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精華往週精華節目簡介

《原住民新聞雜誌》第150集

 

【頭條新聞】

原民會通過邵族認定為第十族

日月潭的邵族長久語言風俗各異邵鄒正式分家以來被認定為和阿里山的鄒族是同一個族群,連戶口名簿都被駐名-平地山胞-曹族.而這樣的族群分類,早在日據時代就已經造成。說著一口流利的閔南話的邵族老人說,他們十年前有去阿里山特富野社尋根,發現語言、風俗習慣都有很大的出入。日月潭的邵族,長期以來受觀光化的影響,加上和漢人混居,所以被漢化的很深,難能可貴的是,邵族仍然完整的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邵族的中生代巴努認為,今天邵族能夠被認定,是因為族人長期肯定自己的文化。台灣原住民九族這個名詞即將要改寫成為十族,對邵族而言,這不過是遲來的正義罷了!邵族對於復育自己文化的行動都一直積極的在進行著,就像邵族人所說的,今後可以很有尊嚴的告訴別人說,邵族是台灣原住民的第十族。

伊書兒/嘎歷採訪報導

新光國小學生大霸尖山巡禮

六月十三號到十五號,新竹尖石新光國小的二十六位泰雅族孩子,在全校老師和家長的陪伴之下,來到泰雅族的聖山,為六年級的畢業生舉辦一場特別的畢業典禮以配刀槍和織布,當成證書,在祖先的發詳地頒發畢業證書,在低溫寒冷的高山上,每位家長的心中都感覺很溫暖從海拔三千四百九十二公尺的大壩尖山,回到尖石鄉,新光國小二十六位小小泰雅族,老師和家長們完成了泰雅族聖山的朝聖之旅

哈露谷/達卡爾 採訪報導。

介壽國中提前畢業無農可忙?

這是桃園大溪國中剛結束學歷測驗的國三學生。跟大部份學校一樣,下個星期五是他們的畢業典禮。但學校還是安排正常的課程和活動而在隔壁、復興鄉的介壽國中,卻在家長的反應下,提早四天舉行畢業典禮,好讓畢業生回家幫忙採水蜜桃。這樣的消息,雖然反應出部落景氣不佳,但人力不足的問題,似乎跟今年水蜜桃的產量,沒有多大的關係水蜜桃產量大大減少,幾乎是今年復興鄉果農共同的心酸。但在過去,即使產量豐收,其實還是很少讓國中生來作採收的工作介壽國中提前四天畢業,桃園縣教育局長同意的理由是「不差這四天」。但是讓人擔心的是:如果部落景氣持續不佳,會不會有更多原住民學生,在家長的反應下,提早畢業,回山上幫忙呢?

馬紹/仙米希法採訪報導

太魯閣警察林新發號稱陷阱殺手

上山打獵,是德魯固族人傳統的生活技能,太魯閣國家公園警察隊小隊長林新發,小時候跟著父親打獵,學會了設陷阱捕抓獵物的本領,現在他執行國家公園的保育巡察工作,不但能輕易辨識陷阱的種類,還成為破解陷阱的高手。如何成為破解陷阱的保育專家,林新發說,除了要瞭解獵人的習性和分辨獵具之外,對於山上的保育動物,也要存著珍惜的心,而這也是他樂在保育工作的一大原因之一。

荻蔀絲/阿貢採訪報導

古勒勒為原住民藝術注入新血

排灣族藝術創作者古勒勒,曾經被人家叫成「作排氣管的!」、甚至在他的作品展覽會場上,被教授問到「原住民哪有這種東西?」……古勒勒擅長用二手料創作,用汽車零件和鐵片來雕塑,也很容易找到複合媒材來發揮。古勒勒的作品處理方式不像一般傳統的雕刻那麼具像;他喜歡運用簡單的線條來呈現圖騰的意象。今年三十出頭的古勒勒,在部落建造別緻的工作室,工作室內擺滿了自己的雕塑創作,同時還開放給青少年使用。屏東縣三地門鄉有好幾位藝術家的工作室都成了旅遊必須參觀的據點。而回到部落從事藝術創作,透過自己的工作室和部落的人產生互動,慢慢發揮「部落教室」的功能。古勒勒強調,原住民傳統藝術在現代給大眾的印象就像是:複製古董,容易流於刻板形式。所以,他努力在創作形式上展現新一代藝術家求新求變的精神。

