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共電視─面對國家

台灣人 你快樂嗎?
日 期: 2005-09-03
時 間:每週六晚間八點至九點 製作人:黃明明
主持人:謝金河



面對國家第112集 來賓李瑟 張玨 王浩威
   
   謝金河:各位觀眾晚安,我是謝金河,歡迎再度收看公共電視為您製播的面對國家,今天晚上,要跟大家共同探討的話題是,我們在這幾年的經濟發展當中,我相信大家對現在台灣的國民所得,大家的生活狀態都感到滿意,但是,在另外一個層次上,我們的精神狀態,大部分國人的精神狀態,顯然是有很大的問題。在這次由康健雜誌來進行第六次健康城市的大調查,我們赫然發現,這裡面非常多的數字,跟我們的印象中顯然是有很大的落差,第一個我們看到,現在大概有25%的人,晚上是睡不好的,另外73%的人認為說,社會沒有給他公平地去爭取他的財富跟地位,另外75%的人,覺得生活非常煩躁,另外有53%的人,他對未來整個發展未來的生活不感到樂觀,另外現在罹患憂鬱症的人也非常多,今天我們要從大家的精神健康狀態,來跟大家共同探討,在這次康健雜誌社的調查當中,我們到底呈現什麼樣的結果,我們社會大眾對於這樣延伸出來的問題,我們到底怎麼來面對。今天我們邀請到三位貴賓,第一位我們歡迎康健雜誌社的李瑟 李總編輯,李總編輯好。
   
   李 瑟:你好,大家好。
   
   謝金河:第二位是健康人生聯盟的召集人,是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跟管理研究所的副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理學博士,對國人的健康非常關注,我們歡迎張玨 張教授。
   
   張 玨:主持人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謝金河:另外一位,我們大家對他非常熟悉的王浩威醫師,他是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也是知名的作家,他對整個我們國人精神健康的問題,一向非常關注,今天再次請到我們王醫師來到我們節目當中,王醫師好。
   
   王浩威:主持人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謝金河:今天我們這個話題,大家都會感到非常有趣,一開始我們就先請李總編輯,把這次康健雜誌的調查,你們發現一些調查的結果,大家是非常關注,來跟大家報告一下。
   
   李 瑟:你剛剛已經講一大堆了,害得我沒好講了,我們去年就曾經在總統大選之後…因為我們去年發現每一個候選人,都沒有對我們的健康發出任何的白皮書,所以我們自己去做了一個調查,那個時候因為是選後,所以有很多人反映出很強烈的情緒,不管是泛綠也好、泛藍也好,都不高興,然後我們這些飯桶們也都覺得很鬱卒,當時我們問的問題是說…結果答案是說,做了那個調查裡頭,83%的人覺得,我們整個社會上的情緒會越來越高,今年我們又繼續再觀察,因為很多人覺得你們康健雜誌應該去做關於憂鬱症跟自殺的問題,我們同意這件事情它是跟醫療有關的,但是我們一直去深入探討之後,會覺得把這件事情全部歸納為一個人,因為你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你不夠強壯,所以要生病,這件事情其實是不太公平的,其實我們在都市裡頭會覺得工作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去做了一個全國調查,結果是的,的確城市裡頭的人,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是比較強的,可是比較窮苦的鄉村,裡面有很大社會貧富差距的縣市,它的反應完全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最近的油價一直在漲跌不停,這些事情都會有影響,我們在這裡面看到一些很貧苦的縣市。在我們康健的調查結果裡頭,它只能分到一片銀杏葉,我們總共有五片,只能分到一片銀杏葉的是,雲林縣、台東縣,這幾個縣我們過去六年來做,都是在後面吊車尾的,雖然有好山好水,尤其是台東縣,雲林縣還沒有這個條件,真是很…我真是替它同情。
   
   謝金河:雲林縣是我老家,我看你們每一個調查,雲林縣好像都是最後一名,所以我一看起來都膽顫心驚。
   
   李 瑟:然後看到這裡面,像台東縣的人,他的失業的情況、他的自殺的情況,其實都不太好,我們去台東去問做採訪,因為數字出來之後,我們就會去做採訪,可以看得出來台東縣人,他們其實有很多人是失業,然後回家就酗酒、然後就離婚,然後就憂鬱然後就…這種三部曲,精神科的醫師可能會有一些看法,我們同時也看到說,比較好的縣市,像金門縣,它是達到最高分的,我自己看了覺得是說,它們非常非常充分地顯示我們一個很傳統的說法,就叫做安和樂利,治安是好的,人跟人之間是濃密的,是有人情味的,政府真的也給了不少的補助,然後那個地方,你的儲蓄是可以做到的,這些東西都讓他們得到最高。
   
   謝金河:這裡面現在就是說,你看到社會上有一些不平之氣,這個有待發抒,比方說很多人看到,像總統連續嫁女兒,到兒子結婚,大家覺得看過那個婚禮,覺得心理上衝擊很大,這個就是說,他有一股不平之氣,這個就是說,我們現在,類似媒體對很多豪門的報導,我看接二連三而且不停,不停之後,對很多貧無立錐的人,他的內心事實上感受很強烈。所以現在我們整個社會來講,我最近看到記者節,有個雜誌也做了調查,38%的記者有憂鬱症,我看大家對自己的行業,沒一個滿意的,然後呢,最近還有一個雜誌,對家長做了一個調查,60%的家長很擔心他未來小孩子不成材,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跟你的財富沒關係,但是我們好像這個社會,大家都處在很不平的情緒裡面,這種現象我們到底怎麼解讀?這個張教授非常內行。
   
