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共電視─面對國家

經濟回春看今年?
日 期: 2004-02-28
時 間:每週六晚間八點至九點 製作人:黃明明
主持人:謝金河



面對國家第37集,來賓李紀珠
   
   謝金河:各位觀眾大家晚安,我是謝金河,歡迎再度收看公共電視為您製播的面對國家,臺灣的經濟的春天到底來了沒有?在去年八月間,總統陳水扁先生告訴大家說,台灣的經濟的春天來了,臺灣人過的苦日子,也不必再過了,但是國內的企業界大家感受不太一致,包括中信集團的辜濂松先生說,總統怎麼說,我們隨便聽聽就可以了,所以感覺到整個景氣的春天好像要來,但是大家看法不太一致,尤其在最近的選戰關鍵時刻,大家對於臺灣的經濟的走向都有非常不同的一個看法,今天我們要深入來探索臺灣的經濟的春天,到底來了沒有,包括在金融呆帳的打消,包括最近大前研一來到臺灣,他也把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詮釋,在整個金融研究的領域有非常深入研究的李紀珠教授,今天我們請到她到我們節目中來,李教授好。
   
   李紀珠:主持人好,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謝金河:李教授是國立政治大學的經濟系教授,也是政大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她在整個經濟的領域當中,著作等身,教學也受到學生非常地歡迎,今天一開始,要請教李教授來看,這次在辯論當中,總統辯論裡面,我們也看到連主席提到,他認為說,臺灣的金融呆帳的問題,在國民黨執政時代,他交給民進黨的時候是4.56%,到民進黨執政以後,最高是達到8.04%,金融逾放整個不斷地在成長,這個到底責任應該歸誰,對陳總統來講,他也強調說,民進黨執政之後,他對金融壞帳的打消,總共已經打了一兆兩千多億了,所以金融改革看起來很有成效,妳從經濟學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回來看看,1990年臺灣的呆帳的發生,到2000年之後,不斷地來打消壞帳,金融改革到目前為止,我們做到的成效大概怎麼樣,然後還有哪些我們可以改善的空間,這個先請教李教授。
   
   李紀珠:主持人問了一個真的是大家很疑惑,可是卻也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第一個是,我們當然非常地肯定就是,我們陳水扁先生推行所謂的金融改革,想要著力的部份,可是如果假設我們仔細去想金融改革他的內容裡頭,我覺得其實頂多說起來,是邁了一小步,為什麼?因為如果你仔細去看的話,坦白講,最近在打消呆帳,是一個重要的工作,逾放比雖然是看起來是下降了,可是你可以看金融機構整個的獲利能力,跟它的淨值,其實都沒有得到很明顯的改善,所以理論上來講,他是把台灣這些銀行,它的資產負債表、它的結構作了一個調整,這是我剛才講,以前可能放在逾放的部份,他做了一些調整,第二個就是增加它的透明度,因為以前藏在逾放的時候,你看不太清楚,然後背地裡呆帳又不透明,所以他把整個財務的結構,我是覺得結構內容作了一些調整,這個是很可以肯定。
   
   可是我剛剛提到就是說,整個performance(績效)並沒有明顯的上升,所以這是我們可以看到,而且第二個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次打消呆帳,主要集中是在銀行的部份跟基層金融,還涉及到兩個就是其他部門,其他部門的整個經營,面臨到一些潛在的問題,事實上也還沒有被碰觸,譬如說保險產業裡頭,前陣子碰到一個利率這麼低,可是他又吸收那麼多高利率保單的情況之下,他的經營也面臨到一些挑戰,還有坦白講,這次的金融改革,我也覺得有一些潛在的,也帶了一些副作用,因為政府要求在兩年,你要降到258(258金融改革方案),其中那個5%的逾放,你如果仔細去看,去年的逾放比的下降,在最後幾個月降得非常非常快,其實就是因為什麼,因為去年不降的話,今年一月開始就要實行懲罰機制,所以他就必須大量地賣,可是你可以看到前幾年,因為景氣非常地不好,所以其實很多的…而且以前逾放比高很多是公營行庫,就總量來看,所以很多的資產可能都被賤賣出去,這樣不管對國家資產的保護來講、或是就一般民眾來講,其實是不是那麼公平,這也是一個潛在後面,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後遺症。
   
   另外就是,因為大家有時候分子逾放拆不掉的時候,只好擴大分母,所以你就看,這陣子銀行衝刺非常多、搶得非常多的是什麼?是政府,中央政府搶不到就搶地方政府、搶公營事業,結果貸款利率都常常可以拼到1%以下的利率,完全不敷成本,像我覺得這次講的改革,逾放降的過程所帶來一些負面作用,可能未來要面對,另外我剛剛還講就是,其他部門沒有涉及到的改革這個部份,也是未來要努力的部份。我覺得還有一些部份是什麼,是未來監理的部份,因為我們這次做了一個金融改革,除了打消逾放,其實很重要的部份,是允許金融界跨業經營,可是其實對於跨業經營的管理,其實政府是陌生的,我常常在講說,其實坦白講,現在即便我們對中興銀行、高企銀行,政府讓他宣布直接清算,我政府的錢不進去,除了道義責任之外,還有宣告政府的誠信之外,其實他不會引起所謂的金融危機。
   
   我們常常講說政府有什麼樣的權利,可以用民眾的錢去救一個個別的企業,前提條件是說,因為你不救他,就金融產業來講,會引起整個流動性的問題,可是很明顯地你看中興銀行跟高企,不可能,可是問題是以後的,這些所謂的金控公司就難講了,第一個,金控公司規模很大,第二個,我剛剛講,因為它的業務相對變得非常複雜難切割,可是政府在這方面,監管並沒有進步,尤其我們的金監會(金融監理委員會)還沒有成立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去看它即便成立之後,它的組織架構其實也有問題的,因為你看新的,比如說像英國的,他非常強調我以後的管理應該著重功能性管理,可是你看我們新成立的,金監會的金監法裡頭,除了所謂的檢查部份是吻合的之外,下面還是分成金融局、證券、保險,可是我們剛剛講,以後這些金融商品的界線是非常地混淆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新的金監會成立之後,是不是能夠有效地去監管,這些金控的跨業經營,這也是很大的問題,因為現在金控的跨業經營,他們隱藏不良資產的能力大幅增加,所以你常常可能發現問題是相對比較晚,而臺灣的金融產業,又沒有面對這種混合性的,金融機構同時發生問題。
   
   謝金河:金監會好像七月一號才成立,所以現在變成說,如果說這次選舉,萬一政權又換人的話,好像金監會…如果國親執政的話,是國親開始要扛這個責任了,所以這個將來怎麼做,您有沒有比較具體的看法?
   
