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商業電視遇到公共電視--從BBC與天空衛視的戰爭看數位時代的公共電視角色


研發部 邱家宜2003/10

緣起

當跨國媒體集團所提供的影視娛樂內容逐漸成為全球電視觀眾的的新寵,向來被賦予公共服務角色的本土無線電視,在與衛星、有線電視競爭收視率與商業廣告時,均面臨「是否要繼續背負這類導致其經營成本增加的社會責任?」的難題。

相對於其他商業無線電視台的躊躇猶豫,大多數經費來自全國納稅人的公共電視,對承擔公共服務責任責無旁貸。問題是,當私部門所能提供的視訊服務已經五花八門,許多消費者另外花錢裝了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既然商業廣告足以支撐電視台提供各種電視節目給觀眾,納稅人〈國家〉何必再付錢給公共電視?」便成為一種很容易被挑動的論述。

這種問題出現在公共電視系統相對微弱的台灣,也出現在公共電視系統一向強大的英國。今年八月間,在全英國電視媒體年度盛會「愛丁堡電視節」(註1)期間,目前在英國已經擁有七百萬訂戶〈約佔所有家戶的30%〉的「天空衛視」〈BskyB,由澳洲媒體大亨梅鐸的News Group所經營〉執行長布爾〈Tony Ball〉,在受邀演講時,便猛烈批評以BBC為主的英國公共電視系統,認為其所能提供的有限選擇,已經無法回應英國消費者的需求,英國政府有必要檢討現行執照費制度,並在即將來到的換照審查中〈2006年〉,對BBC現有的各權利予以較嚴格的審查。

梅鐸旗下集團除了已經獨占英國衛星電視市場,目前更積極遊說想要拿下一家無線電視經營權。由於英國國會今年七月間已經完成傳播法修正,放鬆對無線電視的股權持有限制(註2),再加上梅鐸集團對收購無線電視台動作不斷,是否應讓跨國媒體集團長驅直入,以地面無線電波型態直接進入每個英國家庭的客廳,任由商業電視逐漸取代過去以公共電視為主流的收視環境?在其國內引發一波熱烈討論。

布爾開砲戴克反擊

天空衛視自從進入英國市場,對於指控BBC以通俗性節目「擠壓」其他商業電視部門向來不餘遺力,今年Ball在他的愛丁堡演講中則更進一步訴求。Ball認為既然BBC是以公共服務為己任,其經營目標應不在與商業電台一起競爭收視率,而應該抱持成功不必在我的態度,以成為「優質節目製作養成所」為己任。Ball要求BBC每年應該〈至少〉將其最受歡迎的六個節目賣給同為無線電視的競爭對手ITV或Channel 4,將所得利潤再投入非商業性節目製作,如此才能把納稅人的錢做更有效的運用。

Ball並以充滿煽動性的措辭指控,BBC去年為了安排聖誕節排特別節目,竟然花大錢買下美國好萊塢電影「哈利波特」的電視首映權。「BBC的資源應該被重新分配於支持更多英國本土的獨立節目製作」,他批評這種花錢買外國票房電影的做法是「主事者的虛榮心取代其所應有之公共服務性格的明顯例證」。Ball並舉出一份天空衛視今年六月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51%的英國民眾〈歷來最高的數據〉認為,他們每年要繳交116英鎊執照費,全年總共籌措二十五億英鎊的經費供BBC運用,但這些錢花得「並不值得」。

質疑執照費使用的正當性,等於直接危及這個老字號公共電視的生存命脈。布爾的重砲轟擊對於近幾個月來正因為「凱利博士案」(註3)而與工黨政府關係緊張,記者新聞倫理又受到外界質疑的BBC,無疑是是雪上加霜。

對於對手的攻擊,BBC方面立刻反擊,舉出另一份民調指出,相較於天空衛視只得到30%英國民眾的聲援,有86%的人表示他們支持BBC。雖然雙方各自引用自己的民調數字,但稍加探究,可以發現兩份民調的執行單位不同,問問題的方式也不同,結果未必能直接拿來比較(註4)