婀麼/比佑採訪報導

徐文銘研製魯凱陶瓷娃娃

黑皮膚、黑頭髮、大眼睛這一對可愛的原住民陶瓷娃娃,是徐文銘去年三月份設計成功的魯凱族娃娃。男的叫拉夫拉斯、女的叫姿摩達斯。每一對娃娃有鑑定證明書,還有身分證編號,真正台灣出產而且是限產兩千對。為了表現原住民文化的精緻,特別採用陶瓷材質,完全手工製作,所以價錢並不便宜!目前只有高雄國際機場和山中天門市有賣,雖然它們屬收藏性質,但是經過一年多的市場反應,魯凱陶瓷娃娃果然大受歡迎。畫面上看到的可不是3D立體畫,這也是徐文銘老闆和家人研製的瓷磚,他把魯凱族的刺繡圖案應用在瓷磚上,也是原住民建築一大創新,還可以廣泛運用在各類建築中,使原住民文化更生活化。山中天老闆徐文銘是霧台鄉魯凱族大頭目的女婿。從八十一年起到今天,和魯凱族的太太獨資經營,成立了台灣原住民研習工作室,夫妻兩忙得都和文化有關。市面上熟悉的原住民紀念品,大多出自這裡,除了老闆親筆動手設計外,還有三地門的藝術創作者提供設計理念或成品,由「山中天」負責行銷。面對市場競爭,他懂得結合有心人士從現代經營模式中,同時看見有形無形的文化傳承,透過具體或抽象的藝術品傳遞給大眾。如果你有更好的設計理念,徐老闆歡迎你來找他!

婀麼/比佑採訪報導

語言巢報名

原住民語言巢的報名時間,從現在開始。參加對象:具有原住民身分,就讀台北市各公、私立國民小學的學童。課程內容包括:原住民母語日常生活會話、原住民母語基本應對能力、以及用原住民的方式,口述原住民歷史、文化及神話傳說故事。報名方式:即日起至六月二十日止,填妥報名表,以郵寄或傳真到:台北市原民會(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電話:(02)2720-6001轉27。傳真:(02)2720-5996

台電武界工區土石流危及部落

採訪車陷入一片泥濘當中,讓我們親身感受到六月五號土石流造成的危險花了兩個小時,靠大型的拼裝車才將車子拖了上來。記者前往採訪當時受到洪水和土石流侵入---膏的.嘎汝發楊的組合屋,當事人膏的(名字)告訴我們,從八七水災之後,就沒有看過像這次的洪水事件大量的洪水造成膏養的雞、鴉全都死了!附近的農田跟著糟殃,走進其它的房子,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當地的民眾表示,雖然房子後方的山本來就有野溪在竄流,長久以來都相安無事。自從台電公司開闢栗粞水壩工程用途的道路之後,就發生這一次洪水挾帶泥水沖刷下來的情況。因為栗溪壩工程開發案,所以連帶要開挖村落上方的道路,這樣的建設多少破壞了在地的特殊人文景觀,也波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栗溪水壩工程要花四年的時間才會完工,讓人擔憂的是,法治村的村民,是否能夠安然渡過這一段日子。

伊書兒/嘎歷採訪報導

武界聯外道路長年施工

行駛在法治村民稱作為高速公路的投七十一線,可以看到土石流衝刷而下的痕跡,裸露的斷崖峭壁.鬆動的土質只要碰上豪雨,就會造成土石流的情況發生。(頓一下:瀑布)連日來的豪雨,形成多處山壁流瀉狀觀的瀑布,道路也形成溪水、和車子爭路權的畫面,從山上往下看,連成一片的黃土,泥濘的讓人分不清楚是山壁、還是道路,被掏空的道路,走的讓人驚心動魄,路雖然難走,不過,務農維生的法治村村民為了要趕快把農作物運下山,還是選擇走這一條-高速公路。台電公司來來往往的砂石車,把原本泥濘的道路砂石車專用隧道戲稱高速公路,壓出一道道道明顯交錯的溝痕這一條長約九百公尺的仁愛口隧道,是為了台電工程特別耗資興建的,台電為了便利法治村民的對外交通,也間接開放村民通行。隧道的挖通,雖然拉近了法治和埔里的距離,也讓回家的路,從兩個小時減少為四十分鐘,但是,走過之後,我們不禁還是覺得,法治的路,是回家最遙遠的路。

