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亞玲 如果古典音樂也有超人氣偶像,已經是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肯定是偶像中的天王,他的偶像超魅力不祇是音樂而已,包括他迷人的笑容,活潑幽默的談吐,甚至他推陳出新的音樂理想,一般樂迷很難不折服在他的優越的風采之下。 馬友友(YO-YO MA)就像他的出生一 ![]() 馬孝駿很有系統地教馬友友音樂,友友也每天四小節地練起巴哈無伴奏大提琴作品。不過天賦異稟的他,很快地就把巴哈作品練完了。後來他們舉家前往美國,在美國「音樂教父」小提琴家艾薩克.史坦,以及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欣賞拔擢下,友友不需要任何國際音樂大獎得主的光環,就以優異的表演在國際音樂舞台上平步青雲。 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友友與常人一樣,歷經青少年的叛逆期。中學時代他暑假參加夏令營時,還刻意打開琴蓋,讓大提琴淋雨。不過讀完茱莉亞音樂學校後,他選擇進普通大學,而非音樂學院。果然後來他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學習,使他對人文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感觸,相對地他對音樂也有更動人心弦的體會。而所演奏出的音樂內涵也鮮活而多彩。 馬友友總是喜歡不停地嘗試新鮮,即使他在古典音樂領域已經獨領風騷,可是他還是喜歡跨足爵士樂、民族音樂和樂舞,許多現代作曲家也喜歡為他量身裁做新作品。於是 ![]() 時代雜誌去年曾經訪問過馬友友,就曾經質疑他為何已經到了獨享榮耀的地位,還要如此辛苦地為古典音樂推陳出新。馬友友當時回答地相當精彩,他希望愈來愈多的人跨進古典音樂領域的門檻,也因此他希望把外界對古典音樂的刻板印象打破。他說:「試想,巴哈音樂不也是當年最流行的樂曲嗎?」 於是,馬友友在音樂上的貢獻,不祇是古典音樂優秀的器樂手而已,反而是世紀末音樂推廣的重要功臣,在他近五十張的音樂錄音裡,他十一度獲得葛萊美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