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君
.現任:客話新聞主播 

時代變.意識崛起 福佬客尋自我文化

【廖期錚 林敬祐 彰化.宜蘭綜合】

客籍文學作家賴和,在年輕時曾留下「我本客屬人,鄉言更自忘」的詩句,不但是賴和本人的遺憾,也是台灣福佬客最真實的情境,根據林衡道教授所做的定義,福佬客就是「被福佬化的客家人」,早年的客家人因為生活需要,甚至械鬥的記憶,被迫隱藏自己客籍的身分,而逐漸福佬化,不過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開放加上客家意識的崛起,也讓這群失落的客家人,有機會再度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

位於彰化永靖鄉的餘三館,是彰化縣定三級古蹟,裡頭住的陳家人,祖籍廣東饒平,算得上是當地的大型客家家族,然而現在陳家後代,卻已經完全福佬化。

餘三館管理人 陳正雄:「我們移民到這邊來,從大陸移民到這邊來,就是講福佬話。」

在台灣開拓史上,客家人福佬化始記載於1894年的「雲林縣採訪冊」,但要等到1963年,學者林衡道針對彰化員林鎮福佬客做調查時,才正式有系統的研究客籍福佬化的現象,也首度出現「福佬客」這樣的名詞。

而福佬客族群,在彰化粗估約有23萬人,以員林為中心,包括大村、埔心、永靖、田尾、社頭等六個鄉鎮,聚集了來自詔安、南靖、平和、饒平等泛漳州地區的客家居民。

文史作家 曾慶國:「他們在大陸的時候,就是會講福佬話,回山上的時候講客家話,下山的時候,生活的時候還是講福佬話,所以他們在大陸的時候是雙語系。」

雖然客家聚落集中,但這群居民和漳洲福佬人,卻是來自同個地區,在地緣上本來就有親近度,而這分對「漳州」的認同,也在多次的「漳泉械鬥」中逐漸發酵,沖淡了對客家語言文化的記憶。

文史作家 曾慶國:「彰化縣的客家人,他在跟泉州人械鬥的時候,他都自己不講自己是客家人,而他所講自己是漳州人。」

東華大學民族系教授 施正鋒:「他如果獨自說要來抗拒閩南人,是有困難的,只好接受同化,所以你能怪他說,好像是他要把自己祖先語言賣掉嗎,都不是啊,我只能這樣做才能生存。」

同樣是消失的客家,在蘭陽平原上也曾有著大量客家人,1796年吳沙所帶領的屯墾部隊,混合了漳泉粵三籍人士,進入當時稱為噶瑪蘭的宜蘭開墾,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礁溪、員山、冬山、羅東、三星、蘇澳等地,由於是散居在福佬人中,被同化的時間,甚至比彰化客家更早。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當時拓墾兵團所謂招募的人,是自由招募,所以各姓人都有,家族到現在規模都不大,所以客家人福佬人混居,混居的結果,客家人可能很快就被同化了。」

現存於羅東的客人城,已經是當年最大的客家聚落,居民早已不會講客語,但客家人在宜蘭的足跡,卻沒有就此消失,像是宗祠裡的大塊祖先牌位,或是獨特的「宜蘭腔福佬話」,和生活飲食習慣,都可感受到不少客家味。

文史工作者 邱彥貴:「很多客家風俗,客家人也帶給福老人,譬如說我們在宜蘭發現,正月二十天穿日,在宜蘭很多福佬家族,跟著客家人過天穿日。」

在宜蘭看見了福佬客家,相互影響融合的印記,再回過頭來看彰化福佬客,除了三山國王的信仰,維繫當地「客底」居民,基本的客家認同度,近年來公部門資源的進入與推廣,加上兩岸交流頻繁,越來越多人尋根的結果,也促使更多客底居民認祖歸宗。

文史作家 曾慶國:「那現在因為我們很多資料發布,以及媒體的宣揚,兩岸也三通,他們也回家了,去看了,他們回來後,真的,他們是客家人,但是他現在已經不會講客家話,所以他講說我們是客底。」

我本客屬人,鄉言更自忘,戚然傷抱懷,數典愧祖宗。

這是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對自己忘卻祖宗言所留下的遺憾,也時時提醒著客家族群,保存文化的重要性,否則百年前客籍祖先福佬化的現象,仍然會是現在進行式。  (2011-11-01)

 

農糧署收購香蕉三級品 盤商不買帳
象山孔廟年久失修 廟方募款整建
燈會完未復原 竹南運動公園藏危機
反殖民批判精神 宋澤萊寫作風格
福建土樓列世界遺產 遊客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