伊書兒/嘎歷採訪報導

屏東安坡社區資源回收有疑慮

環保署在全台各地全力推動資源回收觀念,不過,一般人只知道大都會社區資源回收工作推動得還不錯,但很少知道原住民村落進行資源回收更有一套。屏東縣三地門鄉安坡村就是一個明顯例子。安坡村還獲得環保單位「資源回收」活動的全國第一名。村長平常還鼓勵村民把剩餘飯菜集中倒入餿水桶,當作果園施肥的肥料。事實上,原住民早有回收概念,而且因為回收資源還可最好資源回收兼顧環保經濟效益以賺點外快,所以部落小孩或老人也視回收物為生財之道。不過,村民也開始擔心,回收費用降低,恐怕影響「資源回收」的意願。也許未來趨勢是由政府與業者共同協商,找出一套有效又節省經費的制度。資源回收制度是不是朝向以政府、產業和消費大眾三方的聯合,也考驗大家的配合度。

婀麼/比佑採訪報導

桿菌性痢疾

隨著花蓮縣衛生局的公務車,我們來到花蓮縣秀林鄉探視桿菌性痢疾的防治工作,並針對感染個案採取檢體化驗、並進行家戶消毒的工作。秀林鄉是花蓮三個山地鄉當中,感染桿菌性痢疾比例最高的地區,光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就有64起病例,成為公共衛生防疫網的一大戰區。桿菌性痢疾主要侵襲人的大腸部位,引發發燒、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而感染者的年齡沒有限制。傳染的方式是經由直接或間接吃到被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污染的東西而感染。因此部落的衛生環境和衛生教育就相當重要。根據花蓮縣衛生局人員訪查山地鄉各部落衛生環境、用水情況,發現部落內普遍接用山泉水,病菌容易從破損的水慣進入致病,也成為桿菌性痢疾防治的一大隱憂。目前,部落小學的衛生教育已相當落實,學生在學校大多力行飯前、便後洗手的基本動作,所以學生在學校感染痢疾的機率並不大。因此,為了持續向桿菌性痢疾宣戰,衛生局投注大量的人力和經費,希望結合學校和社區,一同為部落衛生環境把關,讓痢疾從此離開山地鄉。

荻蔀絲/阿貢採訪報導

【專題報導】

百年海外遺珍

這一批靜靜躺在,玻璃展示窗內的台灣原住民族文物,曾經在異國土地上,流浪一百多年的歲月透過這次由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辦的,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特展,這些文物終於再度回到自己的土地。文物本身是沈默的,不過藉著展示,這些文物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述說十九世紀末台灣原住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年多前在一位加拿大籍人類學者史邁克的引介下,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得知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典藏室,存放了一批馬偕博士帶回加拿大收藏的台灣原住民文物。這樣的機緣促成了馬偕收藏的原住民文物,第一次在台灣公開展出的機會加拿大籍的馬偕博士,GeorgeLeslieMakay,在西元1871年年底初次來到台灣,1872年三月份,馬偕博士抵達北台灣的淡水港口,從此展開長達三十年的在台宣教工作過去在討論馬偕博士對台灣的貢獻時,大部分都是從台灣基督教傳教史的角度來切入。在台灣民間對西洋宗教,還抱著強烈排斥,仇恨態度的十九世紀,馬偕博士就透過免費醫療服務,和興辦西式學堂的方式,來達到宣揚基督教教義的目的。不過馬偕博士與台灣原住民之間的接觸,卻像是艱苦宣教生活外的浪漫傳奇。目前由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馬偕文物多達600多件,順益原住民博物館總共引進,其中192件的台灣原住民文物。這裡面包括了北台灣泰雅族、賽夏族,以及難得一見的台灣平埔族群,例如噶瑪蘭族和凱達格蘭族的生活器物。從這些文物的來源,可以同時探詢馬偕當年宣教的範圍,跨越了現在的桃竹苗,台北,宜蘭以及花蓮北部區域。事實上馬偕所收藏的文物種類,除了注重原住民工藝技術的精緻和美感,也透露了濃厚的宗教意味。馬偕博士的收藏,除了為台灣人類學界的研究,開啟新的調查領域和方向,也引起台灣原住民社會的重視。特別是對於生活、語言,幾乎已經完全漢化的平埔族後裔來說,他們從馬偕的收藏,看到了祖先失落的容顏。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在策劃馬偕收藏特展的過程中,加拿大方面最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一旦這些文物回到台灣,台灣原住民可能會趁機提出,追討屬於他們祖先文物的要求。事實上在雙方進行協調的初期,這樣的聲音一度造成特展,可能會辦不下去的原因。雖然這批文物,最後還是要離開台灣的土地,不過透過這次特展的機會,原住民社會內部,也出現更熱切的期待,就是希望政府能夠協助,進行文物複製的工作。馬偕博士從1871年來台宣教,直到1901年6月2號逝世為止,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都把生命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當他的人生旅程即將結束的時候,馬偕也選擇台灣,作為最後一站落腳的地點。

採訪:娃郁

攝影/剪輯:威弓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c 2000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