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積岩從名字來看,
可以大略猜的出這類岩石的成因,
正是由於沈積作用而來的。
而沈積作用又得要歸功於河流的切割和搬運。
沈積的過程
在河流的中上游, 兩岸的大塊岩石經過風化侵蝕作用, 以及河流的切割作用, 崩解為較小的岩塊。
隨著河流往下游流動, 較小的岩塊也被搬往下游, 而在搬運的過程中, 岩塊的滾動,河水的沖刷, 會將岩塊磨得比較圓,形成礫石,
顆粒再小的會變成砂,而顆粒最小的是泥。

河流的搬運能力會隨著流速改變, 愈靠近下游的地方,流速開始變慢, 河流已經帶不動比較大顆比較重的石頭, 因此大顆的礫石先開始沉積了下來,
然後是砂的沈積,最後才是泥。
觀察沉積岩
台灣常見的沈積岩, 依砂石的顆粒大小與組成成分, 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 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
礫岩
礫岩就是由許多礫石堆積後,膠結而成的岩石。岩塊經過河流的搬運,稜角一一被磨圓, 形成了外表圓滑,形狀像雞蛋的石頭, 所以礫石也叫做鵝卵石。礫石的直徑由數十公分到0.2公分不等。
砂岩
砂岩是由砂粒堆積成的,在岩石上會看到砂粒堆積時的紋理,呈水平的,波浪狀的,花紋十分美麗。而在砂粒堆積的過程中, 有時會夾入生物的遺體而形成化石。
砂岩的表面摸起來很粗糙,像砂紙一樣的觸感,一般顆粒的大小大概是2公厘到0.6公厘左右。
頁岩
頁岩是沈積岩裡頭顆粒最細的,它是由細泥所堆積而成,甚至可以叫它作泥岩。仔細看頁岩的剖面幾乎看不出顆粒以及紋理,因為它的顆粒大多是直徑不到0.004公厘的細泥,
岩層中也很容易夾著生物的遺體。
頁岩容易因為雨水的沖刷而流失, 因為風化作用而變成碎屑, 所以不容易生長植物,稱為惡地。
砂頁岩互層
有時候我們會在野外發現, 由兩種不同顏色,不同岩性的岩層, 交互堆疊而成的山壁, 可能就是砂頁岩互層。
在沈積的當時如果氣候穩定, 可能沈積物的顆粒會比較細,就變成頁岩, 但是如果遇到像是颱風,豪雨等等異常的天氣狀況時, 比較大顆粒的砂石就會被沖帶的比較遠,
而堆在原本的頁岩層上,形成砂岩, 這種一層頁一層砂的層狀構造我們就稱為砂頁岩互層。
因為頁岩的抗侵蝕能力比較差,所以相對的砂岩層會比較突出。 再加上頁岩和砂岩層的顏色不同,而形成了美麗的層狀景觀。
石灰岩
石灰岩也屬於沈積岩的一種, 它的成因比較特殊, 通常是由珊瑚,貝殼,藻類等生物的遺骸, 堆積形成的礁石所膠結而成的。 珊瑚,貝殼,藻類等生物會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與鈣質,
長成骨骼或硬殼。 而在它們死掉了之後,遺體便堆積成珊瑚礁或藻礁, 骨骼與硬殼釋放出大量的碳酸鈣,填滿礁石的空隙, 便膠結成堅硬,緻密的石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