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屆CBA國際公共電視年會與會報

壹、 前言

為加強國際交流,進軍國際市場,公共電視於九十一年度即策立目標,希望藉由加入國際性公共電視組織,逐步邁向國際化全球化之腳步。公視研發部經詳細評估,選擇了「CBA國際公共廣播電視組織聯盟」作為第一個申請加入之國際性組織:

  1. CBA雖以大英國協國家為主,但組織龐大,結構嚴謹,在全球公共廣播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2. CBA的成立宗旨、使命與理念與本會相同,可互惠的資源相當多。
  3. CBA為世界各大公共廣播組織中,較不受中共影響之國際機構,國際交流活動空間較廣。

我國因不屬大英國協之國家,因此只能以同盟國之身分申請加入會員。經與大會主席Mr.Valarino詳談以及香港等友邦電視組織之強力推薦,委員會於5月3日投票順利通過台灣公共電視成為CBA第57個會員國,同時也是繼美國、香港與荷蘭之後第4個同盟會員國,而本會則為同盟國中第23個會員組織(Affiliate Membership)。

貳、CBA組織沿革

大英國協廣播電視組織聯盟(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 ,簡稱CBA),源自於1945年在倫敦所舉辦之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Conference研討會,至今長達五十七年之歷史。1974年於馬爾它正式命名為"大英國協廣播電視組織聯盟",並訂定組織方針與章程,同時開始招收會員。該組織成立之初僅僅6個會員國,目的在合作報導二次世界大戰之相關新聞,但現今加入之會員已含括歐洲、亞洲、非洲、澳洲、加勒比海岸、太平洋島國,及南北美洲共56個國家,97個廣播電視組織機構,其規模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廣播電視組織之一。

CBA國際性大會兩年舉辦一次,但每年亦視需要舉辦小型之區域性研討會,今年為第24屆。實際運作者係由會員國選出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再經由票選產生地主國承辦研討會等各項活動。以本屆為例,執行委員會成員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斐濟、紐西蘭、南非共和國、加勒比海岸(Barbados)、多明尼加、干比亞、新加坡和英國等十個國家,主席為直佈羅陀籍Mr. George Valarino,副主席為坦尚尼亞籍Ms Joyce Mhaville, 承辦國為地主國英國。

參、會員享有之權益

CBA會員(Full Member)最初限定必須隸屬大英國協國家並符合公共屬性之廣播電視組織或機構,但為因應世界競爭趨勢,1995年修正同意非大英國協之同盟國加入,同時具有公共廣播服務使命之商業廣電機構亦得以開放申請,此類會員則稱為「同盟會員」(Affiliate Member)。會員國每年只需繳交約新台幣八萬元會費即享有以下各項權益:

*免費參加CBA研討會。
*開發中國家可獲得CBA所資助之培訓計劃與諮詢事項。
*免費獲得CBA出版之期刊。
*期刊可刊登會員國投稿之相關文章和訊息。
*擁有使用CBA永久性電子資料庫及倫敦文書檔案資料庫之權利。
*藉由CBA之協助與會員國交流。
*享有CBA大會相關事務之投票權。(限一般會員)
*享有大會得獎作品之免費播映權。
*可播映CBA所製作或購買的節目。
*開發中國家可申請使用由CBA提供之獎學金至倫敦進行為期一年之
學位研究,名額為兩名。
*可申請CBA年度旅遊補助金。
*具有CBA影展之參賽權。
*可申請CBA節目發展基金。

肆、專題研討

本屆大會於4月30日至5月3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共有來自全世界57國將近300位代表參加,可謂盛況空前。由於CBA之性質較偏向廣播電視趨勢與策略性之探討,故與會代表大多為各機構之CEO級人士,包括BBC總裁Greg Dyke、SBSC總裁 Carla Zampatti、ABC總裁 Russell Balding、新加坡MediaCrop總裁Chua Foo Yong、香港RTHK 總裁朱培慶等皆前往共襄盛舉,我國公共電視亦由總經理李永得代表參加,與國際媒體領導人作相互交流。

