電視節目部企劃協調卡洛特(Fabienne Clerot)說,「public 指的是公眾、大眾,那麼節目就應該是做給大家看的,如果指的是公共、公領域,那麼便賦予了更多的使命與意涵,但如果只是將節目內容菁英化,只服務少數人,就不是F2、F3的本意了。」她還表示,法國公共電視和商業電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法國公共電視要服務所有的觀眾,而商業電視卻只想服務有高消費能力的觀眾。

五、 法國公視集團未來發展

法國電視從國家電視變成獨立自主的公共電視是比較晚的,不像英國在二○年代就有BBC,美國在六○年代就有了PBS,法國卻直到八○年代政府才讓F2、F3獨立自主,並開放商業台的成立。法國公共電視多元的經費來源,與多家公共電視各司其職,既服務大眾,也服務小眾的做法,在世界各國中也相當獨特。

不過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沒有缺點,法國政府和CSA顯然也發現到這個問題,因此在多方的研究、諮詢之後,完成了2000年的廣播電視法修正案,並獲國會通過實施。這個法案對法國的廣播電視生態有重大影響,當然,也是為法國未來廣播電視的數位化鋪路。

總括來說,這個法案的法國公共電視未來的重大影響有下列幾點:

  1. 成立法國電視控股公司,將政府在法國公共電視的股份全部釋出,政府不再介入法國公共電視的人事案及經營策略。
  2. 法國電視公司人事由CSA、政府、國會共同決定,決策過程透明化,總統沒有法國電視公司董事長的任命權。
  3. 政府與法國電視公司簽訂五年合約,合約中明定各電視台需盡之義務(包含節目種類之多元、競選時政見發表時段之徵用、廣告時間之限制等),董事之任期亦由三年延長為五年,讓節目政策得以穩定。
  4. 執照費收入亦全權交由法國電視公司分配給旗下各電視台,五年合約使得預算得以獲得長期的規劃。每年各台則依來年可能的廣告及其他收入,以及需進行的節目計劃規劃預算,交由法國電視公司財務部審核,並作協調,最後之版本再交由國會及政府審定。
  5. 減少法國公共電視的廣告時間,使公共電視減少對廣告的依賴。因此而減少之收入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另外法國每年大約有四百萬人不繳電視執照費,法國政府也將這筆錢(約75億台幣)補貼給法國公共電視。
  6. 法國電視公司將逐步整合旗下各台資源,未來將規劃成立法國電視新聞中心,節省新聞人力資源。此外,旗下各台人力資源、行政、網路、資訊、行銷、買片、廣告等可以共用的部門,也將在未來逐步整合,多出之人力將投入未來數位電視內容之發展與製作。

在無線電視數位化部分,法國目前仍無太多的進展。CSA目前規劃現存的六個無線電視台未來將各擁有四個頻道,其中一半將提供觀眾免費收視。政府答應補助十億法郎讓法國公共電視發展數位電視節目內容。根據史瓦茲的估算,未來再成立三個頻道所需的節目內容需要450名員工,但法國公視並不打算在現有的8500名員工之外,再增聘新人,所以將以組織重整後的人力,重新調配。而這次的組織重整,也是法國公共電視目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註:英國1926年十二月十七日通過皇家憲章,BBC於焉成立,當時就保障BBC為一獨立自主之媒體,不受政府干預。

參考書目

  1. Chaniac, R. (1999). Two Programming Models. In Scriven, M. & Lecomte, M. (E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Contemporary France and Britain (pp.59-70). New York, Oxford: Berghabn Books.
  2. Isar, H. (1999). Independent Regulatory Authorities. In Scriven, M. & Lecomte, M. (E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Contemporary France and Britainv (pp. 16-28). New York, Oxford: Berghabn Books.
  3. Mazdon, L. (2001). Contemporary French Television, the Nation, and the Family. Television & New Media, Vol.2 No.4, November 2001, pp.335-349.
  4. Molsky, N. (1999). European Public Broadcasting in the Digital Age. London: FT Media & Telecoms.

深度訪談名單

  1. Brugiere, Maryse. Director of Programs, CSA. (12/14/2001)
  2. Clerot, Fabienne. Program Coordination , France Television.(12/12/2001)
  3. Coquet, Martine. Director de l'Audiovisual Department at Techniques and Communication Bureau. (12/11/2001)
  4. Mariani, Isabelle.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SA. (12/12/2001)
  5. Schwartz, Marc. Director Finance, France Television. (12/13/2001)
  6. Thibault, Mireille.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France Television. (12/12/2001)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