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

經濟學家梭羅指出全球正經歷第三次產業革命-即「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大師杜拉克亦主張在未來的時代,「服務經濟」將取代「製造經濟」成為主流,「知識工作者」將取代傳統勞工,逐漸形成「知識社會」。繼勞力、資本之後,「知識」將成為未來社會的生產資源,也將是二十一世紀的最主要的競爭利器。因此,如何有效管理上述知識的「知識管理」,也成為目前國內外管理學界最熱門的話題。筆者日前曾參加政治大學商學院北區中小企業研訓中心所舉辦的知識管理研討會,研討會中林英峰教授針對「知識經濟」有深入淺出的介紹,筆者因此特別將部分演講的內容整理如下,與本會同仁分享,一起來了解何謂二十一世紀的新潮流-「知識經濟」。

一、何謂「知識」?

「知識」可分為內隱知識(意會型)與外顯知識(言傳型)兩種。內隱知識學自經驗,不能書寫下來,只能意會,如:成功的業務員不能完全清楚告訴新的同事如何去做成這項業務;麵包師傅也不能準確地教他徒弟如何去評斷麵包是不是烤好,只有經驗能教他。內顯知識的學習方式依賴一對一對話、師徒制、及借重外部知識網絡(如:專業顧問、供應商、顧客、研發機構等)的專業知識、經驗與見解。這種知識只能靠觀察和鍛鍊來轉移。而資訊科技的進步,如電腦、網際網路的使用則促進了溝通,發展出各種網絡把組織內、外部的人連結在一起,使內隱知識能夠交換或分享。

外顯知識較文件化、標準化、系統化與電腦化,它是一種編輯知識的型式,包含人所讀或觀察到的任何事情。它可以讓更多的人重複使用這些知識,如:操作手冊、作業流程圖、品質規範、書籍、講義等等。外顯知識的溝通可以經過正式與有系統的語言及文字來傳達。

而知識(Knowledge)、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與智慧(Wisdom)之間又有什麼關聯性呢?「資料」是客觀的事實,沒有任何的判斷或前後關聯,如「30.4」可視為是一組資料。資料只有在被分類、分析,作成摘要後,才能變成「資訊」(參見圖一),如:匯率$1.0NT$30.4,即可視為是一種資訊。

 

資訊是被賦予有意義和目的的,當它用來做比較,加入經驗、判斷、直覺與價值的時候,資訊就被發展成「知識」,如:貨幣市場的市場機能,可稱為一種知識。而知識經由真理的錘鍊,就可逐漸累積成「智慧」(參見圖二)。智慧具有反應能力(Ability to reflect)與價值判斷(Valuing),如:提高產品售價可視為一種智慧。

二、何謂「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就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企業的經濟效益將愈來愈依賴知識和創新,而不僅是有形的資源、廠房、勞動力和資本。如果說石油為工業經濟發動機的燃料,而資訊則是知識經濟發動機的燃料。

換言之,知識經濟的重點是由生產實體產品的經濟,轉向知識的生產與運用的經濟。因此,商品的價值決定於其內容的知識價值,而非其重量價值。

三、知識經濟的特徵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產品和服務愈來愈知識化、智慧化、移動化及數位化。產品製造轉向知識密集產品,因此在企業競爭中,勞動力成本的作用降低,知識與技術創新成為競爭的焦點。從就業情況來看,熟練工人、高工資的就業數量增加,不熟練工人及中等工資就業數量下降;高學歷的失業率比低學歷的失業率低;技術、研發與管理人員成為企業主流。計算機、電子、航空、教育、通信、資訊、管理顧問及服務等知識密集產業,是所有產業中產出和就業增長最快的產業。

知識產品的價值創造不再是經由生產規模,而在於生產的差異化就能夠實現。對知識產品的價值衡量標準與以往物質產品不同,如:物質產品是「物以稀為貴」,數量越少,價值越高;而知識產品剛好相反,通常是使用越普及,其價值就越高。因此,在「知識經濟」中特別強調為顧客創造價值。人才培訓及借重諮詢服務將受到更大的重視。

1985年以前靠著從學校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及工作經驗所獲得的知識可以充分應付擔任各項職務所需具備的知識。但1985年以後,除了學校學習所獲得的知識、與工作上所獲得的經驗外,則必須再加上不斷的教育訓練或持續不斷的學習,才可以應付擔任工作職務上所需具備的知識。因此,近年來社會上倡導的「終生學習」觀念也就應運而生。

(研發部 魏菁慧整理)

參考資料:

林英峰,(2000),「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台北:政治大學商學院北區中小企業研訓中心主辦,知識管理研討會-領導21世紀之經營管理,89513-14日。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