   李紀珠:對,我是覺得第一個就是說,我們希望以後金監會的定位,我是覺得這次透過金監法,我覺得他的組織定位並不是很理想,因為它像公平會這樣的架構,其實你去看公平會的架構,第一個,它獨立性不是很夠,因為它在行政院的下頭,第二個,它的組成人員,要求就變成一定要是公務員,這對於延攬專業的金融人才來講,其實並不是很好的,第三個雖然你讓他自己可以收費,可是還是給他很多的限制,所以造成以後財務上的自主性又降低,所以我覺得這種種問題設計,還有我剛剛講的,內部組織的架構,其實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如果還來得及改,我都建議說,事實上我們希望透過我們以前,就至少我以前有設計過一個新的版本,事實上可以朝那個版本去調整。
   
   謝金河:就金監這個部份,一個問題大概就是說,在整個金融改革裡面,其實金融自由化是非常重要的,臺灣的金融改革裡面,有一項一直沒有做得很好,就是說他的退出的機制,比方說銀行已經搞到爛得一塌糊塗了,像中興銀行這樣1255億的放款,呆帳885億,這個實在太過分了,類似這樣的案例,其實中興銀行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如果我們從會計的角度來講,他基本上在地球上消失,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因為有非常多的存款戶在裡頭,他們的權益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政府每次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擔心到會變成政治的事件,所以大家大概都息事寧人,像如果有人抗爭,大概政府就退讓了,所以臺灣的金融機構增加的有,但是很少因為經營不善,而退出市場對不對,將來我是覺得說,我們有沒有辦法比較有效來執行銀行的退出的機制,這個妳的看法怎麼樣?
   
   李紀珠:事實上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事實上在91年,我們開放新銀行的時候,大家就在罵說怎麼開放這麼多,因為你注意看,那時候我的表達的意見就是說,其實不是開放多的問題,是你開放的同時如果沒有給他退出機制,因為坦白講,就那個環境裡頭,你也不知道幾家是好的,問題是如果一個很輕鬆容易的,像我們現在後來通過的合併法,金融機構合併法,讓他們退出的成本是下降的話,其實有些金融機構經營了一兩年,發覺不對的時候,他自己就會及早退出,不會在那邊硬熬,因為你沒有給一個很好、讓他比較低門檻的退出機制,所以大家就在那邊拼命熬,再加上政府的一個態度,就像您剛剛講的,就是息事寧人,然後讓他一直遷延所以才會越拖越久,所以我一直在強調,退出機制非常重要。
   
   現在的金控,現在政府是給了金融機構合併法,之後給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可是金控的退出機制,還是設計的不是很理想,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是覺得其實銀行法裡頭對金融機構…我忘記是44條還是64條,其實規定的非常清楚,當你銀行的淨值損失超過某個程度的時候,政府就要強制他做哪些動作,是我們沒有去落實,你知道,像這些我都覺得其實並不是那麼樣地困難,而是政府的觀念問題,在這個執行上,比方說他現在淨值負數的時候甚至不要負數,應該強制董監事,要把差額的部份拿來補,這個應該要強制。你看我們銀行法裡頭,規定是淨值如果跌破超過1/3的時候,要求限期增資,損失超過2/3的時候,你要做什麼,他那個規定其實是非常清楚,而不是說等到淨值變負你就要做了,可是他沒有做,在監理這一項,剛才您提到這個,我一直在想就是說,這十幾年來金融的壞帳,當然阿扁講說不是一天造成,不是一天造成,其實誰執政都有責任的。
   
   謝金河:我們回來看整個逾放的累積,我常在看一家金融機構,如果說他用對了人,事實上他的逾放比可以很低,但是如果說銀行的董事長用錯人了,往往他做三年呆帳就留下上千億,所以銀行壞帳的造成,基本上經營者要負非常大的責任,如果經營者他沒有辦法禁得起外界政治上的壓力,隨便亂放款、官商勾結,通常來講是90年代以來呆帳形成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們後來看到去掏空銀行的人,社會上對他是指責有加,但是製造呆帳那些銀行的經營者,我們政府到後面,包括國民黨執政時代,一直到現在民進黨,其實對於那些製造呆帳的,銀行的最高的像董事長、總經理,追究責任很少,所以這個也就讓人感覺說,現在呆帳兩兆都出來了,到底誰要負責,現在民進黨說推給國民黨,國民黨說民進黨做的,大家推來推去,事實上來講我常感覺到說,他跟你的金融監理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事後對於銀行經營者,好像他做過的事就算了,稍微不小心如果說,類似像李庸三先生,在農民銀行這樣被抓到一個,可能就判刑很重,如果沒有其實我們可以了解,很多銀行都是一個董事長做過以後,留下一缸子的呆帳,到底有沒有辦法對於經營者,我們在未來金監會之後,給他更大的壓力跟責任?
   