今年大會主題訂定為「創新」(Innovation),包括世界公共廣播趨勢、節目影響與數位科技發展三大方面,同時BBC也透過大會安排參觀活動,為本屆大英國協盃運動會進行推廣促銷,希望藉此機會能籌募更多贊助廠商和轉播權利金。

除此之外,大會所安排的專題演講和研討議程亦相當緊湊,專題演講包括由獨立電視委員會ITC執行長Patricia Hodgson女士所談的「傳播法規的前瞻研究」;BBC總裁Greg Dyke所談的「從廣播電視多元文化談公共服務機構的展望」兩場,其他議題研討會更多達二十餘場,其中重要之場次及內容彙整摘要如下:

(一) 專題演講:The way ahead for the regulation of broadcasting「傳播法規的前瞻研究」

主講人:ITC獨立廣播委員會執行長Patricia Hodgson女士
摘 要:廣播電視在我們生活中始終扮演著導引認知的角色,如今傳媒事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球性關注的議題。世界各國無論在節目、服務或是技術方面都在尋求新的共同價值,身為一個立法人員,我期待能找出觀眾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Patricia Hodgson女士歸納觀眾有三項需求:
1、 每個觀眾都有使用媒體資訊、教育及娛樂的權利。
2、 認識多元文化並確實了解本國文化。
3、 充分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性。

在二十一世紀,很多事情是相當容易做到的,衛星科技和網路連結,讓資訊取得更為便捷,但卻讓大眾漸漸疏遠了傳統的廣播與電視媒體。科技與經濟的轉變帶來了新的挑戰,無論是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政府官員或是立法者,都必須重新思索如何因應全球化競爭下的媒體新經濟,找到保障「品質」的新機制和誘因。

Hodgson認為,在完全商業取向的環境下是無法完全兼顧品質的,競爭固然可以使節目品質提昇,讓觀眾選擇變多,但在經濟利益考量下,更多便宜、符合大眾口味、風險低的節目也會被大量製造,而高難度和原創性節目則被邊緣化。有鑑於此,英國政府在上週公佈了新的傳播法,著重在「競爭」這項議題上。在過去十五年,英國家庭所能接收的電視頻道從4個增加到400個,廣播的選擇從地方拓展到全國,甚至全世界,75﹪的民眾擁有行動電話,而且有一半的人口有上網能力,消費者可以選擇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多,例如Bloomberg彭博財經頻道和迪士尼頻道;Film 4和Sky ports;還有BBC Online和其他數位影音服務頻道等。在英國傳播網競爭環境激烈,行動通訊、有線系統、衛星數位和地面廣播的發展均較其他國家迅速,Hodgson女士深信世界經濟景氣去年底已經開始復甦,而英國媒體也將會在下一波成長中獲利。但新的挑戰會同時產生,激烈競爭下許多機構重新整頓,發展出新的服務。媒體合併重整,集團化趨勢在所難免,這樣的改變對經營者和消費者而言都會付出昂貴的代價,即使如此,新的合併系統在英國已經建構且逐漸壯大中,法令制定者應訂定一套具有競爭力的法令,來因應未來的發展。

這套法令的基本原則應包括:

  • 確保傳播網路系統合理的回收,在不失傳播效益的前提下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節目與服務。
  • 確保閱聽人獲得高品質的傳播服務。不過正如前面所說的,競爭加劇,觀眾選擇雖變多,但更多便宜、符合大眾口味、風險低的節目也會被大量製造。

獨立廣播委員會日前剛公佈的四年研究,有關「黃金時段節目排檔」的分析報告指出:地面廣播頻道在黃金時段多元性節目減少;藝術文化與時事報導性節目被排擠到黃金時段以外;娛樂性節目則佔滿該時段,比例還在不斷增加。如果品質和內容對觀眾十分重要,那麼新法案最優先的三項要務便是:

  • 保證觀眾獲得更多高品質且多元性的節目,而不只是收視率高的節目。
  • 擁有公共頻譜的無線台必須負擔製作一定數量的原創性小眾節目,但商業屬性的電台可視實際情況維持最低製播限度。因為如果強迫ITV或Channel 5在黃金時段放上大量小眾節目,觀眾很可能馬上轉台去SKY頻道。
  • 監督傳播業者在享受公共資源後,能夠善盡公共服務的責任。