   張 玨:我想這個現象的確反映…我剛剛很高興李總編也提到說,我們去年、前年都在做研究調查,我自己是心理衛生協會的監事,在長期以來,我們就看到台灣政府完全不重視民眾的心理健康或者精神健康,剛剛主持人也提到說,要是媒體不斷再報導貧富懸殊的差距,會增加人的憤怒,或者增加他的失落感,這都是跟心理層次有關聯,假如說我們沒有在這方面,好好處理的話,其實他就會…一種就是他會去傷害別人,就有暴力,從SARS的時候,第一個車子衝撞總統府後面的國防部,或者是後面就開始自焚,這些事件發生,是那個憤怒沒有地方去處理,另外就是說,看到自殺率節節升高,也是看到說,他的憤怒對內,他就傷害自己,這個是反映出整個社會不平等的一個出口,所以要解讀它,就是我們怎麼樣提升全國民眾的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2004年還特別提出來,就是社會的包容、沒有暴力、沒有歧視,每個人都有生活,所謂的生活就是有經濟生活、教育生活,像這些狀況,這些都代表一個國家社會要有那個責任,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台灣環境,好像政府並沒有去重視到整個身心社會三者包容在一起的行動,我用很短的時間說,用這個來回答主持人提到說,造成社會不平等,大家認為的那個憤怒,是來自我們對心理健康的忽視,心理健康是來自國家社會,它們所採取的一些政策,並沒有考慮到民眾的感受、民眾實際的生存。
   ******************
   謝金河:我印象中對台東一直很有好感,沒想到我把康健拿出來一看,它的各種排名都很後面,這個跟我想像落差很大,回來我再請教王醫師,我們從康健的調查裡面,第一個現在大多數的人,好像睡覺都睡不好,失眠的人好像比例非常高,這種情況,包括一直到憂鬱症,比重非常高,好像這個社會,在最近這一兩年當中,隨著我們現在整個經濟的情況,慢慢地衰退下來之後,很多人生活上壓力增多了以後,在這個部分,好像看起來情況越來越嚴重,這個你的觀察是不是這樣子?
   
   王浩威:的確是這樣,基本上在台灣,這幾年經濟的衰退,其實很直接衝擊到我們的心理健康,基本上來說,在過去的時候,我們對未來,事實上從來沒有太多的擔心,我是說當我四十歲的時候,根本不會擔心說我會被…比方說被解僱那樣的情況,可是現在我有太多要擔心,剛剛主持人也提到說,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成材,因為主要是以後的競爭更大,所以萬一稍稍不理想…不要說很不理想,稍稍不理想,你就有可能被淘汰,這個都是過去所沒有的,我們可以這樣看,基本上我們剛剛在講說,經濟越來越差,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講法,可是這種經濟在往下降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好幾種貧窮在出現,當然客觀的貧窮是我們看到的數字,比方說我們今年的國民所得已經第一次輸給韓國,這個大概都是一個很大的警訊,可是更大的一個貧窮,可能是來自於我們對未來開始感到…我們看不到未來,這個成長不管是…不只是說有錢沒錢,其實在臨床上很多個案,其實你會發覺說,他對未來不知道怎麼辦,比方說像現在的失業或職業的流動這麼高的時候,其實沒有一個人有把握說…任何受僱階層,包括醫生,如果在大醫院,他都不可能有把握說,我五年內,還可以留在這個單位工作,這種不安全感,對這個未來完全沒辦法想像,更沒辦法想像你的小孩子以後長大可以怎麼辦,這樣的一個情況的時候,其實大家完全都失去了一個…我們的努力總是要有一個藍圖,我們才可以往前走,可是連那個最基本的藍圖也沒有了,所以即使你現在還有錢,事實上也還不錯,每年可以出國,可是真的想到未來的時候,這種不安都來了,這種不安是很安靜,但是是很強大的,事實上是很…所以失眠也好,或者你稍微停下來,想一下這個的時候,你快樂不起來。某個程度上,當然大家這幾年都很重視憂鬱症沒錯,可是問題是,往往把憂鬱這個事情太廣泛化,而且是太醫療化,基本上這個問題並不是說,每個人每天都吃一顆百憂解就好了,反正現在百憂解真正的生產價,可能一塊錢而已,如果真的憂鬱症是問題所在,那乾脆政府就每天發給大家一顆百憂解,這個其實占福利支出來說,不高啊,可是問題真的是沒辦法解決,我們把自殺的問題當作憂鬱症來講,這就有問題,把憂鬱症當作病,或者說醫療來講,這有問題,把所有的憂鬱,也都把它當作好像就是病,想用醫療的方法來解決,那更是錯得離譜,這種結果,我們自己在第一線,當臨床工作者的時候,事實上會很無奈,因為大部分來求診的人,就反而會以為是說,好像我們來到了精神科醫師這邊,好像他的人生就可以獲得解決了,我們還不如去找宗教大師,精神科醫師沒辦法。
   
   謝金河:好,再請教我們李總編輯,這次整個全省二十五個縣市,連金門跟連江縣都列進去了,這裡面調查的結果,跟我印象中有…我到現在為止,因為金門跟馬祖我沒去過,所以我不知道這裡面的生活的狀況,但是我印象中,對台東感覺不錯,但是台東都最後一名,我的老家雲林經常列最後一名,我已經習慣了,但是台東在排名那麼後面,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還有一個就是說,你們調查當中,生活最富足的城市裡面,最後一名是宜蘭縣,跟我印象中,我們到宜蘭,看到宜蘭很多人對…因為它的工業比較不發達,對環保整個綠色的維護,宜蘭人非常有尊嚴,這個調查出來是最後一名,這個跟我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所以這個在每個縣市,你們調查過之後,妳有什麼比較特殊的發現?
   