   李紀珠:我覺得您這講得非常好,其實整個逾放的產生,或金融機構經營不善,其實個別的經營者,他真的絕對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事實上我們也一直在主張說,其實一個好的監理體系,不是只有金融監理機關,事實上內部的稽核,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是我們內部稽核,其實以前來講非常不彰,會計師的角色也不夠獨立,再加上銀行公會的自律,就銀行來講,銀行公會的自律,這個部份也沒有發揮很好的效果,所以通通都要靠政府的監督,可是不要忘記就政府的監督,即使去檢查或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都是間斷性的,不是連續性的,所以他都只能間斷性的去查,而且很可能資訊被掩蔽,所以我剛剛講的前兩者,金融機構它本身內部的稽核,怎麼去增強它的獨立性,還有就是金融產業必須相互是業者,一定最清楚,那個自律公約跟相互的監督機制的產生,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另外我覺得就是您剛剛提到,事實上阻嚇的作業也很重要,像金融犯罪的阻嚇,事實上我們剛剛還沒有講完的就是,金融改革裡頭還有一項,就是金融犯罪這個部份,金融犯罪的部份,我們的問題是出在,第一個,判決太慢,第二個,以前是刑責太輕,還好上個會期我們有特別對很多的法則,把它加重其刑責,可是畢竟我覺得判決太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像這個都是必須要…
   
   謝金河:判決太慢,我們最近在想這幾個案子,我一直非常深刻的,像華僑銀行的梁柏薰的案子,民國83年到現在,九年了,他判一年,掏空53億,掏空53億判一年,事實上,你給他判刑的時候,社會會忘記梁柏薰到底是誰了,所以我說最近也是一樣,妳看朱安雄也是啊,朱安雄其實他真正在金融掏空的那個罪比較大,但是他會跑,是因為賄選案被判有罪,所以他跑掉了,而不是他的金融犯罪,不是因為金融犯罪,金融犯罪其實對社會國家傷害太大了,但是我們在整個司法的處理上面,我覺得速度是跟社會期待,有非常大的落差,這個我們有沒有辦法說,將來如果國親有執政的機會,有沒有機會說在這個上面,有更大的匡正的一個主導力量?
   
   李紀珠:像這個部份你可以從兩方面作,一個當然是從法院這邊的系統去著手,第一個,怎麼去加強司法人員這方面的專業能力,他們常常判很慢,是因為專業能力不夠,第二個,大家也希望是說,能不能針對這種金融犯罪這個部份,甚至我們講經濟犯罪這個部份,設所謂的簡易的專業的法庭,將來加重其部份,另外就是靠金監單位跟他們配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希望在金監會裡頭,希望給他調查權,就是他去幫檢察官或是司法體系,做前面很專業的部份,去幫他做一部分,增強他後面的速度,我覺得這樣子相互配合之後,可能會改善他的效率一部份。
   
   謝金河:好,我們剛才把台灣本身金融改革的部份,稍微做了初步的一個探討,基本上來講,下個單元要再繼續請教李教授,我們現在除了臺灣,因為本身腹地太狹小,將來可能需要以進軍中國大陸來找到新的發展的一個基地,未來的發展的空間、未來的機會到底在哪裡,我們下個單元,繼續來討論。
   
   (第二段)
   
   謝金河:歡迎再度回到現場,最近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先生特別提到,臺灣銀行比較合理的家數,應該在九家到十家之間,以現在來講,臺灣的金融機構的家數,五、六十家實在是非常多,這個多呢,第一個,將來很可能面對國內本身自我的淘汰,第二個,臺灣的金融機構有沒有辦法在內部競爭之外,最近幾年當中,我們整個國際競爭力是稍弱,所以我們走不出臺灣,比較其他國際級的大銀行,我們相對來看,獲利的能力相對差很多,這個情況從去年開始,臺灣的銀行業者開始進軍香港,在今年年初,富邦金控拿下了香港港基銀行,大家也非常關切是,從去年七月一號開始,七月一號以後,香港開始適用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優惠的條件,也就是過去來講,要到中國大陸設分行要二百億美元以上,現在把這個門檻降為六十億,以六十億的話,對臺灣很多的金融機構到香港去發展,可能開始有點機會了,所以今天要特別請教李教授,臺灣的金融機構,有沒有辦法透過香港為跳板,將來把中國大陸整個市場,納入臺灣的金融版圖及經營範疇裡面,因為畢竟台商的二千億美金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事實上,我們應該有比較好的優勢跟條件,在中國大陸找到一個發展的新的出口,這個部份您長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不是跟我們全國觀眾朋友講一下?
   
   李紀珠:第一個,剛剛主持人一直提到臺灣銀行的規模問題,確實因為銀行產業裡頭,這是經過實證研究,確實非常明顯的有規模經濟的效應,因為世界銀行,曾經針對歐洲、美洲還有日本這些大的國家,去做過各家銀行的實驗,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可以看一下臺灣的銀行,前五大大概規模是三百億到六百億左右,可是你看區域的銀行大概要一千到兩千億左右,更不要講世界級大概是八千億到一兆美金左右,所以事實上以規模量來發揮,我們規模優勢的這個部份,臺灣的銀行現在確實是相對比較弱。
   
   第二個,我們剛剛強調說,大陸這個地方的出現,對臺灣來講確實是一個契機,我常常開玩笑講,除了剛剛主持人提到台商這樣一個優勢之外,還有先天人家提到的語言跟文化,更重要的還有的是什麼?臺灣金融機構競爭力薄弱,所以如果你要到其他的市場、重要的金融重鎮去開拓市場,有技術上的困難性,因為我們是相對比別人落後的,可是大陸這塊市場,卻是可以用你最熟悉的商品,在那裡開拓市場,所以就相對使用金融工具的競爭來講,你不會比其他西方國家來的弱,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所以我們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說,想辦法充分利用大陸市場來增加臺灣金融機構,不管是在利基上頭、或是規模上頭的一個競爭力。剛剛主持人問到需不需要透過香港來去應用這塊地方,當然第一個就是看,我們會不會在總統大選選完之後,我們是不是有機會跟大陸直接簽,簽這樣類似CEPA的東西,就是說可能名稱上要改一下,因為名稱上確實很難接受,簽一個類似CEPA的東西,這個時候坦白講,就根本不需要再透過香港,可以直接去到大陸市場,我個人對於這方面的簽訂,我並不是那麼悲觀的,跟大陸,當然他本身的態度有點關係,你可以看到他向來對臺灣經濟籠絡這個部份,是不會那麼吝嗇,所以我是覺得簽這個部份,基本上來講我是覺得機會很大。
   