在新聞方面,未來十年最大的挑戰還是在如何加強新聞資訊的正確和客觀。值得信賴的資訊是支撐民主社會的血脈,也是民眾的基本需求。英國以往都是靠傑出的記者為新聞可信度背書,未來「正確和客觀」在多元資訊取得的環境下,將更顯重要。
其他更重要的關鍵問題還包括:

  • 觀眾需要更寬廣的內容討論,而不只是包裹式的政府公告資訊。
  • 媒體應該提供觀眾更多元的觀點,因為即使是再傑出的報導者,也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實全貌,或每次都做到平衡報導。
  • 提供充足的財源,使得新聞媒體能善盡職責,在強烈的競爭環境下,能維繫國際與全國性新聞一定的品質。Hodgson強調,新聞採輯的技術與設備需要實際的投資,以便讓觀眾接觸世界各地更多元的文化,立法者有義務建構一套適當的機制和誘因,來協助傳播業者達成這些目標。

(二)專題演講:Diversity in broadcasting :A public service perspective 「從廣播電視多元文化談公共服務機構的展望」

主講人:BBC總裁Greg Dyke
摘 要:Dyke指出,「多元」這兩個字,如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議題,無論是商營或非營利廣播機構,都不得不正視這個課題。由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斷在改變,包括科技、經濟、文化和社會結構,傳統廣電經營的模式和思維已不敷使用,更重要的是,觀眾對世界性、多元性議題的敏銳度和需求度不斷增加,迫使廣電經營者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

在BBC眾多使命中,「照顧弱勢族群,提供其發聲管道並播送其感興趣的議題」是重要的責任之一。過去幾年,BBC透過觀眾調查顯示,有三種觀眾族群仍有待關照:青少年族群、南英格蘭觀眾群,以及居住在英國的其他種族的族群。

統計數據指出,目前居住在英國的少數族群大約佔總人口的7﹪-10﹪,而其中30﹪年齡層在16歲以下。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比例不斷在成長,十年後這些人將佔都會以外總人口的40 ﹪。為因應多元文化需求,BBC做了許多改善措施,包括:

1、晉用不同種族的員工
Dyke認為,晉用不同族群的員工可以引進多元文化的刺激,改變以往BBC「極白、純男性」的觀點。
不過他強調,晉用不同族群的員工,並不代表無限制的保障名額或等量分配,BBC要的員工必須是最優秀的,最具創意的,而非只是性別膚色上的差異。這些人才可以作研究員、製作人、法律人員或財務專家,藉由他們不同文化背景,注入英國人新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認知。
2000年春天,BBC晉用少數族群員工之比例為8﹪,與總人口比例相近,明年底預估持續晉用達10﹪,其中高階主管部分將從2﹪提升至4﹪。

2、提供多元性服務
BBC未來無論在廣播、電視或網路頻道上的服務,均會以滿足多元閱聽人之需求作調整,特別是數位頻道開播後,將不僅僅提供目前常態性的節目,還會增加多項加值性服務,例如:
* Radio1Xtra 數位廣播音樂電台即將開播,屆時將以播年輕人喜愛的當代黑人流行音樂為主,加上20﹪精闢的內容解說,以區隔於商業台的純音樂性節目,同時也將播放屬於該族群的專屬新聞。
* BBC亞洲廣播網年底亦將全面數位化,提供更多與亞洲 社團相關的新聞時事,內容包含50﹪的分析與解說。
* 計劃中的BBC THREE電視頻道,將鎖定25-34歲的年輕族群作節目,因為他們是目前調查報告中被BBC忽視的觀眾群。

3、加強節目內容多元化
Dyke強調,BBC所謂「多元性」絕不只是政治正確的口號或是比例分配的假平衡,而是要真正做到多元文化的認知與展現。未來BBC不但要在BBCI 和 BBCII兩個主流頻道的黃金時段增加屬於不同族群的新聞時事性節目,同時也將在特殊頻道中開發專屬各族群之文化藝術與教育性之節目。