立場上傾向支持BBC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社論,針對天空衛視的這份民調指出,相較於民眾看天空衛視每年300到500英鎊的支出,每年116英鎊的執照費相對便宜。因為BBC用執照費提供的服務包括無線電視、廣播、數位電視,而天空衛視將大部分錢花在買球賽轉播權及電影版權,除此之外節目乏善可陳,對英國電視製作環境幾無貢獻。衛報對Ball反唇相譏,提醒英國民眾,從Ball的薪水每年高達七百五十萬英鎊,若再加上股票選擇權將達九百三十萬英鎊看來,天空衛視應該調查一下,天空衛視的訂戶們認為把錢如此花「是否值得」(註5)

同時也出席愛丁堡電視節盛會的BBC總裁戴克〈Greg Dyke〉對布爾的攻擊並不意外,他同樣從節目製作角度反擊指出,作為英國境內獨占市場的衛星電視平台,天空衛視每年營收三十一億英鎊,卻只拿出其中的5%製作節目,簡直不成比例(註6)。根據該公司自己公佈的數據,2003年天空衛視光花在運動比賽轉播權及電影頻道的版權費支出就高達十一億鎊,而其餘所有娛樂節目及新聞製作費用,總共才支出一億三千三百萬英鎊,比例相當懸殊。

對於Ball援引民調數字挑戰執照費制度,BBC方面雖然立即做出有力反駁,不過質疑執照費正當性的聲浪,近年來在英國國內確實有升高趨勢

無線電視台經營權修法論戰

這場蘇格蘭高地的唇槍舌戰打得煙硝四溢,但其實天空衛視與BBC的戰爭早已開打。具跨國經營屬性的衛星電視,相較於有線電視及使用地面波的無線電視,因為其發射端不受單一國家法規限制,所以在對廣電管理相對嚴格的英國境內,確實提供了民眾另一種看電視的選擇。

Tony Ball以「選台革命」〈The choice revolution〉來形容天空衛視在英國電視市場的衝擊或許有點言過其實-----因為頻道更多並不一定表示選擇性更多,但像對少數族裔提供多國語言頻道服務、滿足各宗教利用電視頻道傳教的需求,確實是無線電視台以有限頻寬無法做到的。以天空衛視目前已經橫掃英國市場的狀況來看,Ball的分析或許沒有錯,那就是當初英國電視產業的精英們,實在太低估消費者對於多頻道所提供的更多收視選擇的胃納了。但就在英國觀眾在電視遙控器上選擇增的同時,英國媒體市場的多元性卻在迅速消失中。目前,代表跨國資本的梅鐸集團不但在英國報紙市場稱霸,獨占衛星電視市場,甚至還逐漸向無線電視領域進軍。

梅鐸的NEWS GROUP在英國擁有五家全國性報紙〈包括最老牌的質報「泰晤士報」和最大的量報「太陽報」〉,佔英國報紙市場達37%。過去英國法律規定,一但擁有全國百分之20%以上的報紙市場,就不能經營無線電視。但根據新的傳播法,限制已經放寬,未來除了梅鐸集團可以買ITV以外的商業無線電視台之外〈ITV仍不能買〉,Disney, Viacom等跨國集團,因為不擁有英國報紙,可投資英國無線電視的空間更大。

即使並不算完全解除限制,但在這個傳統上幾乎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無線電視〉領域的讓步,在英國境內一度引起相當劇烈的反對意見。放鬆無線電視股權限制的傳播法修正案是由執政的工黨政府提出,但反對的聲浪也起自工黨內部。修正案在經下議院表決通過後,卻在上議院被阻攔(註7)。英國的上議院對法案雖沒有決定權,但卻可以以程序進行杯葛,導致時程延宕,上下兩院遇有歧見,通常會以政治協商方式尋求妥協折衷。這次也不例外。