   李 瑟:我呼應剛剛王醫師所說的,我們的調查裡頭,超過半數的人是對未來覺得不看好,未來五年會不會過得比現在好?其實是不會的,我倒覺得很重要的是說,我們後面訪問了三個學者,一個是楊明仁醫師,一個是林萬億教授,另外一個就是張玨張教授,那裡面林萬億教授讓我們覺得很重要的是說,他覺得一個社會建設到某一個程度之後,一定會想要往上升,所謂的生活富足之後呢,就是經濟成長,不能一直無限追求成長,然後你要很細緻地去設計這個社會的每個細節,包括說老人過馬路,你只給他41秒,他要跑跑跑,跑到中間停了,然後你要跑快點,不然那個計程車或者我們開車的人,都會這樣子罵他,然後心裡很緊張、每天都很焦慮,然後每天都很擔心說,你是這個社會被歧視的那一群人,比方說我們推小孩子出去,那個馬路上是坑坑洞洞的,永遠是不平的,上上下下,要好好帶小孩去散個步都不行,這是很基本、很細節的一個社會問題,可是會讓大家在裡面覺得充滿了不確定,很多事情不知道該怎麼遵守,他覺得一個社會到某種程度,是要在這個地方設計的。我們現在把範圍縮小一點…回到下面來就會有問題,所以他會覺得說,其實施政的設計,是需要比較細緻的…我們來看金門好了,那個雜誌當中,其實金門各種指標都排名很前面,金門因為我沒去過,它為什麼各種評比,它都表現這麼好?我剛剛講到那個坑坑洞洞,金門的馬路平到…你就不能夠想像,你就會覺得說,我從台北來真是…我們真是很苦,我們天下雜誌有一個人,他們去訪問一些人,碰到有一個傢伙,他在高雄做郵局的工作,他有一次去馬祖玩,然後回來之後,他決定把他全家搬到馬祖住兩年,他在那邊旅行然後住,在那邊寫東西,同時還是繼續…他就調到那邊的郵局,還繼續做郵局的工作,他是沒有失業的,他是沒有失業的退休,太好了,然後他才回來高雄,因為小孩在上學嘛,我們過去會覺得,金門是戰地地方,它大概很糟糕,其實不然,它其實有些地方是很好的,這些東西,它跟人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而不見得是不好的,然後它反映出來,他不會賺很多錢,但是他很滿意他的生活狀況。
   
   王浩威:我是覺得說可能也可以做個比較,因為我自己在東部也住過四年,花東事實上在這幾年來,其實它真正的發展很少,在這幾十年來,二、三十年來一直很少,可是金門從早期被軍事戒嚴,所以反而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但解嚴之後有一個新的機會,小三通也是一個新的機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它反而是一個…如果說我們放在整個大台灣的環境來看,它反而是一種很特殊的經濟發展軌跡,反過來講,在花蓮在台東,事實上我們可以這麼說吧,平均屬於相當窮的人口是相當多的,因為目前來說我所知道,現在還是很少有詳細測量一個社經地位、或者是說貧窮的程度,否則的話,在花蓮在台東,事實上窮到…比方說隔代家庭等等、父母親一定要到外縣市工作,然後沒辦法照顧的。然後像酗酒,我記得我以前在花蓮工作的時候,事實上酗酒是不分族群的,那個時候我在民國80年去花蓮工作的時候,實在是第一次嚇到,因為以前都以為只有原住民會酗酒,後來才發覺外省家庭也酗酒,然後閩南人也酗酒,甚至客家人也酗得好厲害,這個都是後來才發覺,這個不是族群的問題,這是貧窮,只要你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貧窮到一定程度,所有的這些像…我們講貧無立錐啦,這個問題就出來,所以這個時候,自殺酗酒等等,包括家庭暴力,這些都一直連續過來。那我說事實上在台東在花蓮,花蓮當然也許在某一些建設,國家公園等等這些加進去以後,看起來有比較好,那台東是更沒有這些條件,而且如果說…開車你就知道,整個台東或花蓮那麼長,我印象很深,像花蓮來說,等於是從桃園到高雄那麼長,一個縣那麼長,像秀林鄉,一個鄉就比桃園縣還要大,可是那裡衛生所的護士,也只能一輛摩托車,就是這樣…它配一輛摩托車,管一個秀林鄉,這是很離譜的,但是事實上就是用這種很微小的資源,因為有很多不一樣的條件,我相信在台東也是一樣,地廣人稀,所以很多像社會福利的制度,反而成本是要更高的,可是我們也看不到這個,那個結果當然惡性循環,人口不斷外移,到農村的時候,完全看不到中壯年,這幾年再去的話,偶爾會看到一些外籍新娘在那邊這樣的情況而已,但是看不到中壯年的一個村莊,反過來老年人如果生病了,誰帶他們去?如果中壯年他失業了,在城裡面不回來了,這個家庭就完全完蛋,這個在台東是很普遍的一個狀況。
   
   謝金河:台灣現在很多的縣市,尤其在中南部,你看到在種田的那些人,都是老人,也就是說,過去還看到年輕人會在家鄉種田,現在種田的,都六十歲、七十歲,那個景象看起來是有點淒涼,所以事實上這個是潛藏的社會問題。另外一個要請教張教授,我們現在看到,其實我們很多內心的不安、或者社會的不平,都跟媒體的有些渲染有關,比方說對女明星嫁入豪門,連續打開電視,報導個一個禮拜,然後大官吃什麼,現在商人一頓阿一鮑魚下來,可能一頓飯就吃掉四萬塊,對於很多窮苦人家來講,他一個月可能兩萬塊都花不起,這個就是說,在經過電視不斷渲染之後,他在這種貧富差距當中,或是對高官富賈不斷報導,這個對沒錢的人來講,那是心理上有很多不同的情緒,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其實有時候很多人在講說,我原來心情沒那麼不好,看完電視之後,心情更不好,我們在目前這樣一個態勢之下,像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比方說記者非常無奈,38%的記者都憂鬱症,好像整個社會,都有很嚴重的病態,這個源頭到底怎麼來解決?
   