結 論:*注入多元文化不只是利他主義,而是拯救BBC。
*了解多元觀眾的需求,並運用智慧付諸實踐,是現今每個傳播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公共服務頻道的工作者須承擔更多傳遞多元文化的責任。
*BBC將視多元文化為重要資產,而非「問題」。
*BBC開放給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只要你具備專長。
*BBC所反映的是現代的世界,而不是昨日世界。
討 論:來自奈及利亞代表反問,BBC做了這麼多族群的節目,但主要還是以「英語」播出,如何反映多元文化?如何達到服務多元族群之目的?這個問題直接衝擊了Dyke的理論,認為Dyke的作法仍是以大英國文化為主軸,並未公平對待其他文化。對此,Dyke並未正面回應,只強調在有限的資源下,語言不是最重要,內容與觀點才是最重要的議題。

(三)研討會:The day the world changed:the challenges September 11th poses to news broadcasting.「談九一一事件新聞媒體的表現」

摘 要:與會人士包括:BBC全球新聞網負責人Mark Byford、英國APTN新聞社執行長Ian Ritchie及Jazeera電視台駐英代表Josri Fouda 等人

911事件發生後,引發美阿戰爭,世界各大新聞媒體再度面臨了新的挑戰。BBC強調如何佈下天羅地網,利用高科技與大量的新聞記者,與友邦國家合作深入戰區,提供觀眾最詳盡的新聞資訊;APTN則強調他們擁有最優秀的採訪工作團隊,能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取得最新、最快、最真實的畫面,提供各大新聞媒體使用;Jazeera電視台的代表則說明該台播出賓拉登錄影帶的原因,係因該錄影帶在送給CNN及BBC被拒之後,Jazeera電視台基於弱勢發聲的公平原則,才給予播出之機會,並非刻意凸顯該台知名度而為之。

討 論: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聞採訪與呈現的形式在不斷的改變,但過去所謂的新聞「價值」是否也應該隨之修正。部份代表認為,從911事件的後續報導可以看出,全球性的新聞媒體,大量播放美國被攻擊之畫面,仍是以強勢的美國觀點或被攻擊者的觀點為主流價值,忽略給予另一方公平報導的機會。但BBC和APTN皆予以否認,他們認為新聞畫面是「事實」,容易造成誤導的是新聞報導的內容, 這方面BBC和APTN都自認把關嚴謹,不會有價值判斷上的主觀認定。顯然在這項議題上,強勢的先進國家與弱勢國家仍有觀念上的歧見。

(四)研討會:Reaching out beyond the metropolis「走出大都會區的廣電服務」

摘 要:澳洲ABC廣播組織之經驗分享
ABC擁有廣播、電視和網路(ABC Online)三個平台,經由700個地面及衛星轉播站將訊號傳至全國每一個角落。電視觸及到96﹪的收視戶,廣播達98﹪。ABC Online推出後,很快的也成為最受歡迎的新媒體,在一億九千一百萬人口中,將近35﹪收視戶擁有網路裝置。

澳洲陸地幅員廣大,人口分佈稀疏,有些地區每平方公里只有2.5人,如何解決長距離的傳輸,同時不使這些少數族群被孤立,一直是令ABC最頭痛的問題。當然,經濟問題總是最重要的考量。在廣播方面,藉由政府補助預算,ABC併購了許多地方電台,目前全國廣播網共由58個電台組成,其中都市以外的地方台有49個,全國性服務網有5個,分別播送古典音樂、新聞時事等節目。在電視方面,雖然電視台大都坐落於都會區,但調查顯示城鄉觀眾接收之狀況還算平均,未來節目政策也將開放更多地區性議題,讓不同地區的觀眾參與。ABC透過全國廣播網播送全國性新聞,同時也收回地方性議題,篩選整理後,將過於狹隘的地方性議題剔除,再傳送給其他不同區域的全國觀眾作知識與文化交流,以縮短城鄉差距,目前為止成效尚佳。

