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04t.gif (6267 bytes)

文/王亞玲

如果古典音樂也有超人氣偶像,已經是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肯定是偶像中的天王,他的偶像超魅力不祇是音樂而已,包括他迷人的笑容,活潑幽默的談吐,甚至他推陳出新的音樂理想,一般樂迷很難不折服在他的優越的風采之下。

馬友友(YO-YO MA)就像他的出生一p3i7.jpg (13873 bytes)樣的,是屬於世界舞台的,而非某一國家和地域。他出生於浪漫藝術的法國,長於開朗樂觀的美國,身上流得卻是謙虛深沈的中國血統,他似乎天生就比別人擅於接觸不同文化的敏感,和拿捏音樂多層次的複雜層面。父親馬孝駿是從中國前往巴黎攻讀兒童音樂教育的博士,母親是音樂老師。因此馬友友從小就在充滿古典音樂的環境中成長,友友與姊姊友乘從小就習琴,當年才四歲的他為了與姊姊學的小提琴不同,堅持學習大提琴。於是馬孝駿博士就在巴黎訂製了一個迷小的大提琴讓友友學習。

馬孝駿很有系統地教馬友友音樂,友友也每天四小節地練起巴哈無伴奏大提琴作品。不過天賦異稟的他,很快地就把巴哈作品練完了。後來他們舉家前往美國,在美國「音樂教父」小提琴家艾薩克.史坦,以及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欣賞拔擢下,友友不需要任何國際音樂大獎得主的光環,就以優異的表演在國際音樂舞台上平步青雲。

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友友與常人一樣,歷經青少年的叛逆期。中學時代他暑假參加夏令營時,還刻意打開琴蓋,讓大提琴淋雨。不過讀完茱莉亞音樂學校後,他選擇進普通大學,而非音樂學院。果然後來他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學習,使他對人文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感觸,相對地他對音樂也有更動人心弦的體會。而所演奏出的音樂內涵也鮮活而多彩。

馬友友總是喜歡不停地嘗試新鮮,即使他在古典音樂領域已經獨領風騷,可是他還是喜歡跨足爵士樂、民族音樂和樂舞,許多現代作曲家也喜歡為他量身裁做新作品。於是p402i3.jpg (22242 bytes)他創下許多記錄:如用大提琴挑戰高難度的克萊斯勒、帕格尼尼小提琴樂曲;與流行人聲歌手麥菲林合作灌錄專輯,以大提琴和人聲做完美的結合。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大陸,與譚盾合作的「交響一九九七」世界注目;一九九八年則是與六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的音樂拍成影片。

時代雜誌去年曾經訪問過馬友友,就曾經質疑他為何已經到了獨享榮耀的地位,還要如此辛苦地為古典音樂推陳出新。馬友友當時回答地相當精彩,他希望愈來愈多的人跨進古典音樂領域的門檻,也因此他希望把外界對古典音樂的刻板印象打破。他說:「試想,巴哈音樂不也是當年最流行的樂曲嗎?」

於是,馬友友在音樂上的貢獻,不祇是古典音樂優秀的器樂手而已,反而是世紀末音樂推廣的重要功臣,在他近五十張的音樂錄音裡,他十一度獲得葛萊美獎。
馬友友的故事 關於馬友友的二三事 馬友友得獎紀錄

馬友友的巴哈靈感馬友友大提琴演奏會世界巨星馬友友馬友友在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