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寂靜的春天--邀您一起關心珊瑚礁生態
公共電視台今年再度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及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攜手合作,並由墾丁荷蘭村休閒渡假飯店、南北潛水、愛之海潛水中心協辦,製作一系列的海洋生態及海洋文化之專題深度報導,同時,公共電視台也將於四月九日到十七日的晚間九點新聞時段,在海生館珊瑚實驗室及核三場出水口兩地,現場實況轉播珊瑚礁夜間生態,讓觀眾了解珊瑚水族箱內的珊瑚與出水口海底珊瑚產卵的情形。另一方面,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了保護珊瑚礁及遊客夜間遊憩安全,也呼籲民眾不要過度好奇,親赴墾丁海域觀賞珊瑚產卵生態,只要透過家中的電視台,就能參與海洋生態系的年度盛事。 珊瑚是海洋的寶貝 珊瑚集體產卵的生態行為,是大自然中一個奇妙的生態現象,根據文獻記載,世界上最早發現珊瑚生殖現象的地點,是在台灣東部的蘇澳。
到了一九六○年代,人類發明了水肺潛水,終於可以背著高壓空氣瓶到海裡探險。一九八○年,研究珊瑚的科學家在澳洲大堡礁,發現了新生的珊瑚族群,經研究觀察,人類對於珊瑚以產卵的方式,來傳宗接代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珊瑚體外受精的學術報告出爐之後,再度也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在一九九○年,部份海洋生態學者於恆春海域,首次觀察到珊瑚集體產卵的現象。然而一開始的研究並不順利,因為對於珊瑚產卵的時間還沒有辦法精確的掌握,大約只能預測到是在日落天黑之後。因此,一開始台灣的研究人員,大概在黃昏後就出海下水觀察,七、八點就上岸討論,結果一直沒有看到珊瑚產卵的現象。 研究人員大約持續觀察了一個禮拜,每天的水溫都很底,研究工進行得很辛苦。到了工作期最後一天,研究人員不甘心,決定稍微再待久一點,結果回程的時候就發現珊瑚大量產卵的現象,終於打開台灣海域的珊瑚產卵祕境。而近十年來,學術界已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大約可以推估出珊瑚每年產卵的週期,以及珊瑚大量釋放精卵的生命之謎。
體外受精是珊瑚蟲繁衍下一代的方法之一,珊瑚蟲還可藉由有性生殖,先在體內受精、孵化成幼苗,再排放出來。另外,有些種類的珊瑚,也會採無性生殖的斷裂生殖方式,當珊瑚斷裂獨立之後,和母株一樣都能夠繼續成長。 珊瑚危機
造礁珊瑚是保護海岸的第一線防衛區;與軟珊瑚共同構築了一座生產力旺盛的自然堡壘,它的生產力是一般熱帶海域的三十到八十倍以上,猶如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區。而珊瑚礁區除了提供成千上萬的海洋生物覓食繁衍以外,還可以減低地球上的溫室效應。但是,全世界的珊瑚礁區卻已逐漸遭到破壞,目前,珊瑚礁正面臨存亡危機? 一九九七年夏天,聯合國發起全球珊瑚礁生態總體檢,參與的專家學者,更預測全世界70%的現存珊瑚,將在四十年內死亡。當民國八十六年,台灣的珊瑚礁體檢報告出爐之後,我們才發現,號稱珊瑚王國的台灣,其實珊瑚已消失了近大半。學者更赫然驚覺,台灣整個珊瑚礁生態環境已被破壞得相當嚴重。 從東北角、墾丁到蘭嶼、綠島、澎湖,珊瑚礁都出現白化及泥沙覆蓋的問題,而珊瑚礁魚類更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台灣的珊瑚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而現在正值珊瑚產卵的季節,部份環保人士,並沒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反而提醒島民,為甚麼珊瑚每年辛苦排放的新生命,無法繼續在海洋中存活繁衍後代,究竟台灣的海洋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又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來挽救消失中的珊瑚礁呢? 據學者的調查結果,發現各地區珊瑚礁都面臨人為開發開與經濟發展的壓力,像屏東墾丁地區就是較明顯的例子,其每年高達350萬的遊客人次,就帶給南台灣海域相當大的環境壓力。事實上,早在民國七十六年,南灣海域就已出現珊瑚白化的現象,而珊瑚白化是海洋環境惡化的明顯病症之一,一旦海洋環境沒有改善,珊瑚就會大量死亡。
地球上的海洋面積佔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而「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裡最重要的物種棲息地,近年來,海洋生態學者與保育團體,不斷發出珊瑚病危的訊息。畢竟珊瑚礁的生機,不僅攸關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的健康與否,它還緊扣著地球的氣候變遷,珊瑚礁的消失,代表著珊瑚已無法在日益惡化的海洋環境中生存,如果我們再不重視相關的生態保育問題,那麼生存於地球上的人類,難保有一天不會面臨像珊瑚一樣的滅亡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