   可是是不是因為這樣子,臺灣的金融機構去到香港,就沒有他的一個運用的地方,我覺得也不盡然,我是覺得香港的角色也在轉變中,你可以注意看,我是覺得香港以後呢,很可能變成一個人民幣很重要的資金調度、或者融資的一個中心,因為畢竟他的人民幣,以後在國際上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可是你可以看到,大陸本國的銀行在這方面卻是非常的薄弱,去扮演國際金融的角色,所以香港在這個部份是可以發揮很好的角色,而且你可以看不但最近讓他開辦…一般香港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而且就我所知,他們要求他們國內大陸本地的銀行,把他的國際部門都要派人到香港去,所以我是覺得香港這方面的角色在轉變,而且也很有希望,所以臺灣的金融機構,如果要進到香港去,我是覺得當然有他的一個利基考量,主要是看中香港未來在這個角色上頭,必須去抓住這樣一個機會的,可是如果是單純利用香港來跳入大陸市場,我是覺得當然是方法之一,可是也不用把它視為唯一途徑,因為我不覺得臺灣跟大陸簽類似CEPA的東西,而讓臺灣金融機構取得優勢這個部份,會取得相對不利的狀況,現在中港台三地,如果我們看整個金融的競爭力來講,香港現在還是領先。
   
   謝金河:我前幾天稍微算一下匯豐控股在香港的股價,現在128塊港幣左右,如果把它轉換成總市值,大概台幣有五兆八千多億,五兆八千多億多大呢?我們臺灣最大的金融機構是國泰金控,國泰金控現在五千三百多億,大概等於匯豐控股的1/10,香港現在第二大是恆生銀行,恆生銀行現在總市值大概兩千多億港幣,換算台幣九千多億,這九千多億呢,我們現在連第二大的,大概都比國泰金控還大一倍,所以香港金融實力,我覺得臺灣應該是要想辦法趕快要拉近,再不拉近,我們當然是很累。另外一個就是說,中國大陸現在來講,在2006年整個加入WTO之後,金融管制必須要解除,最近他有很大的動作,這個動作就是說,第一個,過去逾放呆帳太嚴重了,所以S&P標準普爾有一度曾經粗估說,他的逾放比最少50%以上、有人認為75%,當然是非常嚴重,到底呆帳嚴重到什麼程度,大家見仁見智,但是我最近看到這個,他已經有一些很具體的動作了,在去年開始,他結算外匯存底的時候,突然少了四百五十億美金,原來他把四百五十億美金拿來幫四大銀行打呆帳,今年他講說最後大概會動用一千二百億美金的外匯存底,幫現在的國營行局把呆帳慢慢打消,這個看起來就是說,很可能就是在2006年解除金融管制以前,要讓他的銀行現代化,所以是不是請妳比較一下,臺灣的金融機構,現在跟中國大陸這些,包括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如果跟臺灣來比,我們現在在中國大陸,因為趁著他好像逾放呆帳很嚴重的情況之下,臺灣的金融機構,在跟中國大陸做一個比較,我們在這邊還有哪些優勢?
   
   謝金河:確實因為你可以看,其實大陸的基本銀行大概分幾個,一個就是您剛剛講的四大國有銀行,這個市占率是最高的,大概資產占70%左右,第二個,相對比較有活力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另外就是我們一般講城市商業銀行,再加上就是基層金融,我常常在提一句話就是說,你可以看最近,在去年中共利用四百五十億美金,幫四大國有銀行打消呆帳之前,其實動得最多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陸積極地在吸引外資入股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因為他相對規模比較小,匯豐銀行、花旗銀行通通都進去,甚至你看他願意把他的深圳發展銀行,讓20%的股份給New Bridge Capital(新橋投資集團)這家公司,而且甚至就我所知,因為我有被New Bridge Capital受邀去看過,甚至在都還沒有談定價錢跟買定之前,就讓他享有一票的否決權,在他的放款機制,也就是說你們可以派人在我的放款審查委員會,如果我們大家都同意要放,可是你覺得不要放,你一票享有否決權,他已經有那麼樣的決心,想要去引進一家,讓你來真正的主導經營,所以那次我也有提到過說,臺灣的金融機構真的腳步要快,因為在他們這樣一個積極合併的過程裡頭,不但是提升外商銀行在大陸的實力,同時也提升了大陸本國銀行在大陸的實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臺灣的銀行還有什麼優勢呢,我覺得臺灣的銀行,在所謂的個人理財、還有所謂的信用卡,屬於金融商品的操作程度上,確實還是比他們靈活非常的多,所以在這個部份,我是覺得還有trade financing(貿易金融),因為畢竟臺灣有很久的經驗,在做貿易融資的部份,我都覺得還具有相對的優勢,而且它是個很大的開發市場,為什麼?你仔細想看看,大陸過去的平均經濟成長率8%,民間儲蓄率是40%,累積那麼久的財富,一定會想要把他的財富做一個很好的調整跟處理,但事實上大陸的金融機構,這部分都是非常弱的,而且他也不是一下子之間就可以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是覺得臺灣的金融機構小、分支據點又沒有那麼多,除了積極跟大陸的銀行合作,讓他們的點變成你的點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用相對的unique(獨特的),我剛剛講像屬於理財的部、個人信用的部、個人消費金融的部份,我都覺得台灣的金融機構還有一些蠻大的拓展業務的空間。
   
   謝金河:現在我看很多金融機構很急,但這個急有很多的限制,比方說像證券公司,證券公司據我了解,1988年我就看到京華證券在上海設辦事處了,設到現在為止,幾乎全台灣每一家券商都在中國大陸有他的辦事處,但是這個辦事處不能營業的,所以到目前為止,大家只是跟大陸作點關係、或是請他們吃飯,我看花很多錢但是賺不到錢,現在很多金融機構其實也取得辦事處的一個資格,像現在來講,好像彰化銀行跟華南金控,好像他們兩年都快到了,時間快滿了,現在他們希望說能不能取得分行設立的一個資格,中國大陸現在也認為說,基本上金融開放要對等,所以他也希望台灣也應該開放,中國大陸的金融機構在台灣設立分行,雙方好像到目前為止,有非常多的歧見,所以我也看到業者雖然知道大陸商機機不可失,但是金融機構登陸的行動,畢竟不像一般的製造業,製造業就是說,我去設廠,就設了,但金融機構他的核准制、他的難度比任何行業都高,所以未來的發展,台灣跟中國大陸之間這個對等的關係,包括到互相互設分行的機制,妳認為說有沒有,在政治的敏感度降低之後,有比較快速發展的機會?
   
