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蓉
.現任:暗夜新聞主播 

農再條例實行成效 產官學進行討論

【劉玟惠 黃兆康 台北】

農再條例從去年8月實施至今,將近一年的時間,從立法到實施,關於經費的挹注和農地利用的問題,一直受到質疑,7日由台灣社造聯盟發起的論壇,邀請產官學界,討論文建會實施18年的社區營造計畫以及農委會所推動的農村再生兩項計畫,提供公部門檢討政策的方向。

上個月才慶祝拿到有機米認證的雲林貓兒干文史協會,已經成立10年,在社區推動詔安客家文化也發展在地特色產業,但提到實施不到一年的農村再生,認為應該加強青年的參與。

雲林貓兒干文史協會理事長 廖坤猛:「如果(培訓)時間可以比較長,較長三五年,培訓我們年輕人班底,年輕人團體來社區,我們自己的客家莊,來做我們改造的一個主力。」

在論壇中學者也憂心,由於農再條例中,有10年1500億的基金,作為農村活化經費,對比起文建會實施18年的社區營造計畫,經費較多,吸引許多社區轉為申請農村再生計畫,但農委會大力鼓勵各個社區參與,恐怕反而降低社區自主性。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 曾旭正:「他該做的是說,社區本來就有很多不同階段的社區,然後不同地區他的需求是什麼,有把那些需求,政府能夠協助的那些工具準備好,然後呢其實我不主動,我有那些東西在那邊,那你們想要申請的時候,我要看你準備好了沒有。」

對此,農委會表示,將以簡化行政程序等作法,增加居民與社區的互動,並且尋求專業人才加入,文建會則表示,將從找回社區參與的熱情開始著手。

行政院農委會主委 陳武雄:「我們要開大門,我們要設計一些參與的介面,一些平台,歡迎包括社造包括社規,包括修葺等等的人才。」

行政院文建會主委 盛治仁:「如果只是落入行政程序的推動,他慢慢慢慢就失去了,當初大家為什麼要用一股熱情,去推動社造這樣一個最原始的想法,對我們來說,這一個時間點,也是一個我們來思考。」

不管是社區營造還是農村再生,強調的都是社區居民的自發性,以由下而上的力量,帶動地方發展,透過產官學界的共同討論,提供政府一個重新定位活絡社區的方式。  (2011-07-07)

 

大埔「徵」議再起 原屋保留又推翻
打造蓋爾語環境 蘇格蘭政府政策
「我們的一百年」 MV歌曲獨缺客家歌
青年創意設計營 向傳藝匠師學藝
竹縣府推「客農專區」 僅1地主願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