今年五月間,就在英國上議院針對是否應放寬無線電視股權持有限制進行辯論時,社會上的正反兩面意見也激烈交鋒。英國獨立無線電視台〈ITV〉執行長Stuart Prebble評論指出:「〈如果英國政府最後允許梅鐸集團進入無線電視〉這將是電視是史上最大的錯誤之一。因為根據過去經驗,梅鐸將無所不用其極的運用無線電視台來宣傳其旗下其他媒體。未來轉播足球賽,觀眾會在第五台〈Channel 5,目前是梅鐸最可能買到的無線電視台〉看到開始罰球的鏡頭,然後就必須付錢才會知道罰球的結果。」「英國政府似乎允許由梅鐸來決定修法走向」,Prebble非常露骨的指出布萊爾政府在這次修法中的嫌疑(註8)

經常在衛報上撰寫媒體評論的Westminster大學傳播學教授Steve Barnett對工黨政府的批評也很直接,認為媒體所有權應該多元化,而布萊爾政府在此波修法行動中,「顯然偏向其財團盟友」(註9)。或許是某種未曾言明的默契,梅鐸旗下的太陽報傳統上都傾向支持保守黨,但在近年來對工黨布萊爾內閣的施政卻相當捧場。

在為政府的修法立場辯護時,布萊爾內閣中的年輕女將,文化體育媒體部部長Tessa Jowell對外指出,英國的媒體已經被「過度管制、過度保護太久了」,她說:「沒有道理法國、義大利、德國公司都可以有英國無線電視的股權,但澳洲或加拿大的公司就不行。義大利前總理Silvio Berlusconi可以買無線電視股權,為何AOL就不行?」(註10)工黨政府顯然想改變過去僅願意與歐陸國家分享無線電視經營權,而排除美洲、澳洲等地區的規定。

Jowell辯稱工黨政府要推法案將「不必要」的管制解除,但會「加強對媒體內容多樣性及多元性的維護。」為了具體化此一承諾,並讓修法順利通過,Jowell最後與Puttnam爵士達成政治妥協,同意今後任何重要的媒體股權轉移案,都必須通過一項「股權多元性審查」〈plurality test〉,由新法通過後正式成立的廣播電視管理機構〈OFCOM〉根據「公眾意見」及「公共利益」來做決定(註11)

對此結果一般認為,這或許減緩梅鐸集團進入無線電視的速度,但並不會減損他進入無線電視的機會。也就是說,梅鐸買下英國的Channel 5無線電視台將是指日可待的事。屆時梅鐸集團將在英國境內成為擁有平面、衛星電視及無線電視等跨平台媒體,其影響力將比目前更大。

付費模式失敗無線電視平台重整旗鼓

傳統無線電視在與其他新興電視平台競爭觀眾的艱苦過程中,多頻道數位化技術的成熟,原本是無線電視推出多頻道數位收視平台的大好機會。英國無線電視數位平台第一次上陣,是由獨立電視台〈ITV〉所投資,採付費收看方式的「On Digital」數位無線平台。該公司最後卻因為管理經營不善,以宣布破產,並繳回數位無線電視平台的執照收場。檢討On Digital的失敗原因固然不只一端,但一般認為,從On Digital的經驗可以研判,以付費方式收看數位無線電視,恐怕很難成為未來為市場所能接受的經營模式。

眼看On Digital兵敗如山倒後,無線電視龍頭老大BBC決定親自出馬,從2002年十月開始,聯合提供傳輸服務的Crown Castle公司與擁有頻道數量優勢的天空衛視(註12),共同取得原來屬於On Digital 的那張數位無線平台執照,推出買數位無線機上盒即可免費收視將近三十個無線數位頻道的收視方式。隨著機上盒價格從一百英鎊一路壓低到七十英鎊左右,這個稱做「看免錢」〈Free View〉的收視模式,收視戶在英國境內迅速成長,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賣出一百六十萬個盒子。這個數目雖相較於天空衛視的七百萬戶雖然還有一段距離,但以不到一年時間就有如此成績,免費收視模式的發展潛力令人刮目相看(註13)