   李紀珠:一方面是政治的敏感度降低之後,我相信有很大的一個發展機會,至少在泛藍的政見白皮書裡面,這方面有提出非常具體的,很多的建議,不但是要協助我們的銀行去那邊設分行,然後加速去簽兩岸監理之外,甚至都覺得應該幫助,我們的金融機構,去那邊直接併購,或者入股當地的銀行,為什麼,因為你現在設辦事處,再等到三年,然後才開始做人民幣業務,大概就起步太晚,所以他希望用更積極的方式協助我們的業者,增強在那邊的競爭力,所以我是覺得這個部份,就是看哪個政黨在執政,至少你看到泛藍的白皮書裡頭,如果是他們執政的話,這個部份應該會做得比較快,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WTO的要求,因為WTO有這樣的要求就是說,你要平等互惠,所以在我們銀行去那邊,設辦事處分行的時候,事實上大陸已經在要求了,我們現在是遲遲不開放,可是這個壓力能夠抗多久,人家願意忍受多久,2006年最後的期限,人家能夠忍受多久,所以我是覺得這個方面都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壓力,勢必要開放。
   
   我常常也在講說,當我們的金融機構允許大陸的金融機構來台設辦事處、或分行的時候,對我們的壓力更大,為什麼?因為你可以看大陸的金融機構全國布點,然後第二個,他們為什麼一直積極不敢做台商,其實以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台商的信用不了解,可是如果他們以後來到臺灣設立成分行的時候,如果他正式加入我們的銀行公會,是可以用我們的徵信制度,所以他對廠商的信用的掌握就變得更方便,像最近我知道有幾家大陸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前是不太開拓台商,現在為什麼積極開拓台商,其中他借重的方法是什麼,是聘我們這邊退休的員工、退休的金融人員,當作broker(仲介)來介紹仲介這些廠商,而且就我所知,很多很活躍在這方面的一個仲介在裡頭積極推動,所以我覺得這是兩相的推演之後,你可以更發覺就是說,其實臺灣先天上,進入大陸市場有的那個優勢,事實上,是在加速流失之中。
   
   謝金河:好,剛剛李教授提到臺灣的金融的優勢,正快速在流失當中,怎麼樣利用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先天優勢,這個基本上來講,壓力是四面八方而來,現在很多人希望力求突破,所以這次我們可以看到像富邦金控集團來講,一開始引進花旗集團15%的股權,現在港基銀行他購併下來了,一方面國際化,一方面我們也採取購併的一個手段來強化自己的競爭力,慢慢把中國大陸市場,納為整個自己發展的一個腹地,可能是臺灣的金融機構,下一個走出國際化的,整個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在下個單元,要看看整個中國大陸發展,跟臺灣的金融機構的結合之間的關係,我們怎麼樣把臺灣金融機構的路走出來,下個單元繼續來討論。
   
   (第三段)
   
   謝金河:歡迎再度回到現場,我們可以看到,剛才除了金融機構要在中國大陸發展之外,最近日本的策略大師大前研一又來到臺灣,他提出一個觀念,他認為說,臺灣現在趕緊要利用中國大陸來做為腹地,他說如果沒有,過去五年叫做China bashing(責難中國),就是好像被人家欺負的味道,他說,五年之後叫做China nothing,就是他根本就不會理你了,所以他認為台商到中國大陸的經營,有非常迫切的一個時間的壓力,所以如果不能利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機會來壯大自己,臺灣的優勢會逐漸地喪失,他對中國大陸有非常樂觀的看法,同樣有非常悲觀的看法,像章家敦先生認為中國大陸即將崩潰,所以所有問題都有兩面,但是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在90年代一直到現在,至少到去年來看,他的經濟成長率也達到9.1%,在全世界這幾年大家經濟調整很劇烈的情況之下,中國大陸照樣繳出一張非常漂亮的成績單,我們也可以看到台商在這幾年,絡繹不絕到中國大陸去設廠,所以中國大陸也變成生產基地了,現在影響全世界經濟,他的份量也越來越重了,所以要請教李教授說,我們現在看到金融機構,要在中國大陸找到商機,但是臺灣的很多產業已經大規模的外流到中國大陸設廠了,這樣一個趨勢演變下去,臺灣將來整個經濟發展的定位,我們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李紀珠:基本上您剛剛講的,大前研一那個觀點,可能很多的業者比較相對能夠接受,現在臺灣考慮的是,因為兩岸的特殊的關係,所以如果在我們的產業大量東移之後,我們所存在的一些覺得威脅的憂慮感,不過對這點我是一直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是覺得大陸的出現,就是因為臺灣跟他特殊的政治關係,常常對臺灣來講,是機會跟威脅同時存在,基本上就是看你怎麼看,如果你把那個機會看到了,然後抓著那個機會積極增實你的經濟實力的話,我覺得是可以降低你的威脅,因為今天保障臺灣安全的,基本上不是你的軍事國防,是你的經濟實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說,因為你現在不是跟大陸單獨兩個在對打兩人遊戲,你是在跟全球競爭,當全球各國都在積極運用中國大陸增強他的經濟實力的時候,你不去運用他,你相對很可能相對於其他的國家處在一個不利的情況,所以你看臺灣的未來,應該拉到全球的角度去看,而不是說我們真正只要用大陸,而是你拉到全球的角度去看,你沒有辦法去放棄,或是不運用大陸這樣的市場,而且我剛剛一直在講說,基本上臺灣實在是不應該跟大陸去競爭相同的產業,理論上說起來,因為工資水準差這麼多嘛,所以理論上來講,應該台灣是什麼?拉著大陸這樣一個有吸引力,然後加速什麼?加速提升你對別人的吸引力,讓臺灣做一個積極的轉型,我覺得反而可能是更好的,也就是說你今天跟他爭的,可能即使是技術層次,隨著時間經過會越拉越近,畢竟這麼多先進的廠商在那裡設廠,臺灣以後要拼的是整體經濟環境,整體經濟環境包含了居住的品質、法律的制度、整個生活的素養等等這些在裡頭,才能把那些屬於高附加價值的東西,不管是各種產業裡頭,高附加價值的東西,那些東西你才留得到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頭來,所以我是覺得說,我不擔心廠商往那邊跑,我擔心的是,廠商跑去的過程裡頭,你卻沒有利用廠商跑去這樣對外在的吸引力,因為外國人來看你的時候,原來你的廠商跟那邊是有連結的,是充分運用那邊的市場,反而你會增加別人對你的…就吸引別人的力量,你沒有運用到這個力量,可是你卻想去承受這個跑出去的惡果,那才是對臺灣最糟糕的。
   