   張 玨:我是覺得說的確,像我們這次康健雜誌的報導,民眾覺得說,假如要提升大家的精神健康,除了經濟和工作,第三位就是減少媒體負面的報導,因為負面的報導,或者是太兩極端,一種就是報導公主王子這種結婚的新聞,或者是黑社會老大出殯的事情,另外一種就是很極端地報導土石流,或者是很多暴力、殺傷這些事情,讓人家在電視上看到,完全會覺得說自己的無力感,或者會覺得說一個是我沒有,我很生氣為什麼我沒有,我跟他一樣地努力,還有一個,它可能引發…我也會想要傷害自己,我覺得在這個上頭,媒體真的是像水一樣載舟也覆舟,所以這個是媒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另外一個狀況,像剛剛王醫師提到說,很多事我們都是把它單一化,憂鬱看醫生,就沒有看到說是,政府其實需要提供更多這方面的資源,假如媒體記者可以在報導新聞的時候,他可以提供一些正向的、紓解情緒的方法,或者正向…假如社會政府真正在做,我們就提出政府有提供什麼周圍的資源,可以讓大家對政府有一些信心,我覺得目前好像我們都看不到有資源在那裡,所以就比較沒有信心,另外呢,又做了很多讓大家模仿的現象,我只是舉很簡單的說,自殺的報導好了,自殺報導,倪姓藝人的那個事件之後,台灣被全世界公認是最常報導自殺新聞的國家,這是很丟臉的事,我看倪敏然的新聞在電視上,我們稍微給它統計,大概連續報導二十八天,就是每天打開電視都看到他,這個印象太深刻了,然後我們在六月七月的時候,我們就做了一個民調,那民調的結果,就有八成七的民眾,已經是深惡痛絕,覺得媒體報導太多了,可是既然大家都覺得,不要媒體報導,媒體為什麼還繼續報導。
   
   謝金河:它有收視率。
   
   張 玨:可是這不是有收視率,大家都已經告訴它,我不要看了,它還是要持續做,所以我們要問說,這個問題在哪裡,可是媒體的確是造成民眾身心不健康的一個本源,可是相對地,媒體也是一個…提升我們對自己的自信、和有希望的一個管道,所以我想我們怎麼去善用媒體,公視就是一個很主要的資源管道。
   
   謝金河:謝謝,我想我們都是媒體工作者,大概是製造社會不安的製造者,這個是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共同來省思的,在這個單元當中,我們稍微休息幾分鐘之後,我們再進一步來討論,康健雜誌還有很多主題值得我們深入再來探索,稍微休息一下。
   
   (第二段)
   
   謝金河:歡迎大家再度回到現場,我們剛才討論得很多,康健這次也報導說,很多人心理狀態是有問題的,比方說現在有人要去自殺了,如果說他在內心非常憤怒的時候,如果有人能夠紓解這個情況,像我們在以前讀高中,什麼健康教育老師,你覺得想要跟他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每一個地方如果有類似這個,比方說我們現在,王醫師在台大很權威,但是畢竟要去台大掛號的人很少,全台灣各縣市問題都很嚴重,李總編你們這次做完,看到這個現象,妳覺得應該怎麼來疏導會比較好一點?
   
   李 瑟:我們這裡有問一個說,你知不知道你所居住的縣市有心理諮商機構或者專線,能夠幫助你,假如你精神比較低落、你身心碰到一些挫折,不知道怎麼處理的話,全國算起來,有超過六成的人是說不知道的,即使以首善之區台北市,資訊如此的發達,也有47%的人說並不知道,那當然有很多縣市,也是在抱怨說,他們縣市長其實並沒有很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我們在這裡就會問的是說,當這麼多的…我們心理的管道究竟是不是夠暢通?它整個建設的網絡是不是夠大以及夠強健?足以承接很多掉下來的人,這件事情,是我們提出來的問題…可不可以請他們回答一下。
   
   王浩威:剛剛主持人在講說願意看台大的人很少,不過應該是說願意看台大的人還是很多,有機會的很少,可以掛得上號的可能就有限,其實很多人來說…在總比例其實又不大,我的意思是說,今天有狀況的,可能只有10%、15%的人願意求醫,這個15%的人,可能占總比例是很小的,可是對醫院來說就已經消化不了,這是一個問題,所以基本上這也是一個馬上可以想見的,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要靠醫院來解決。那再過來就是說,即使他今天到了醫院,比方說他有自殺企圖,可是他沒辦法控制自己,但是他又想活下來,所以他有這個意願,他自己主動來看醫生的,可是在那樣的門診的設計之下,事實上像初診,像我自己來說,初診可以給四十到五十分鐘,這個變成已經是台大相當優渥的…
   
   謝金河:如果你一天掛號六百人怎麼辦?
   