除了收拾On Digital留下的爛攤子,BBC的執行長戴克,更是以爭取其他商業無線電視台的生存空間為己任。從唇亡齒寒的角度,戴克主張,要維持電視生態的平衡,最理想的方式是三足鼎立,亦即無線公共電視、無線商業電視、及商業衛星電視能各據一方。這是他今年在愛丁堡電視節演說中的主要內容之一(註14)。他形容這種三足鼎立的重要性,因為必須有「三隻八百磅重的大猩猩,才能維持電視環境的生態平衡」。戴克強調電視媒體必須肩負公共服務責任的傳統價值,為了在日益競爭的電視市場中,要求無線電視台繼續背負傳統的公共服務責任,他呼籲英國政府應該慎重考慮減免ITV每年高達三億英鎊的執照費。以免在廣告利益逐漸被衛星電視瓜分之下,讓ITV面臨困境,最後讓電視生態圈中只剩BBC及天空衛視兩隻「大猩猩」。

對於戴克這種期望,Steve Barnett認為他低估了情勢的險峻,他嘲諷,相對於BBC因為拿公眾的錢,在各種決策上顯得綁手?腳,天空衛視將成為未來英國電視生態中唯一的大猩猩。他直言:「猩猩只有一隻,其他都會變成猴子。」(註15)

面對勁敵戴克出招

雖然衛星電視已經步步進逼,令過去向來引領英國電視文化風騷的公共電視系統大感難以招架。但身為公共電視集團領導人,戴克並不準備坐以待斃。除了演講台上的言語交鋒,戴克的精明強悍還表現在他與天空衛視的實際過招上。2003年三月間,戴克主動出擊,表示由於不滿其收費太貴,決定要把透過天空衛視上衛星的BBC各個頻道,全部轉到別的衛星上鏈,並揚言將遊說其他無線電視台共組另一個衛星平台,要「完全切斷與天空衛視的所有合作關係」。他又宣稱,衛星上鏈並非什麼獨占技術,天空衛視卻因為是英國境內唯一衛星平台,便對無線電視台又收上鏈費,又收接取費,他宣稱要聯合其他無線電視台,不再付昂貴費用給天空衛視,「只是為了去買一個節目表中的位置」(註16)

當初ITV在推動On Digital計畫時,為了推自己的付費數位無線電視平台,也曾經拒絕將節目訊號上天空衛視的平台,結果因為不少家戶已是透過衛星平台收視,在看電視時往往懶得再切換進入無線平台,以致ITV一下子損失了四分之一的收視率,最後還是得向天空衛視妥協。

有ITV的慘痛經驗,戴克這招確是險棋。但不同於ITV當初的情形,雖然天空衛視一度威脅將把BBC從現在節目表中的領銜位置往後挪到冷門或色情頻道之間,但畢竟還是不願損失BBC家族的頻道,同時也擔心其他無線電視台起而效尤,再加上天空衛視當時正同BBC聯手競標足球賽轉播權,在合則兩利的情況下,天空衛視最後不但同意讓BBC維持原有頻道位置,還大幅減少上鏈相關收費,並承諾將開發一套選單程式,讓英國各地區民眾都可以在當地透過衛星平台,選看其他地區的BBC地方無線電視台節目〈例如,倫敦看得到威爾斯電視台的節目,北愛爾蘭也看得到倫敦的節目〉。

戴克在此一役中光榮勝出,不但省下鈔票,又讓BBC的節目獲得跨區域推廣,算是為無線電視長久以來的挨打局面出了一口悶氣。

公共電視的困境及其存在的正當性基礎 儘管在強勢的戴克總裁領導下,BBC近年在數位化進度及推廣Free View上表現不俗,但卻不能不面對多頻道商業電視已經永久性瓜分收視市場的事實。收視率不再如過去那樣普及,對於以公眾繳交收視費〈依照英國法律,拒不繳交的會受重罰,甚至坐牢〉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BBC而言,收視率下降,絕對會成為想繼續維持此收視費制度的負面因素。

BBC的困境在於:新的科技發展帶來了新的電視平台技術,在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平台〈在英國尤其是後者〉成功的分走無線電視的觀眾之後,很多觀眾既已另裝衛星天線付費看電視,便逐漸開始對傳統的電視執照費產生抱怨。但如果BBC以一般商業電視台的邏輯,去製作一些通俗性高、容易獲得高收視率的節目來挽回觀眾,勢必又會遭致違背其公共服務宗旨的批評,形成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收視率低〈表示服務普及率低〉會被批評〈因為每家都要付錢〉,但如過收視率高,又往往是多播出主流通俗性節目,相對犧牲對小眾弱勢族群服務或知識性節目的結果。

