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寬敞的庭院(廣場),庭院內會有一顆大樹以供納涼,而這個在大樹懷抱下的大廣場,在農忙時可以曬曬穀子,而在平時則是家人聚會、族人串門子、甚至是集會討論部落事務的最佳場所。「大樹下」節目就是利用家庭廣場作延伸,仿造族人們在廣場的大樹下邊乘涼邊談天的情景,由部落主持人邀請來賓(以部落族人為主)坐大樹下,以最輕鬆愉快的方式,來〝聊出〞部落的歷史、文化特色、音樂等等;另一方面就來賓而言,也可以解除在棚內錄影的舟車勞頓及不自在,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更能侃侃而談。

目前台灣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共有十四族,各族群依其分布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特色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面貌,且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部落文化和社會,台灣的原住民族為這個土地上注入多元而豐富的人文特色,是台灣傳統文化中極為吸引人的一環。但過去的部落並沒有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這種泛族群的分類方式,而是以部落為單位,各自成為一個小型社會型態。部落與部落之間,各自有自己的獵場及活動領域,當有其他部落侵犯到部落的領域時,甚至以出草來捍衛自己的獵場及生活領域。所以清代以前,在日本人來到台灣之前,各部落的族人,仍舊擁有自己的部落文化與歷史。有鑒於此,「大樹下」節目,期望以各部落耆老為主角,讓部落的人自己來談部落自己的傳統文化、遷徙、部落生活及音樂藝術等等,將發聲的主導權回歸到部落本身,試圖呈現最初部落生活的真實狀況。

故製作此節目最大宗旨就是希望在時代的洪流中抓住剩存的部落文化,忠實呈現藝術、歌舞、傳說、語言與祭儀文化等族群的歷史紀錄,在新時代中我們也可以利用e化科技,將台灣各原住民族群的多元文化樣貌保存下來,不同於以往口耳相傳的方式,以更完整、更有效率的來認識及傳承原住民族優美的歷史傳統文化。以這種回到部落的談話方式,來傳達原住民族文化精神,紀錄原住民族文化面貌,就是發想「大樹下」節目的原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