   王浩威:是啊,所以台大還好,像我初診,只能限號兩個,所以剛剛李總編說掛不到號,這沒辦法,可是我一天一個下午,我有兩個初診跟二十個複診,這幾個我可以照顧好,可是超過我真的沒辦法,因為這樣,我都要看到晚上七點半了,看到電腦要關機,所以這個情況事實上,今天至少我要一個小時內,我要有能力、而且我要有足夠的時間,把他的基本問題釐清,甚至要把他適當的問題找到資源,比方說他可能有家庭問題,家庭支持怎麼辦?是不是能夠建議他下次,他終於願意帶他太太或帶他父母一起來,那或者是說,他本身不只是家庭問題,他開始有職業的問題,我跟他釐清了以後,鼓勵他嘗試做哪些嘗試,或者是建議他去找社工,可是我都要很清楚的資源告訴他,你打哪個電話找哪一位社工,其實在台灣是這樣才有幫助到。我的意思是說,平常說你找台北市社會局,回去其實沒有人要找,但是你給他一個很清楚的電話、一個人名,你去跟某某說王浩威醫師找的,其實這樣轉介才會成功,但是問題是,這個事實上是在操作的時候,是很細微的,大部分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因為這是一般人的生活習慣,是這樣,你必須要這樣才有辦法,可是政府在提供一些資源,事實上都很粗糙,都一樣,你就是打什麼電話,可是那個電話打去,當然可能最近做得都還不錯,可是問題是他願不願意打,因為那個電話,等於對他來說,還是一個很生疏的東西,我的意思是說,這是涉及到一個就是說,今天他可能除了去精神科求助,這固然是一個…今天他不管去哪裡求助,一個問題就是說,所有的這些資源有沒有辦法串成一個很大的網?社會資源的醫療資源的、乃至於他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比方說也許就業資訊啦,等等各方面的資源,有沒有辦法串成一個很好的網?針對他的問題,果真可以做一個更長遠的解決,而不是說只是勸他吃藥而已,那樣的一個情況。二來就是說,反過來講,在政府、在所有的這些資源提供的時候,有沒有辦法替這個使用者的心情來考慮,他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他會用起來覺得很舒服、很自在,然後願意繼續問下去,大部分的人都是很冷冰冰的,你會覺得說,真的可以達到我需要的嗎?一個人在很沮喪的時候,事實上他已經對什麼都不太容易抱持希望了,如果沒有很體貼的一個制度出現的話,其實他在這中途隨時就放棄,所以這個時候…所有的大概都是這樣,一個自殺的個案,中間只要有一個環節沒有扣上,就是做了70%、80%,其實都沒有用,要的話,如果希望能夠讓他的自殺行為減少,那真的是要百分之百,當然常常我們做不到,譬如說我自己臨床經驗上,也常常會發生,你可能都做得很好了,但是最後就變成說,比方說他的家人,你沒有好好讓他們知道,真的是有這樣的危險,這樣就一個銜接,沒有銜接上,悲劇就會產生,我的意思是說,要銜接的環節真的是好多,這個也反映出來,事實上,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覺得,自殺是一個社會問題,冰山最上面一層,我們看那個雖然它不是全部,可是那個越大,真的下面的問題就是越多,這個真的是…所以真的有些時候,不曉得從何講起。
   
   謝金河:我們現在看自殺死亡率,十萬人當中有7.6%到15.3%,這十年變化這麼大,我覺得說這個自殺,其實另外一面就是憂鬱症,那憂鬱症現在看起來,好像有一百萬人以上了,好像在我們周遭朋友當中,很多人都有憂鬱症,這個憂鬱症,一個人如果要自殺,你看那個跳樓自殺,那是很恐怖的,但是有憂鬱症的時候,他視死如歸,什麼都不怕,這個就變成說,我們這個社會來講,這十年裡面,張教授來看,為什麼在這十年裡面,憂鬱症的人口大幅增加,然後自殺比率這麼高,我們整個環節裡,在健康人生聯盟當中,妳長期在觀察,這裡面的變化,最重要的一個變數到底在哪裡?
   
   張 玨:基本上我們說自殺比率,從七點多增加到十五點多,好像增加雙倍,可是要實際看自殺身亡的人數,從兩千到三千,那是看人數,好像還不是到這麼高,可是相對地我們還是看得到。我還是回到公共衛生,因為站在公共衛生的立場,我們應該注重初級預防、次級預防還有三級預防,也就是說,學校應該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每天了解到情緒,剛剛我聽到主持人提到說憂鬱,其實憂鬱,有一種是憂鬱的情緒,我心情不好,絕對不是我視死如歸,我覺得憂鬱不是說對於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是視死如歸,而是他真正掉到情緒裡,他無助無望,全部沒有希望了,他才會去做這個傷害他自己的事情,絕對不是一個光榮化。所以這個也變成說,一個是心理健康教育,每個人都要去了解情緒,我也能學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我會注意到我周圍人的情緒,那什麼時候可以提供合適於他的協助,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間,就回到剛剛前面您問我的題目,媒體的亂象,假如說媒體報導倪姓藝人,他的主題報導的時候,一直重複播,SNG的車子又到現場去,不斷去告訴人家,怎麼詳細自殺的方法,這個都是媒體造成可能模仿的效應。所以我們在前兩天做了一個研討會,北醫大的呂淑妤老師,就做了一個調查,針對五月份消防署急救病人有自殺企圖的,然後成功的,在這樣的情況底下,看到五月份有八百多人,可是三月四月只有五百多人,跟著五月之後,六、七月還是維持七百多人,就看得到說,我們都知道剛剛主持人提到說,那時候,等於有二十八天的長期報導,會引起本來有那個動機的人,他會去死,或者是本來是默默無名的,他突然發覺說,我用這個方法,好像大家都只誇獎我的優點,我的缺點從來不談,就是美化了那個身亡的人,那個也是過度。甚至後面也可以看到說,常常就是都不講說有任何的協助,我相信康健雜誌這一期中間,有特別去訪問余天夫婦,看他們說,他們怎麼去協助他們的朋友,而不是只是專注在當時身亡的人,把他全部地美化。所以我想除了這個之外,健康人生聯盟也特別做了一個民調,這個民調中間,就讓民眾看到說,因為看了這些新聞,造成大家心情不好,甚至我們也是用一個量表來測,有28%的民眾,他真的也是需要有專業去協助他,因為媒體這種報導,導致他心情的鬱悶,我覺得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所以剛剛提到說,要預防這些狀況的話,心理健康教育,媒體也是教育的管道之一,國家政策真的很重要,所有的政策提出來,都要有配套措施,假如我們今天知道,這個公司要轉型了要合併了,我們最近有很多併購的情況,那就應該幫它的員工,有一些員工福利方案,做一些可能要轉業或失業之後的心理教育,可是我們現在都沒有,所以這個不是只落到個人去看精神科醫師,開兩顆藥就好,像王醫師剛剛講的,而是應該有全部配套的措施。
   
   謝金河:康健做這個城市健康調查已經六年了,這六年來也要問李總編,妳比較一下,這六年前跟現在,妳每年都做,大概在數字上有沒有什麼變化?另外一個就是說,面對國人整個精神健康的急遽惡化,其實我看我們政治人物對這個方面提出的主張非常少,包括在總統大選,其實所有的候選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一塊,這個就是說,政府現在面對這個,其實這個已經滿嚴重了,政府到底有哪些事應該要做的,這個妳有什麼看法?
   