雖然隨著數位技術的陸續上路,電視平台多頻道化的趨勢已不可逆,但在收視分眾時代,公共電視的存在價值是否因此減損?恐怕連對BBC批評最不遺餘力的Tony Ball都不敢這麼說。在他的愛丁堡演說中,甚至重提現任BBC董事會主席Gavyn Davies在1999年間〈當時他還不是BBC董事會主席〉針對BBC營運所做報告(註17)中的一些論點,並對這些?BBC存在之基礎進行辯護的論點表示完全贊成。

根據經濟學家背景的Davies在其報告中的分析,仰賴執照費的公共電視系統必須存在的主要理由有三:

  1. 公共電視是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如同燈塔、國防,讓所有的人都一體受惠,一個人受惠之後也不會排擠另一個人享受服務,所以國家不應放任由私部門提供服務,而必須做一定程度的投資。
  2. 公共電視不只是一種公共財,而且是一種「殊價財」〈merit good〉(註18)。「殊價財」最好的例子是教育。如果國家不介入去建立教育體系,國民未必會願意投資在教育上,但在教育上的投資最終將會回饋到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及品質,對整體社會產生好處。就如同對公共電視的投資,「人們不會知道電視節目可以做得多好看,直到他們親眼看到才會相信」。
  3. 相對於前兩個理由的充滿經濟學家睿智色彩,Davies報告所提的第三個理由則反應科技發展的趨勢。他指出,由於多頻道分眾收視已經成為趨勢,未來商業電視台因為資源越趨分殊,將會越來越無法集中資源投資於高品質的節目製作,這反而是強調製作品質的公共電視,彰顯其存在價值的好機會。

來自商業電視台的挑戰

Tony Ball雖然對Davies報告多所認同與讚揚,但不表示他代表商業電視經營者對於BBC沒有批評。如同本文在一開始時所提到的,Ball反對BBC做一些通俗性強的節目與商業電視台競爭收視率,他認為問題不是該不該有公共廣播電視,而是其規模應該有大(註19)

他以霍布斯的「巨靈」理論引申:在一個沒有BBC或其他公共電視系統的數位商業電視環境中,必然會出現各家搶食收視市場及廣告大餅的紛亂現象,如同霍布斯筆下形容的「自然狀態」〈the State of Nature〉。在匱乏、失序、粗野的自然狀態下,煽情、殺伐、媚俗、偷窺當道,自然不會有好的電視節目出現。於是國家介入了。在介入的第一階段,因為投資太少,所以如同石沉大海,效果不彰,於是國家繼續加碼投資。第二階段效果逐漸顯現,原本沒有足夠經濟誘因卻有實際需求的節目開始出現,而且因為公共電視的非商業取向,提供了較高品質的節目,導引或迫使商業電視台也必須提高製作水準互相抗衡(註20)

在前兩個階段,Ball對公共電視系統持肯定態度,但他認為,如果國家繼續擴大投資到第三個階段,情況卻會出現反轉。一但投資超過一個臨界點,不但會出現報酬率遞減的狀況,而且因為公共電視吸引了大多數的觀眾,將會對私部門的投資意願造成排擠。而在Ball眼中,BBC目前的狀況就是國家過度投資,導致公共電視系統除了其應扮演的公共服務角色,還參與製作或購買一些「即使在自然狀態下也會獲得供應」的電視節目。例如購買哈利波特首映權等等。

雖然對於何謂「過度投資」的看法見仁見智。哪裡才是政府投資的臨界點?執照費究竟該繼續依現在特許狀中的規定,得隨物價波動調升,還是依反對者的建議逐年調降?都尚待辯論。但Ball這種「理論上肯定,實際上質疑」的攻擊策略,確實打到BBC現況困境的七吋,連向來?公共電視政策及BBC辯護的衛報都必須承認,BBC確實應該對斥資購買好萊塢電影版權的做法進行檢討。