(五)研討會:KPI workshop「關鍵性績效指標」實務研討

摘 要:與會人士包括紐西蘭廣播公司之代表Bernard Duncan 以及澳洲ABC 代表Russell Balding
自1980年開始,許多先進國家的公共電視台(如BBC)即以建立關鍵性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來衡量產能與產質,藉由具體的數字向納稅人及國會展現經營效力。
這項觀念也由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世界廣播電視理事會」(World Radio and Television Council, WRTVC)推動,並在日本NHK所屬的HOSO-BUNKA 基金會贊助下進行全球性研究,盼能制定出全球性共通的指標,建立一套衡量標準,讓世界各國的公共廣播電視台皆能清楚比對出自己各項表現,以及在國際水平上的位置。

然而,各國因媒體生態不同,法規與憲章所賦予之責任亦有所差異,因此建立共同指標十分困難。自2000年起,許多國際性公共廣播電視會議均不斷地討論這項議題,以尋求共識。

BBC、CBC、ABC、Radio NZ以及挪威和丹麥等公共廣播機構曾於2001年底共同舉辦了一次研討會,交換彼此經驗並試圖找出KPI共通的功能,但仍未獲得一致的認同。原因在於財力和規模較薄弱的電台不贊成和

BBC等財力規模雄厚的電台平行比對,以免相形見絀,而且基礎不同,比對結果也不具任何意義。針對這點,澳洲ABC 代表Russell Balding在此次研討會中提出了他的看法:
Russell認為,建立國際性關鍵指標最重要的目的不在凸顯誰的實力龐大,而是在找出自己的國際水準定位,辨識出各台哪些項目已達國際水準,讓國內的決策人事了解具體成效,或是還有哪些項目缺乏競爭力,需要再作投資。

電台經營者一方面應先比對國內的媒體環境,找出具競爭力的績效目標,並向決策人士展現具體成效;另一方面可運用全球性關鍵指標比對出各項國際績效標準,列舉本國和其他公共廣播機構的表現差異,設定未來努力的目標。(圖示說明如附件)

Russell建議,若要制定國際共通的關鍵性指標,並作有效的相互比對,可以先建立全球性的資料庫(Data Base),整合所有相關指標,包含收視群規模、每日產量、內製時數、每個觀眾所獲得的服務價值…等,再擬定出最具關鍵性之衡量指標。而各項關鍵指標產生之數值(如產能與產量)可嘗試轉換成等值美金,作為平行比對的共同基礎。

討 論:Russell所提出之KPI計算方式仍在試驗階段,但包括紐西蘭在內的幾個國家代表都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各國差異性太大,放在同一基準下衡量有失公平,不過與會人士大多仍然支持這項研究計劃。

伍、總 結:

本屆CBA研討會由於是大英國協的地主國英國主辦,與會代表人數突破歷年紀錄,盛況空前,下一屆CBA年會,經大會投票決定,將在斐濟舉行。

連續三天的研討議程安排十分緊湊,獲益良多。然因各國代表大都為管理階層,部分議題所談的內容較缺乏實務面向,推銷大英國協運動會的氣氛也較為濃厚。不過經由此次研討會,使我們更清楚認識各國公共電視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同時也結識許多友台的CEO人士,對未來拓展國際交流與跨國合作頗有助益。

在實質交流方面,CBA擁有資金可申請補助拍片,如需使用CBA永久性電子資料庫及倫敦文書檔案資料庫亦可請其提供協助,同時亦可經由CBA龐大的會員組織進行節目交換或國際合作,拓展國際市場。此外,CBA影展規模雖小,但其中不乏許多精緻的作品,今年兩項首獎均為印度所得,其製片水準以讓先進國家刮目相看,成功地打響了印度的國際知名度。就參展作品來看,大多成本不高,但無論製作技術或內容上水準都相當高,未來本會亦可評估參展之可行性,開拓國際性能見度,同時也可免費播出其他會員國之得獎作品及CBA版權所屬的節目,互惠效益頗大。

(附件一)圖示說明: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