   李 瑟:我們其實每一年的主題,不太一樣,但是有幾個縣市,我現在想想看,你剛剛說你對台東縣不滿意,我跟你講台東縣…
   
   謝金河:不是不滿意,我對台東縣很滿意,可是台東縣的數字不好看。
   
   李 瑟:台東縣,不但我們今年精神狀況調查不太好,因為它有很多先天的惡劣條件,比方說失業,另外也是說它在健康方面,它其實是我們的肥胖城市,它好幾年都是最胖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大塊吃肉習慣了,像這樣的城市,其實應該值得注意,另外一個不快樂的城市,它雖然沒有掉到最糟,但是它的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全國排名一、二的,那是基隆市,歷年來都是這樣子,我覺得基隆可能因為地狹人稠,另外就是說,它很多人要來台北上班,你看台北這麼好,它們才一個隧道之隔,怎麼這麼差,這是一個問題,照這個理論上,台北縣應該也很差,台北縣其實也不是很好的,你要我講幾個我就講幾個,基隆市是很值得注意的,另外像雲林縣,多年來都是敬陪末座,雲林從來沒好過,歷年縣市長的人民調查,都是不太好,就是很糟就是尾巴的,這是一個很可憐的縣,我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去那裡看看怎麼回事,另外你剛剛談到說,我們政府沒有注意到,我今年七月的時候去了趟美國,去梅約醫學中心做採訪,他們就跟我講到說,所謂的disease management,向前管理那個疾病,也就是說,家醫科的醫生可能需要,平常把有人心情不好,當作感冒一樣處理,而且是能夠通報的,他能夠跟我們社區的諮商機構,甚至跟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可以有一個通報的系統,可以早點去,你在家醫科,路邊的診所裡頭看醫生,然後你有問題的話,如果你的鄰居、你的同事經過看到,你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我是來看感冒的,那像這樣子就是往前管理,包括張教授剛剛所說的,一個經濟的改變,像我們以前看到是藍領階級的失業,因為企業外移到對岸去了,現在開始看到是白領階級的失業,最近很多銀行的資深經理,突然間就不見了,他就從這社會上不見了,不曉得他們幹嘛去了,因為很多合併的事情發生,那現在這種事情,應該是事前去設計的,而不是說事後有人去自殺,我們就趕快通報,然後我們就打電話去,給自殺遺族說有沒有問題,或者對自殺未遂沒有成功的人說,那我們要怎麼…這個事後的管理,我們雖然媒體會覺得事前的管理很重要,一個國家的設計應該是往前設計,而不是老是在後頭補破洞,然後發錢給各縣市說,你們去想辦法把自殺率降低,縣市長,其實他們比較知道的是鋪路,不太知道這些軟體的東西,我們做這個就會覺得說,我們的重心,會從我們過去做肥胖城市,慢慢挪到精神,我們連做了兩年精神的東西,因為我們看到,這是很大的問題。
   
   謝金河:再請教我們王醫師,現在這樣看,我們一般來講,我們鍛鍊身體,就是希望身體好多運動,現在心理健康有一些警訊,我們有沒有辦法,靠這種自我訓練的方式,來改善這種憂鬱症,或其他這種心理上的疾病?
   
   王浩威:當然還是有小小的幫助,學會一些紓解壓力的方式,再怎麼說都是很重要的,可以短期的這樣看,康健也常常講的,就是基本上,比方說好的運動、好的作息習慣,然後如果說可以的話,當然運動是…一般通俗都會講「三三三」嘛,就是心跳一百三十下以上的,那種有氧運動,然後每次三十分鐘,每個禮拜三天,這種三三三的原則,如果固定的運動,當然對這個健康紓解,是最快的,如果說你可以更理想的話,也許你可以就是說,比方說適當的懂得放鬆,也許是打坐、也許是瑜珈、也許是怎麼樣,這些也可以相當好的紓解壓力,紓解壓力是一個最當下最快的一個狀況,不過我覺得在台灣,我會說有一個可能更…我們可能要有一個更長遠的計畫,因為老實講,國家並不會保護你,所以你要自保,你要想想看,你這輩子要怎麼老怎麼死,小孩子要怎麼長大,你腦海裡面要盤算好,所以你要一步一步步步為營,不要想說國家要照顧你,因為真的是…我這一點是…至少我從我的個案身上看到,我實在滿悲觀的,因為我看到很多就是,我是說,像李瑟剛剛講很多銀行經理,以前都是大家以為的中上階層的人,都這樣就掉下來,完全馬上就垮掉了,這垮得很快的,這種垮得很快,事實上在台灣真的很危險,我也不曉得怎麼去講,因為剛剛講到說基隆市怎麼會這麼厲害,可是我是覺得基隆市就是…以前的基隆就是現在的台灣,應該說基隆就是台灣走在前面的一個縮影,因為基隆港以前是相當富裕的,尤其等於是說,整個進口控制的時候,我們都跑去基隆買舶來品,所以基隆人那時候是很有錢的,如果台灣錢淹腳目,那基隆是金子淹腳目,曾經是這樣,可是基隆等到開放進口了以後,基隆敗壞得很快,然後港口馬上反映出來,港口的條件不足,所以高雄港整個起來以後,它就一直掉掉掉,所以事實上基隆的敗落,再加上從來沒有一個好的市長,重新賦予基隆一個有前景的想像,所以就變成說,我們可以看到基隆,果真掉得越來越快了,我們如果有朋友是基隆人,我們聽他講基隆的故事,大概都是這樣,那反過來,我就覺得整個台灣,現在就是像十年前的基隆這樣,我們只是看著它一直掉,然後看不出來有什麼可能性,所以我才會說,如果剛剛問說,要怎麼紓解壓力,那我會覺得說,你真的可能要自求多福,要想想看你要怎麼老怎麼死,你的工作也有可能…也許突然之間,比方說李瑟,說不定康健哪一天就不辦了。
   