由於做為BBC法定地位來源的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即將在2006年到期,新的特許狀將以何種面目出現,屆時必將面臨全英國輿論與國會的嚴格審議。透過競爭對手的批評眼光,我們看到全世界歷史最悠久,聲譽最卓著的公共電視BBC目前的艱難處境。不過從Ball的演講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即使是最尖酸刻薄的對手,對於BBC所賴以存在的公共電視的正當性基礎,都不得不給予肯定。從這個角度看,英國公共電視制度的根基未曾動搖。

從英國經驗看台灣

如果嚐試藉由Ball對國家投資公共電視三階段論的分析架構,來看台灣的現況。Ball認為英國的狀況是政府投資已進入邊際效應遞減的第三階段,這個分析或許有人不同意,但如果將台灣的狀況歸類為「投資太少、石沉大海」的國家投資第一階段,應該與實際狀況相差不遠。

不同於英國電視環境以公共電視系統起家的歷史經驗,台灣的公共電視是在電視媒體百家爭鳴的環境下才開始蹣跚起步的。在媒體解嚴以後,台灣的電視環境在極度競爭下,目前可以說已經趨近於霍布斯所謂的「自然狀態」,不論從公共財、殊價財、或多頻道分眾將對節目品質造成負面影響等層面來看,台灣的公共電視系統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待發展。

雖然可以說是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但從BBC今日的困局,我們仍可以看到公共電視共同的問題點。首先,公共電視是否應該製作吸引大眾收視的連續劇?是否應該強調收視率?持反對立場的人,認為公共電視主要是?彌補商業電視的不足,所以只需要滿足小眾收視人口,不必追求收視率。如同Ball建議BBC應該將受歡迎的節目賣給商業電視台,把錢再投資於節目拍攝,認為這樣可以更有效運用公眾資源。

這個說法看似振振有辭,其實卻是一個迂迴精緻的陷阱。先說你的節目既然這麼受歡迎,由商業電視來播就可以,過幾年後換個邏輯又說,因為你已經失去普及性,無權再接受公眾資源的支持。如果BBC的收視萎縮,對商業電視部門當然是利多,但對英國公眾恐怕就未必是好事。因為一但成為弱勢通路,便將失去對「好節目」的定義權,屆時什麼節目才是應該被排入黃金時段的「最受歡迎」節目,將由廣告主透過商業電視台經營者來決定,公共服務、公民教育等思考通通得靠邊站。對於支持BBC的英國人來說,讓英國公共電視變成像美國公共電視系統那樣疲弱,絕對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再進一步解釋,電視媒體分為通路及內容兩部分,好看的內容自然為各家通路所爭取,但強勢通路也往往可以透過黃金時段排檔,引導觀眾收視習性,所以當BBC擁有強大通路時,其所生產的高品質節目在強?通路的全力配合下,可以成為英國電視文化的標竿。但如果一但失去通路優勢,即使製作出好的節目,是否能繼續發揮如現在的影響力,恐怕大有問題。

因為公共電視與商業電視有不同的運作邏輯,在公共電視價值下製作的節目如果只能寄身於商業電視的通路,其非主流化將是必然的宿命。商業電視台服膺資本邏輯追求利潤的極大化,收視率與廣告主的感受必然將凌駕其對社會責任與公共福祉的考量,能用低成本製作出高收視率的節目,何樂不為。至於節目內容是否妥善,往往就被忽略了。

所以「公共電視必須有自己的通路」,這是當初台灣社會各界支持公共電視建台的理想。在此一理想下,努力壯大現有的通路在市場上爭取收視率,透過高品質節目與一定比例的收視率,希望有機會逐步在近趨「自然狀態」的台灣媒體生態,及習慣商業電視品味的收視大眾中,提供適當的「殊價財」,去逐漸培養出另一種收視傾向。一但成功吸引公眾視線,透過公眾投資所提供的高品質電視節目,才有機會成為台灣電視觀眾對節目品質要求的參考座標,進一步迫使商業電視提高製作品質。

