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伶
.現任:客話新聞主播、 

情繫客家詩 一窺客家詩發展史

【徐慧玲 范群宏/台北】

6月16日是端午節,也是詩人節,從今天(14日)開始一連五天,客家新聞將推出情繫客家詩系列報導,和大家介紹在詩的長河裡,划著龍舟競渡的客家詩人,如何在客家詩的領域上發展,從6、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標示出台灣文學的重要和應有的地位,而到了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開始,客家詩人的客家意識覺醒,從創作華語詩,轉變為開始用客家話寫客家詩,而在克服找不到對應的漢字,來書寫客家詞彙的問題後,客家詩面臨更大的考驗則是,如何培養讀者,讓更多人,一起領略詩的豐富與美妙。

朗頌著自己創作的客家詩句,聽起來特別有韻味,和華語創作比起來就是不一樣,客家詩不僅是用客家話來讀,用漢字來表達客家詞彙,還要用客家思考來完成。

客家詩人 杜潘芳格:「我常常在心中,還是用客家話在寫詩,還沒有寫出來 是用唸的。」

客家詩人 江秀鳳:「用客家的思考寫出來的詩,才算是客家的東西,才是原汁原味。」

客家詩的崛起,大約是民國80年起,也就是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客家意識升高,原來以華語創作的客家詩人,紛紛以自己母語來寫詩,在文壇耕耘多時的前輩,杜潘芳格、葉日松等,也開始寫出一首又一首,扣人心弦的客家詩,詩人黃子堯更推出台灣,甚至是全世界第一本的客語詩集〞擔竿人生〞。

客家詩人 黃子堯:「用客家話寫作,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把我們客家文化,用文字做成一個記錄。」

客家詩人 葉日松:「創作客家文學,比以前寫國語的更精采。」

臺北教育大學台文所所長 林淇瀁:「寫母語它其實基本上,是在重建自己的族群記憶,累積自己族群的文化,有記憶的族群,有文化的族群就很有尊嚴,而且這個族群的命脈,就可以延伸下去。」

發展至今約20年的客家詩,一開始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適合的字。

客家詩人 江秀鳳:「我1993、1994,開始寫客家的東西,不過那時候客家文字不普及,所以很多詩寫不出來。」

隨著時空流轉,時代進步,在學者專家的努力下,客家辭典相繼問世,詩人創作更加方便,爾後陸續有客家詩集出版,目前大致上解決了字的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要怎麼〞培養〞讀者。

客家詩人 杜潘芳格:「客家話讀詩出來,有時候和我一樣是客家人,但沒有那麼多言語概念,所以他也接受不到,接受不到的時候,詩的內容我的意思,看的人不會了解。」

臺北教育大學台文所所長 林淇瀁:「在文學的這塊領域,因為它牽涉到媒體的發表,所以它在發展上,有先天上的困難有待克服,但是有一個方式是可以解決的,就是多辦朗詩、朗誦會,我們的詩人如果能多向大眾,來朗讀他們的詩作,慢慢就可突破困境。」

客家詩人滿腔熱血,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寫詩保存客家話,也記錄客家文化,但文學藝術在台灣,似乎只是小眾市場,客家文學更顯邊緣,但依然未曾稍減,客家詩人創作客家詩的動力,未來他們會繼續用心耕耘,也希望更多人寫詩、讀詩,領略文學的魅力,深刻感受詩人筆下那份,對鄉土、家園的濃厚情感。  (2010-06-15)

 

27票過半反對 鄭榮興續任失利
金爵冠軍李羿翰 回母校期勉畢業生
帳篷當禮堂 隆華畢典百感交集
88風災受創 大甲溪堤防修復完成
試辦3個月 竹縣愛心公車今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