   張 玨:你這個太悲觀了。
   
   王浩威:是我這個是很悲觀沒錯。
   
   張 玨:剛剛提到個人的紓解壓力之外,我們現在就要要求說,職場的老闆也要有那個責任,要提升員工的心理健康,政府就要負起責任來,像金融這種規畫,它要試著去規畫。
   
   王浩威:我是最悲觀的沒錯,可是我是說,我在臨床個別個案的時候,我要他們做最悲觀的打算,反過來講,最理想的當然是能夠大家一起來投入,來做一個壓力團體,來把好的社會制度終於推出來,而且真的把所有的錢都有效率地用,那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是面對個人問題的時候,最好用一個最壞的打算。
   
   謝金河:我想這個情況,台灣是要面對很多調整,我最近看日本,我有很多感受,日本他已經倒楣了十四年,他也很慘,但是我看最近小泉對郵政民營化,他非常有魄力,這個自民黨的議員一杯葛,他馬上國會全面改選,然後開始之後呢,他現在聲望越來越高,最近他又喊出一個,為了節省能源,請大家把西裝都脫掉,改穿T恤的襯衫,結果百貨公司現在業績成長20%以上,每一家生意都好得不得了,日本經濟看起來,在這邊好像又起來了,所以這個就是說,台灣未來的定位,如果我們現在執政的人,他不知道方向在哪裡,老百姓會累死,這個時候大家總希望說,你現在掌握國家大政,能夠給大家一條明燈、一個方向,我覺得這個,現在在張教授的研究裡面,像我們對這種未來的惶恐,現在這種焦慮的比重,到底高不高?
   
   張 玨:有朋友在問我,他現在要不要移民出國,我就跟他講說,三十年前有人要移民,二十年前有人要移民,十年前有人要移民,重點回來就是說,我們可以建設多少努力多少,剛剛主持人提到,今年因為健康人生的推動,所以今年一月一號,總統副總統做了一個健康人生列車,宣示今年是健康人生健康年,但是是不是大家都知道,到底他是不是真的在重視,可是謝院長上任,他也講到「健康台灣」,所以第一次,是政府首長把健康放在口中,可是他們的執行力是如何,健康不是只有身體的健康、社會的安定,是一個很大的健康來源,我覺得這個是他們必須要很清楚把所有大環境的制度,要跟心理身體健康,做一個連結。
   
   謝金河:好我們剩下三十秒,李瑟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李 瑟:剛剛講到說企業老闆,我覺得企業老闆是要負責的,我們講到過勞死,我們都認為是說,過勞死是因為他時間過長,所以他就中風死了,其實不是的,是心頭憂鬱,你得不到成就感,我們看有一些…比方說郭台銘好了,他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樂在工作,他會過勞死嗎?不會的,因為他的付出,跟他所得是相對的,所以關於增進員工的心理健康,在心裡頭不要對老闆很生氣,這件事情,每個企業主也需要去注意的。
   
   謝金河:我就呼應一下,剛剛我們講大方向政策以外,今天我們這個討論,事實上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所面對的,包括你的焦慮不安,或者國家的發展方向,你有責任、政府官員有責任、企業主有責任,就像是你把身體訓練好一樣,在面對人生不同挑戰,我想用比較開朗的心情,去面對迎面而來的,四面八方的挑戰,這個比較容易度過難關,我們今天是從康健雜誌給城市的健康調查,我們從這個地方,也順便希望跟大家談到大家未來對生活的規畫,我們希望大家生活過得開開心心,台灣的未來很有希望,我們希望執政者,能夠把台灣打造成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城市,今天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禮拜見,謝謝大家,也謝謝今天三位貴賓。
   
 