在此思考下,只要不悖離公眾服務前提,及維持一定的節目製作品質,現階段的台灣公共電視,努力擴大收視群,爭取提升收視率,具有高度正當性。未來無線電視數位化之後,透過數位技術,公共電視將可獲得新的頻道?弱勢、小眾提供專屬服務,屆時走大眾取向路線的公共電視頻道,在爭取收視人口上,將有更多發揮空間。

連已經被質疑進入「政府投資第三階段」的BBC尚且為保衛通路奮戰,何況相較於商業媒體仍屬小巫見大巫的台灣公視呢!這是觀看BBC與天空衛視這場英國電視盟主爭奪戰所帶給我們的啟示。    

附註

  1. 愛丁堡電視節每年八月的銀行假日〈bank holiday〉週末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行〈2003年是8月22-24日〉,是英國電視界的年度盛會,來自全英國的電視媒體產業代表一千七百多人齊聚,超過五十場的研討、座談,每年並安排一位業界重量級人士進行主題演講。活動涉及範圍從傳播政策法令到實際的節目製作無所不包。
  2. 英國國會今年七月間通過傳播法案修正案,根據新法,擁有平面媒體超過市場20%以上者〈如梅鐸集團〉不得持有英國獨立電視台〈ITV〉股份,但對其他商業無線電視台〈Channel 5〉等於解禁,法案內容參見http://www.hmso.gov.uk/acts/acts2003/20030021.htm
  3. 凱利博士〈Dr. David Kelly〉是英國國防部資深顧問,今年六月間他曾向BBC記者透露,英國政府高層人士曾在唐寧街十號首相府中,針對如何披露英國情報單位對伊拉克生化武器部署能力的評估發生爭執。BBC在新聞報導中匿名引述凱利博士提供的消息,由於事涉政府在對伊開戰前提供給國會的證詞是否誇大情報、誤導認知,在英國造成軒然大波。凱利博士在七月間割腕自殺殞命。英國國會針對此事成立專門調查委員會進行詳細調查,此事讓BBC與英國政府關係,陷入自福克蘭戰爭以來最緊張的階段。
  4. 天空衛視的民調是由知名市調公司NOP在2003年六月所進行,BBC的民調則是在相同期間由Taylor Nelson Sofres民調公司所做。天空衛視問的問題是執照費「值不值得」,BBC問的問題則是「支不支持」,兩個民調在意義上不盡相同。
  5. Leader:Sky the limit, 2003/08/26, The Guardian, avail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740327-105588,00.html
  6. Ball發表演說的兩天後,戴克在愛丁堡電視節的另一場演說中針對天空衛視在節目製作預算上的僅偏向運動比賽轉播級電影版權提出批評。見Matt Wells:How Dyke has made it his mission to take on Sky, 2003/08/25, The Guardian。
  7. 上議院工黨議員Puttnam、自由民主黨議員McNally反對修法放寬限制,形成工黨內鬨局面。相關報導參見 Lisa O'Carroll:Puttnam withdraws opposition to media bill after Jowell compromise , 2003/07/02, The Guardian。Sarah Hall:Lord prepare to deny Murdoch , 2003/07/08, The Guardian。
  8. 關於Prebble對法令鬆綁的批評見:US media chief urges regulation ,BBC News Online, 2003/05/02。available:http://news.bbc.co.uk/go/pr/fr/-/1/hi/entertainment/tv_and_radio/2996909.stm
  9. Barnett對工黨政府的批評參見其"Sky the limit if Channel 5 is sold to Rupert", 2003/03/23, The Observer。avail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631230-105333,00.html
  10. 身為中生代女性閣員,Jowell?工黨修法辯護不遺餘力,甚至親自參與報紙的網路聊天室,回答上網民眾提問。參見Dan Milmo:Murdoch to be allowed to buy Channel 5, 2002/05/07, The Guardian。avail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408922-105240,00.html
  11. 關於「股權多元性審查」的扼要解釋,參見Owen Gibson:Cross-media ownership,2003/07/08, The Guardian。available: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707781-107065,00.html
  12. 天空衛視與BBC之間的微妙關係充分表現在此一股權結構中,天空衛視與無線電視是互相競爭的電視平台,但在Free View計畫中卻成為合作夥伴。因為在英國嚴格管制電視媒體的法令環境中,天空衛視做為唯一獨佔市場的衛星電視,很容易成為各方攻擊的眾矢之的。對天空衛視而言,入股Free View可減低與以BBC為首的無線電視台的尖銳對立情勢,況且兩面押注,分散風險。而從BBC角度,擁有最多頻道的天空衛視加入,對吸引觀眾會是正數,在營運初期可以降低失敗的風險。