   謝金河:最近我看了一下,外資的投資報告當中,有一句話我一直感受很深,它叫迂迴投資中國,什麼叫迂迴投資中國,現在外資在投資的公司,他不是直接到中國大陸裡面去找公司找標的來投資,比方說他們挑中南韓的浦項鋼鐵,浦項鋼鐵去年的營收成長87%,浦項鋼鐵的成長,有相當的程度是建立在中國的需求上面,所以對整個全世界鋼鐵產業都拉起來了,外資在臺灣投資很多臺灣的IT產業,他的整個股數都超過50%以上,包括像仁寶,包括現在廣達有27%左右,台積電已經過了50%、日月光是54%,外資在臺灣這些大規模的IT產業大廠,他們投資比重都超過五成,這個五成其實相對來看,他是買臺灣的公司,但是臺灣的公司基本上,在中國大陸有很大的投資,所以未來的趨勢,我覺得臺灣怎麼把自己架構在大的潮流當中,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很多產業,如果在中國大陸沒有廠,可能外資連看都不看你一下,但是中國大陸有廠以後,他會評估你,然後會評估說,你在中國大陸整個發展裡面所占的一個角色。
   
   我覺得現在很清楚的就是說,我們有時候經常把台灣看得過低,是因為好像臺灣被他吸金很嚴重,事實上來講,我一直在想,台商的經營能力之靈活,在地球上我很少找到比台商更厲害的,要在中國大陸發展,而能夠真正賺到中國大陸的錢,日本,他們一再吃虧,後來終於發現了不如跟台商合作,所以裕隆日產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過去來講,裕隆的風神汽車在廣州發展那個廠,開始真的賺錢了,現在一年可以賺到三、四十億,日產覺得說,我在中國大陸自己單打獨鬥沒錯,賺不到錢,所以呢,乾脆你就分我股權多一點,所以他要把日產裕隆要回40%,這個改變就可以看得出來,台商在中國大陸,事實上可以找到很好的發展的基地,臺灣也可以在這個裡面找到很好的角色,這個角色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外資已經對有中國概念的公司,事實上這種錢一波一波接著來,所以妳是不是可以跟我們台商,在這個過程裡面,基本上第一個是未來國際的錢跑到亞洲,是一個潮流,第二個,我們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經營,怎麼讓外資一眼就看到你,提高你的能見度?
   
   李紀珠:第一個我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先回覆一下我剛剛沒有講完的部份,我剛剛就一直在強調的,臺灣現在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能是看到他的機會,想要把這個機會、想要提升競爭力的過程,去降低那個威脅,可是我覺得現在的作法是什麼,是把那個威脅看得太大,然後先把自己做了很多的安全網捆住,可是他就會看著機會一直流失,當然我剛剛講過,因為台灣現在是在跟全球競爭,當你沒有全球競爭力的時候,坦白講,你反而會更依賴他,因為那個時候你只能回來吃老本,用那個先天的本錢,因為跟他距離近、因為跟他講同樣的語言,了解他所有的社會文化,只能用這樣的本錢的時候,你就會更依賴他,所以我覺得即使從國家的觀點來看,我都覺得你沒有太多的選擇,你只能把他的那個機會看好,抓住他的機會、降低風險。
   
   回到您剛剛提到說廠商在那個地方,怎麼樣讓外商增加對你的吸引力,我剛剛講說,外商為什麼不想直接進去,基本上一定是看中你本身,對他那個社會環境,跟人工的掌握度是比他來得精準,所以這是你的優勢,可是他為什麼又信任你勝過信任大陸人,是因為覺得你臺灣人比較有制度,又比較透明,所以我是覺得是,你要注意到說你跟大陸人不同的地方,為什麼外商要看你而不直接看大陸廠,好,那同樣的道理就是說,為什麼外商看中你,除了看中這個之外,為什麼還看重你其他的優勢,我都覺得如果你能夠把它掌握得很好的話,就會讓外商增加你的吸引力。
   
   謝金河:好,最近大家也在討論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是,台商回台上市的問題,我一直鼓吹這個制度就是說,今天台商離鄉背井到全世界去經營,哪怕是除了中國大陸,今天臺灣的資本市場,他的籌集資金的能力世界一流,如果說我們可以歡迎在全世界經營績效好的公司回來臺灣掛牌,就像開百貨公司,把所有的好產品在專櫃上都可以賣,大家願意來買,臺灣的整個資本市場的競爭,我們現在除了面對中國大陸的壓力之外,其實香港也慢慢在取代臺灣的機制,所以台商回來上市的機制,李教授有什麼比較具體的看法?
   