回到新聞網    相關討論       


面對國家精華
2005-12-31 (128) '05大事 '06大勢
2005-12-24 (127) 自由化巨浪 淹沒農業?
2005-12-17 (126) 搶救卡奴大作戰
2005-12-10 (125) 拼觀光 台灣美在哪裡?
2005-11-26 (124) 經貿路前多挑戰
2005-11-19 (123) 為房市量體溫
2005-11-12 (122) 經濟加溫 寄望明春
2005-11-05 (121) 禽流感發威 經濟打寒顫?
2005-10-29 (120) 拼奧運 台灣憑什麼?
2005-10-22 (119) 二次金改 如何改?
2005-10-15 (118) 王建民點燃棒球熱
2005-10-08 (117) 全球防堵禽流感
2005-10-01 (116) 金改推手看二次金改
2005-09-24 (115) 司法改革 首重風紀
2005-09-17 (114) 存款保險有撇步
2005-09-10 (113) 物價蠢動 中油苦撐
2005-09-03 (112) 台灣人 你快樂嗎?
2005-08-27 (111) 看看南韓 想想台灣
2005-08-20 (110) 頭上腳下 全鬆綁
2005-08-13 (109) 油價狂飆 電價喊漲
2005-08-06 (108) 一流大學 = 一流教育? 
2005-07-30 (107) 人民幣升值 走勢與衝擊
2005-07-23 (106) 兩會與兩岸 回顧與前瞻
2005-07-16 (105) 消費金融面面觀
2005-07-09 (104) 以債養債 ”卡”危險
2005-07-02 (103) 美國牛肉 安不安全
2005-06-25 (102) 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
2005-06-18 (101) 報完稅 又要加稅?
2005-06-11 (100) 認識腸病毒 有備無患
2005-06-04 (99) 房市景氣 霧裡看花
2005-05-28 (98) 兩岸搭橋 先談經濟
2005-05-21 (97) 中國旅客 台灣歡不歡迎?
2005-05-14 (96) 報稅季節 抗稅聲浪
2005-05-07 (95) 連宋訪中 誰得利?
2005-04-30 (94) 五一專訪陳菊主委
2005-04-23 (93) 嚴法重刑救治安
2005-04-16 (92) 官民圍堵黑心貨
2005-04-09 (91) 新聞局長看新聞
2005-04-02 (90) 勞工退休金 新舊比一比
2005-03-26 (89) 反分裂法下的兩岸經貿
2005-03-12 (88) 反分裂?反和平?
2005-03-05 (87) 捉小偷辦大案
2005-02-26 (86) 二二八的昨日與明天
2005-02-19 (85) 專訪 行政院長謝長廷
2005-02-05 (84) 邱小妹事件:制度面與人性面
2005-01-29 (83) 兩岸包機起飛
2005-01-22 (82) 土增稅調降 誰有利?
2005-01-15 (81) 聲援台灣米-政府因應
2005-01-08 (80) 浩劫後-南亞救災與省思
2005-01-01 (79) 聲援台灣米--農民心情
2004-12-25 (78) 專訪研考會主委 葉俊榮
2004-12-18 (77) 藍綠放兩邊 經濟擺中間
2004-12-04 (76) 金馬之夜 國片等待曙光
2004-11-27 (75) 原湯加工 溫泉走味?
2004-11-20 (74) 用匯率看景氣
2004-11-13 (73) 從美國大選看台灣
2004-11-06 (72) 健保 要三贏或全輸?
2004-10-30 (71) 第一名的競爭力
2004-10-23 (70) 台灣媒體大未來
2004-10-16 (69) 兩岸直航 飛回原點?
2004-10-09 (68) 胡錦濤時代 兩岸走向
2004-10-02 (67) 地雷連環爆 股市心慌慌
2004-09-25 (66) 教改路 通向何方
2004-09-18 (65) 金融改革在台灣
2004-09-11 (64) 桃園停水十五天
2004-09-04 (63) 擋不住的土石流?
2004-08-28 (62) 綠色宜蘭 金色前景
2004-08-21 (61) 台南人的光榮感
2004-08-14 (60) 尋找台灣新文化
2004-08-07 (59) 金管局 管什麼?
2004-07-31 (58) 新舊勞退金 算盤撥清楚
2004-07-24 (57) 專訪副總統呂秀蓮
2004-07-17 (56) 傾聽大自然的怒吼
2004-07-10 (55) 兩岸方程式 有解? 無解?
2004-07-03 (54) 景氣紅燈 憂喜參半
2004-06-26 (53) 專訪考試院長 姚嘉文
2004-06-19 (52) 新生代 新客家
2004-06-12 (51) 小小指紋 大有學問
2004-06-05 (50) 外資心聲 說給總統聽
2004-05-29 (49) 從伊拉克看台美中
2004-05-22 (48) 科技產業向南走
2004-05-15 (47) 人民的力量有多大
2004-05-08 (46) 景氣春光 烏雲浮現?
2004-05-01 (45) 詐財電話 嘜擱咔啦
2004-04-24 (44) 部長夫人也被搶
2004-04-17 (43) 教鞭下的孩子
2004-04-10 (42) 激情過後 療傷止痛
2004-04-03 (41) 藍綠之外 第三勢力
2004-03-27 (40) 選後重整新財經
2004-03-13 (39) 鋼價上漲面面觀
2004-03-06 (38) 三二○的三張票
2004-02-28 (37) 經濟回春看今年?
2004-02-21 (36) 面對病毒大反撲
2004-02-14 (35) 禽流感 雞飛鴨跳
2004-02-07 (34) 司法改革向前行
2004-01-31 (33) 消費者 別當受氣包
2004-01-17 (32) 兩岸外交 隨大選起舞
2004-01-10 (31) 公投 投出變化球
2004-01-03 (30) 兩岸半導體大戰
2003-12-27 (29) 高科技帶動臺灣起飛
2003-12-20 (28) 是「客」人 也是頭家
2003-12-13 (27) 臺灣爭出頭 外貿打前鋒
2003-12-06 (26) 經濟冬盡 景氣回春
2003-11-29 (25) 當文化遇見創意
2003-11-22 (24) 大選最前線
2003-11-15 (23) 論文生波 夫子生氣
2003-11-08 (22) 北電子 南電信
2003-11-01 (21) 外交突圍 任重道遠
2003-10-25 (20) 偽卡「盜」走金融秩序
2003-10-18 (19) 金融版圖 合縱連橫
2003-10-11 (18) 基測組距 進退兩難
2003-10-04 (17) 港都躍升南方之星
2003-09-27 (16) 專訪 副總統呂秀蓮
2003-09-13 (15) 化科技為商機
2003-09-06 (14) 人氣市長拼政績
2003-08-30 (13) 體檢台灣經濟體質
2003-08-23 (12) 富人繳稅 窮人翻身?
2003-08-16 (11) 搶救飯碗大作戰
2003-08-09 (10) 新台幣與人民幣
2003-08-02 (9) 後山選戰 前線交火
2003-07-26 (8) 谷地景氣 曙光乍現
2003-07-19 (7) 教改路迢迢 師生心茫茫
2003-07-12 (6) 金融改革救台灣
2003-07-05 (5) 政治放兩旁 經濟擺中間
2003-06-28 (4) 景氣燕子 何時飛來?
2003-06-21 (3) SARS冷卻 大陸熱?
2003-06-14 (2) 好日子還要等多久
2003-06-07 (1) 拼完SARS 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