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山的成因 |
火山爆發指的是
地函中的岩漿冒出地殼表面的現象
這其實是地球在持續冷卻的過程中
本身的一種降溫方式
|
地球內部構造
地球內部的構造,由外往內依序是地殼,地函和地核,
地殼和地函的交界叫做莫氏不連續面,
地函與地核的交界叫做古氏不連續面。
地殼→ 地殼是人類生活的地方
它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層,
由一圈漂浮在地函上薄且硬的岩石所組成,
地殼還分成海洋地殼及大陸地殼,
而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比大陸地殼薄,
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公里,
只佔地球半徑的二百分之一。
地函→ 地函分為上部地函與下部地函
是由半熔融狀態的岩石所組成,
溫度高達攝氏3500度,
它佔了地球體積的百分之八十二。
地核→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
外核是由融化的鐵跟鎳所組成,
內核則是固態的鐵跟鎳,
雖然內核的溫度高達5000多度,
但是在強大的壓力之下,
內核卻不會融化。
岩漿
地球內部構造的地函
存在著半融熔狀態的物質
所謂半融熔狀態是指一種近似糊狀的物質
其中含有固態的岩石以及
因為高溫而融熔的液態岩石
岩漿指的就是成為融熔狀態的岩石
岩漿庫的形成
地函中融熔狀態的岩漿
由於比重比附近固態的岩石輕
所以會往地表上升
當岩漿上升至比重相同的位置
就會停滯 而底下的岩漿仍然不斷上升
這時候就會在岩漿滯留處形成一個岩漿庫

火山噴發
如果滯留在地底下的岩漿庫
正好遇到地殼中有直通到地表的裂隙
岩漿就會順著裂隙冒出地表
這就是所謂的火山噴發
|

地球上火山發生的位置
有百分之九十都發生在地球上板塊的交接處
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很容易造成地殼的裂隙
因此也就成了岩漿竄出地表的最佳管道
地球板塊的相互運動
地球的最外層-地殼分成幾個板塊, 這些板塊不是固定不動的,在地函物質對流的帶動下,板塊與板塊之間也會進行緩慢的相互運動,而這種相互運動大致上又分成兩種,板塊的張裂與隱沒
。
|
板塊的張裂
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是緩慢的分離
這種運動我們稱為板塊的張裂
當板塊間互相分離
地底下的岩漿物質很容易就湧上地表
當岩漿上升至地表溫度馬上降低 
就會在張裂口附近冷卻成固態的岩石
形成新的板塊 而板塊仍然持續著張裂的活動
因此新的岩漿會不斷湧出,
冷卻 舊的板塊會一直被往兩邊推
以地球上各大海洋中央的洋脊(註1)為例
愈中間的地殼愈年輕
愈往兩旁的年代愈老
|
板塊的不斷張裂分離,造成新的板塊持續在生成,然而地球表面的面積卻是固定不變的,這是由於板塊間的另一種運動-隱沒作用,也同時在進行。
|
板塊間的隱沒
板塊和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
會造成一邊的板塊隱沒到另一個板塊之下
形成海溝(註2)
被抬升的板塊邊緣會隆起成高山
而隱沒下去的板塊
則會使板塊前緣的岩石發生部分融熔狀態
由於板塊的擠壓會使碰撞邊緣的地殼變得比較破碎
產生許多裂隙
因此岩漿就有更多機會沿著裂隙竄升至地表
形成火山噴發
|
註1:洋脊
所謂洋脊指的是,板塊與板塊間的相互運動是分離、張裂的 岩漿容易從張裂的縫隙中冒出,洋脊通常位在海洋板塊的正中央,所以稱為中洋脊。它就像是一座綿延於海底的高山。
 |
大西洋中的洋脊
|
註2:海溝
板塊之間相互運動是擠壓的,其中一個板塊隱沒到另一個板塊之下,在隱沒處會形成深溝,因此稱為海溝。火山噴發的位置,也有一部份不是在板塊邊緣,熱點所造成的火山島鏈就是一個例子。
 |
南美洲西側的海溝
|
|
熱點
所謂熱點是指地函中溫度特別高的位置,由於在那個位置的溫度特別高 所以就比較容易燒穿在它上面的地殼,所謂燒穿是指因為溫度高而將固態的岩石融熔,造成地殼出現裂隙,這時候岩漿就有噴發至地表的管道了。熱點在全球的分布並不多,大約一百多個。

熱點造成火山島鏈
當板塊移動的時候,熱點並沒有跟著移動,於是就會在板塊移動的路徑上,留下一系列的火山島鏈,夏威夷群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
台灣的火山成因
從全球板塊的觀點來看
台灣處於一個板塊運動非常複雜的位置
台灣正位在歐亞大陸板塊的最東緣
東側與菲律賓海板塊相連接
南邊則是南海海板塊
這些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
便造就了台灣的火山分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