   李紀珠:我真的是完全贊成主持人的建議,事實上,我們也把它寫在我們的白皮書的建議,甚至我幫經建會寫的計畫也都是這樣建議,開放台商回台上市真的是,我覺得它是很好的政策,想想看其實你做任何的調查,台商剛去大陸的時候,是很難取得資金,他的錢都從哪裡來?其實都從臺灣來,可是那個時候他的成敗未定,風險很高,今天坦白講,有能力上市,表示經營非常不錯的公司,這個時候反而讓他拱手讓人,這是非常可惜的,而且坦白講他既然以前用了臺灣的錢,常常是用債權的方式在用,用借錢,可是如果讓他回來上市是股權,股權跟債權最大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股權可以影響公司的經營,而債權不行,如果你想想看,假設這個公司他不回來臺灣上市,他在大陸上市,任何一個公司對他的股東負責,天經地義的,他絕對就跟臺灣脫離關係,因為他要對大陸的股東負責,這是臺灣政府非常不明智的一個想法,就是排拒台商,或是找各種理由讓台商回台上市。
   
   我會覺得是說,基本上讓台商回台上市,可能最大的顧慮一般來講,絕對不是擔心他資金外流,假設你擔心他資金外流的話,臺灣沒有機會做籌資中心,你想想看,美國讓多少的好公司讓他到那邊去上市,為什麼?因為你越多的好公司在那邊上市,大家更願意投資你的資本市場,反而是你的資金可能會吸引得更多,這不是資金外流,而且更何況臺灣如果假設今天發展臺灣經濟,跟臺灣的金融,只想要靠臺灣的錢,那是絕對沒有希望的,所以我常常在講說,那是拋磚引玉的動作,你讓他這樣去做之後,反而大家更覺得你的股票市場,你的資本市場很有希望,更多的錢會進來。當然我們都承認說,大陸的公司的財報是比較不透明的,這個部份政府要注意,可是如果我們想想,如果新加坡可以讓大陸的廠商去上市,香港也可以做的話,表示監督他的財務,是還是有一套機制可以做的,所以我是覺得說,政府應該掌握這樣的機會,尤其現在CEPA成立,讓我們的公司只要去那邊上市一年,通通可以適用CEPA的規範,又增加了人家去香港上市的吸引力,我是很希望積極建議政府很務實的來看台商回台上市,其實他對臺灣的正面效益,遠遠大過於可能顧慮的那些,似是而非的負面。
   
   謝金河:我們節目也漸近尾聲了,大家非常關切在這一兩年當中,大家對臺灣經濟非常沒有信心,但是從去年到今年,臺灣的股票市場大概已經漲了2700點左右,臺灣的房地產有相當程度的回升,要請教李教授是,其實是國際景氣,整個大家都水漲船高了,臺灣也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也是有水漲船高的效果,在未來假如這次總統大選之後,臺灣的經濟走向,包括大家最關切的股票市場,在房地產市場,如果泛藍執政的話,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新變化,這個是我想特別要請教,請您跟我們全國觀眾透露一下好不好?
   
   李紀珠:股市主持人絕對是比我熟得太多太多了,不過我們可以看到股市,影響股市有幾個重要的因素,一個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景氣的回升,跟著國際社會水漲船高,第二個其實臺灣股市會這麼熱絡,有一部份是什麼?是套匯資金嘛,預期台幣升值而流進來的資金,第三個,還有就是政治上的選舉行情。我是覺得這三個作用力,在選後之後,大概第一個作用力會持續存在,而且一般人認為,倒不是特別為什麼,一般人認為可能泛藍的財經政策,至少就兩岸上頭是比較務實的,可能對臺灣的經濟發展,這部份會比較有正面的幫助,所以就這個力量來講,應該會去增強股市的一個作用,預期台幣升值的這個部份,我相信會漸漸縮小,總統的選舉行情是沒有了,可是問題是另外一種的政治效應,在裡頭就是,以後的政治可能相對來講,財經政策會變得比較穩定,預測性比較高,這個時候是有助於一般投資人願意進來的,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可以去回應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所做的一個報告說,如果泛藍執政,臺灣的股票市場可能會更高。
   
   謝金河:我們今天一個小時的節目,討論到這裡漸近尾聲,我們今天非常感謝李教授在百忙之中到公共電視接受我們訪問,臺灣的經濟經過大家的論戰之後,我相信事實上,很多的曙光慢慢在締造當中,在目前這個關鍵時刻,大家可以用比較輕鬆開心的心情來迎接景氣的復甦,今天謝謝李教授到我們節目,也謝謝全國各位觀眾的觀賞,我們下週見。
   
 