  13. 關於Free View的介紹,請參見曹琬凌:〈從每月付費到免費收視--英國數位電視策略大轉彎〉,2002/02/25,公視岩花館。available:http://intranet.pts.org.tw/RndGroup/p3/p3.htm
  14. 戴克的演說內容參見Matt wells:BBC chief warns over Murdoch dominance, 2003/08/25, The Guardian。available: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740146-105588,00.html
  15. Barnett的猴子說,參見Steve Barnett:Murdoch's BskyB is the only great ape around here, 2003/08/31, The Observer。available:http://media.guradian.co.uk/print/0,3858,4743799-110280,00.html
  16. 關於這段過程參見Owen Gibson:BBC may lose top slots on Sky, 2003/03/17, The Guardian;Dyke stands by decision to axe Sky, 2003/03/17, The Guardian;BBC and BskyB settle satellite dispute, 2003/06/13, The Guardian。 available: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625599-105236,00.html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626773-105236,00.html
    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690965-105236,00.html
  17. Gavyan Davies是具有工黨背景的著名經濟學家,1999年間工黨政府在斟酌是否同意BBC要求額外增收執照費以因應數位化投資之需求時,曾請其針對BBC的營運做一報告,報告全文參見:The Future Funding of the BBC於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網站http://www.culture.gov.uk
  18. 殊價財理論是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最近關於公共電之殊價財價值的論述,請參見John O'Hagan and Michael Jennings:Public Broadcasting in Europe:Rationale, Licence Fee and Other Issues,《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7: 31-56, 2003, available:。 http://andromeda.dsc.unibo.it/dsc1/corsodilaurea/laureespecialistiche/Sc.Com.Pubblica/documenti/Materiali_didattici_02-03/Mazzanti_hagan-jennings_tv.pdf
  19. Tony Ball的愛丁堡演講全文參見:The choice revolution, 2003/08/22, The Guardian。available:http://media.guardian.co.uk/print/0,3858,4739282-105236,00.html
  20. 關於這個論點,在BBC於1999年委託McKinsey顧問公司所做的報告中有相當充分的申論。此報告原文請參見公共電視岩花館網頁http://intranet.pts.org.tw/RndGroup/p3/McKinsey.pdf。其中文節譯請參見魏菁慧:〈世界公共電視概況-----麥肯錫報告全文〉於岩花館網頁 http://intranet.pts.org.tw/RndGroup/p3/2002/McKinsey/McKinsey.htm。 下段文字是從其報告中所節取的相關論述:不可避免的,商業電視台的創造力較注重於達到高收視率或觸及有效的族群,而較不傾向於冒險嘗試新的或未經證明的節目形式或類型。英國的例子可幫助我們了解。英國BBC花費大量經費,而且通常是數年的時間去製作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歷史節目,如「地球上的生物」(Life on Earth)。競爭的商業電視台不讓BBC專美於前,也創造它們自己流行的自然歷史和科學節目,如ITV的「生存者」(Survival)和Channel 4的「Equinox」。由於三家電視台之間的競爭而提昇品質、而且增強觀眾對該類型節目的品味。因此,英國自然歷史節目的收視率仍舊很高、而且該節目外銷超過110個國家。

參考資料

程宗明〈2001/01/18〉:〈新中間政策的電視服務公共化與數位化---英國與紐西
蘭的問題與挑戰〉,公共電視岩花館網頁。
徐秋華〈2000/07/26〉:〈世界各國公共電視如何因應數位化數位化帶來的挑戰〉,公共電視岩花館網頁。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