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中高齡婦女的成長教育與二度就業

在現代這樣一個科技、資訊、知識不斷更新替代的時代,女性和所有男性一樣,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在的生活空間、自我的想法,並且進而積極參與社會。許多婦女在走進家庭之後,生活變得刻板、規律,也容易產生與社會脫節的狀況。近年來,許多民間團體大力的推動婦女成長課程,也鼓勵並協助家庭主婦再度走進職場,創造第二春。節目中將邀請台灣婦女展業協會、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成長協會參與現場座談,同時,助理主持人-偉禹也將分享他實地參與相關活動的心得。

這次的外景錄影是我第一次從事這樣的工作∼也是第一次有這樣的經驗,但很過意不去的是,我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所預期的標準,也沒有達到工作人員所設下的標準。而在看到所有人員辛苦的工作之下,反觀我的工作是多麼的輕鬆。或許是當初的我心態還沒有調整好,對流程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才沒有辦法表現的好一點,但經過這麼多天的反省,我相信下一次出外景時我一定可以表現的更好。
在媽媽繪畫班看見了很多媽媽們走出了家庭,放下了鍋碗瓢盆而拿起了筆及畫本,也開啟了他們生活中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然而這個機會也讓這些媽媽們發覺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有一些改變,不單是待在家裡擔心著柴米油鹽等生活中瑣碎的事,而是經由繪畫的幫助下,讓她們發現自己另一方面的才華,也藉著這些圖畫肯定了自己。在跟她們相處的一個早上,看見的不只是一些媽媽們用心的畫畫,而是畫中的用心,以及繪畫班像家庭一樣相處模式。
坐了 3 ∼ 4 個小時的車到了台中,雖然很累地到了旅館,但還是要反覆的思考該如何進行明天的訪問。不知不覺中想著想著也已經凌晨了。在中寮鄉讓我看見的不只是一群媽媽在工作的努力,而是為了重建家園所投入的希望,一點一滴的完成作品,一步一腳印的將作品行銷,規劃。然而這些都是這一群媽媽們當初始料未及的,要不是 921 摧毀了他們的家園,今天她們也大可以不用在這裡,而是在家裡享享清福。但是面對著現實生活的殘酷,她們只能站出來以身作則,讓希望可以蔓延下去。她們是一群媽媽,一個組織,更也是一個溫暖的家庭。
這第一次的外景讓我看的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但所面對到問題都只是冰山一角,若是要真的化解,並不是一個組織或是一個機構就能解決的了。需要的還是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但在這個政治熱中的國家,除了政黨以外的事,也就變得好像沒有那麼重要了。
偉禹

- 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秘書長陳瑪利
台灣婦女展業協會 教會熱心人士本著博愛精神,鑑於家庭變故婦女有協助其再發展的需要,從事單親家庭輔導及技能訓練等服務。
受台北市政府的委託,承辦「北投婦女服務中心」,希望在與北投當地社區的密切互動之下,發展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服務方案。
-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企研及教育資料組組長 楊圓娟 南洋
為了紀念慘烈犧牲的婦運先驅彭婉如,成立基金會以延續她的理想。
宗旨在於推動兩性平權教育,建立兩性平權文化;鼓勵婦女參與政治及公共事務;開發婦女潛力,結合社區需求,落實福利社區化;落實終身學習、職業教育與就業協助。
希望能將台灣打造為一個善待女人與小孩的安全島,並逐步實踐照顧福利社區化的理念,期待終能達成「老有所終,幼有所養」的目標。
- 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成長協會-發起人 Abu (江梅惠)
- 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成長協會-理事長 A Pi Yang(薛柳英花)
很多婦女為了工作,從部落到都市,但無法很快地適應都會的環境,還有一些原住民媽媽賦閒在家,因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如何培養她們具備第二專長,或發展出另一個空間,因而開始辦讀書會。而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離開部落的土地越久,對部落的感情越薄,為了喚醒原住民婦女對於部落的記憶,協會常常會請一些原住民的藝術工作者來替媽媽們上文化課程。
另外, 原住民婦女從部落來到都市生活大都做基層勞力工作,生活貧困,在漢人面前會將自己矮化,不敢承認自己是原住民,協會的重點就在於怎麼讓她們接受自己的身分,做一個比較自在的原住民。
- 台灣婦女展業協會學員代表黃蕙雯
原本是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的學員,學成之後,擔任起老師的角色,教導其他婦女學習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