回到新聞網    相關討論       


面對國家精華
2005-12-31 (128) '05大事 '06大勢
2005-12-24 (127) 自由化巨浪 淹沒農業?
2005-12-17 (126) 搶救卡奴大作戰
2005-12-10 (125) 拼觀光 台灣美在哪裡?
2005-11-26 (124) 經貿路前多挑戰
2005-11-19 (123) 為房市量體溫
2005-11-12 (122) 經濟加溫 寄望明春
2005-11-05 (121) 禽流感發威 經濟打寒顫?
2005-10-29 (120) 拼奧運 台灣憑什麼?
2005-10-22 (119) 二次金改 如何改?
2005-10-15 (118) 王建民點燃棒球熱
2005-10-08 (117) 全球防堵禽流感
2005-10-01 (116) 金改推手看二次金改
2005-09-24 (115) 司法改革 首重風紀
2005-09-17 (114) 存款保險有撇步
2005-09-10 (113) 物價蠢動 中油苦撐
2005-09-03 (112) 台灣人 你快樂嗎?
2005-08-27 (111) 看看南韓 想想台灣
2005-08-20 (110) 頭上腳下 全鬆綁
2005-08-13 (109) 油價狂飆 電價喊漲
2005-08-06 (108) 一流大學 = 一流教育? 
2005-07-30 (107) 人民幣升值 走勢與衝擊
2005-07-23 (106) 兩會與兩岸 回顧與前瞻
2005-07-16 (105) 消費金融面面觀
2005-07-09 (104) 以債養債 ”卡”危險
2005-07-02 (103) 美國牛肉 安不安全
2005-06-25 (102) 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
2005-06-18 (101) 報完稅 又要加稅?
2005-06-11 (100) 認識腸病毒 有備無患
2005-06-04 (99) 房市景氣 霧裡看花
2005-05-28 (98) 兩岸搭橋 先談經濟
2005-05-21 (97) 中國旅客 台灣歡不歡迎?
2005-05-14 (96) 報稅季節 抗稅聲浪
2005-05-07 (95) 連宋訪中 誰得利?
2005-04-30 (94) 五一專訪陳菊主委
2005-04-23 (93) 嚴法重刑救治安
2005-04-16 (92) 官民圍堵黑心貨
2005-04-09 (91) 新聞局長看新聞
2005-04-02 (90) 勞工退休金 新舊比一比
2005-03-26 (89) 反分裂法下的兩岸經貿
2005-03-12 (88) 反分裂?反和平?
2005-03-05 (87) 捉小偷辦大案
2005-02-26 (86) 二二八的昨日與明天
2005-02-19 (85) 專訪 行政院長謝長廷
2005-02-05 (84) 邱小妹事件:制度面與人性面
2005-01-29 (83) 兩岸包機起飛
2005-01-22 (82) 土增稅調降 誰有利?
2005-01-15 (81) 聲援台灣米-政府因應
2005-01-08 (80) 浩劫後-南亞救災與省思
2005-01-01 (79) 聲援台灣米--農民心情
2004-12-25 (78) 專訪研考會主委 葉俊榮
2004-12-18 (77) 藍綠放兩邊 經濟擺中間
2004-12-04 (76) 金馬之夜 國片等待曙光
2004-11-27 (75) 原湯加工 溫泉走味?
2004-11-20 (74) 用匯率看景氣
2004-11-13 (73) 從美國大選看台灣
2004-11-06 (72) 健保 要三贏或全輸?
2004-10-30 (71) 第一名的競爭力
2004-10-23 (70) 台灣媒體大未來
2004-10-16 (69) 兩岸直航 飛回原點?
2004-10-09 (68) 胡錦濤時代 兩岸走向
2004-10-02 (67) 地雷連環爆 股市心慌慌
2004-09-25 (66) 教改路 通向何方
2004-09-18 (65) 金融改革在台灣
2004-09-11 (64) 桃園停水十五天
2004-09-04 (63) 擋不住的土石流?
2004-08-28 (62) 綠色宜蘭 金色前景
2004-08-21 (61) 台南人的光榮感
2004-08-14 (60) 尋找台灣新文化
2004-08-07 (59) 金管局 管什麼?
2004-07-31 (58) 新舊勞退金 算盤撥清楚
2004-07-24 (57) 專訪副總統呂秀蓮
2004-07-17 (56) 傾聽大自然的怒吼
2004-07-10 (55) 兩岸方程式 有解? 無解?
2004-07-03 (54) 景氣紅燈 憂喜參半
2004-06-26 (53) 專訪考試院長 姚嘉文
2004-06-19 (52) 新生代 新客家
2004-06-12 (51) 小小指紋 大有學問
2004-06-05 (50) 外資心聲 說給總統聽
2004-05-29 (49) 從伊拉克看台美中
2004-05-22 (48) 科技產業向南走
2004-05-15 (47) 人民的力量有多大
2004-05-08 (46) 景氣春光 烏雲浮現?
2004-05-01 (45) 詐財電話 嘜擱咔啦
2004-04-24 (44) 部長夫人也被搶
2004-04-17 (43) 教鞭下的孩子
2004-04-10 (42) 激情過後 療傷止痛
2004-04-03 (41) 藍綠之外 第三勢力
2004-03-27 (40) 選後重整新財經
2004-03-13 (39) 鋼價上漲面面觀
2004-03-06 (38) 三二○的三張票
2004-02-28 (37) 經濟回春看今年?
2004-02-21 (36) 面對病毒大反撲
2004-02-14 (35) 禽流感 雞飛鴨跳
2004-02-07 (34) 司法改革向前行
2004-01-31 (33) 消費者 別當受氣包
2004-01-17 (32) 兩岸外交 隨大選起舞
2004-01-10 (31) 公投 投出變化球
2004-01-03 (30) 兩岸半導體大戰
2003-12-27 (29) 高科技帶動臺灣起飛
2003-12-20 (28) 是「客」人 也是頭家
2003-12-13 (27) 臺灣爭出頭 外貿打前鋒
2003-12-06 (26) 經濟冬盡 景氣回春
2003-11-29 (25) 當文化遇見創意
2003-11-22 (24) 大選最前線
2003-11-15 (23) 論文生波 夫子生氣
2003-11-08 (22) 北電子 南電信
2003-11-01 (21) 外交突圍 任重道遠
2003-10-25 (20) 偽卡「盜」走金融秩序
2003-10-18 (19) 金融版圖 合縱連橫
2003-10-11 (18) 基測組距 進退兩難
2003-10-04 (17) 港都躍升南方之星
2003-09-27 (16) 專訪 副總統呂秀蓮
2003-09-13 (15) 化科技為商機
2003-09-06 (14) 人氣市長拼政績
2003-08-30 (13) 體檢台灣經濟體質
2003-08-23 (12) 富人繳稅 窮人翻身?
2003-08-16 (11) 搶救飯碗大作戰
2003-08-09 (10) 新台幣與人民幣
2003-08-02 (9) 後山選戰 前線交火
2003-07-26 (8) 谷地景氣 曙光乍現
2003-07-19 (7) 教改路迢迢 師生心茫茫
2003-07-12 (6) 金融改革救台灣
2003-07-05 (5) 政治放兩旁 經濟擺中間
2003-06-28 (4) 景氣燕子 何時飛來?
2003-06-21 (3) SARS冷卻 大陸熱?
2003-06-14 (2) 好日子還要等多久
2003-06-07 (1) 拼完SARS 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