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共電視─面對國家

傾聽大自然的怒吼
日 期: 2004-07-17
時 間:每週六晚間八點至九點 製作人:黃明明
主持人:謝金河



面對國家第56集 來賓張石角 曾晴賢
   
   謝金河:各位觀眾大家晚安,我是謝金河,歡迎再度收看公共電視為您製播的面對國家,七月二號,敏督利颱風又對台灣的中南部造成重大傷害,繼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南部又發生一次非常大的衝擊,在敏督利颱風發生之後,政府汲汲在各地賑災,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段過程當中,有政府官員的口水、也有地方官員跟中央官員的口水論戰。但是我想今天公共電視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要從地方的生態、環保、跟水土保護的角度來探索,在經歷過兩次災難之後,我們中南部,在經過這樣的一個風災肆虐之後,我們怎麼樣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兩位非常具有特色的教授,來跟大家從專業的角度,探索這次敏督利颱風所造成的災禍,跟我們未來的自保之道。第一位是在台灣的地質學,他是一向大家非常尊敬的權威,我在念大學時代,我就對他的名字是如雷貫耳,我們非常尊敬他,今天他已經退休了,我們還是把張石角 張教授請到我們節目中來,張教授好。
   
   張石角:你好。
   
   謝金河:我們張教授是台大地理系的教授,他已經退休了,第二位是曾晴賢 曾副教授。
   
   曾晴賢:你好,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謝金河:這個我特別要介紹一下,曾副教授現在是國立清華大學,他是”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我特別拿名片來唸,因為我實在沒有辦法一下把它唸出來,這是可能全台灣名稱最長的系所,但是我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曾教授是…他原來是學動物的,他是國立台灣大學的動物學研究所的博士,他研究動物,他其實是國內研究魚類DNA的專家,所以他從研究魚類開始,然後重視到河川的保護,然後到研究生態工法,在國內來講,從這次的水災所造成對河川的傷害,我們剛好藉這個機會,我們從各種角度來探索,到底我們這個水土保持,到底發生什麼問題?到底是因為我們對高山種植太多蔬菜所破壞的生態?還是說我們在生態工法上有一些瑕疵?今天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下。接著我們看一下中部的災情,這次是非常嚴重,我們有一張地圖,大家可以稍微看看,在南投縣跟台中縣,從東勢鎮、和平鄉、到國姓鄉、埔里鎮,然後到仁愛鄉、中寮鄉、信義鄉,這一些都曾經是九二一受到非常大的傷害的鄉鎮,這次在七月二號的水災當中,也深受其害,而且災情都非常慘重。我想我們要來看看,也許台北人感覺到非常奇怪,我們這場下雨,只下一兩天,但是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一個災禍呢?到底問題發生在哪裡,我想一開始,是不是請我們張教授來把這次敏督利颱風對中部地區所造成的傷害,到底問題在哪裡,跟我們觀眾先講一下?
   
   張石角:好的,這次的颱風帶來的西南氣流,連續降雨量達到一千多公釐,我指的是一千多毫米,我們台灣的平均的年降雨量,差不多都是兩千三百到兩千五百毫米,根據災害的調查,如果連續降雨達到年降雨量的七分之一的話,它就是災害性的降雨,以這個七分之一來算的話,差不多是三百公釐,三百毫米以上的降雨量,就可能在山區裡頭造成災害的,這次一千多公釐,甚至於將近兩千多公釐,顯然它是一個災害性的一個降雨,是沒有錯的,因為世界各地沒有辦法完全避免天然災害的,所以這種異常的降雨,會造成災害,我想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很多人會認為說,在過去為什麼比較少聽到山區的災害,這一二十年來、二三十年來,為什麼山區頻頻傳出災害,很多人就會以為會不會跟溫室效應、全球變遷有關係?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的話,全球變遷到目前為止,是理論上有這個可能,那麼實際上是如何?因為這個期間太短,還沒有確實的證據,不過這二三十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山區的資源就受到比較重的一個開發,也就是活動於山區的人口增加,根據世界人口的統計,像台灣這種山區占四分之三的地方,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說將近兩百萬左右的人口,會間接、直接依賴山區的資源維生,所以在這麼一種客觀的事實之下,山區的活動人口相對地增加太過頻繁,自然而然,自然現象就會變成自然災害,所以我想跟人口在山區的活動率是有關係的,當然是降雨是肇災的因子,人,只不過是介入這種自然的力量,使行使的地區蒙受災害。
   
   謝金河:好,我們謝謝張教授,再請教我們曾教授,我們看如果從這次,因為在很短時間之內,下降的雨量實在太大了,所以造成河川的排水擠在一堆,然後串聯出一大串的土石流,每一次都有土石流,如果說從曾教授的研究來講,你認為每一次水災都造成這麼龐大的泥沙,這樣沖下來,台灣到底發生什麼問題?
   
   曾晴賢:其實台灣是一個非常新的島嶼,在地質上,它是一個非常新的,在一個非常新的島嶼裡面,地質的變動,我相信是不可避免地,但是我們現在的很多人,因為不太了解這些基礎的、像地質的這些知識,對它的適應或是順應的其實比較少,所以當然就會去犯到這些非常危險的一些地方,我們從很多野外的觀察裡面,其實可以看得出來,這種的災害也不見得是只有今年是特別大,經常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如果不去順應這樣一個自然的現象的話,那你就不知道你是身處在這種災難的前面。所以因為這樣,常常會發生一些問題,譬如說我們很多的一些公共建設,人的社區的選擇,這個就是跟我們老祖宗講的,常常如果你不懂得看風水的話,那你就很可能會有一些危險存在。
   
   謝金河:好,我想在繼續討論之前,我們要看這次公共電視的記者,也到了災區,看了一些地方的開發,這裡面比較受到大家注意的是,台中縣的新社鄉,它的山坡地嚴重崩塌,這裡面有環保人士,他認為政府過去幾年當中,因為大力推動一鄉一個特色,所以像新社鄉,它非常大力去栽種櫻花,鄉民把原來含土量比較高的大樹砍掉,改成吃土量比較小的櫻花,所以等到大水一來,沖下去的時候,整個土石就崩塌下來,所以我們先看一下這段VCR裡面,它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訊息。
   
   (VCR-1-坡地砍樹種櫻花 新社鄉崩塌主因)
   豪雨過後,台中縣新社鄉的山坡地,處處崩塌,洪水夾帶著土石沖刷路面,被砍伐過的樹頭到處裸露,突顯出嚴重的水土保持問題,行政院推出「一鄉一特色」計畫之後,新社鄉公所就把這些本來長得,很多很大的樹木把它全部砍掉,砍掉之後,唯恐春風吹又生,就把這些樹節用火燒掉。這裡可以看到痕跡,燒完之後種櫻花。張豐年指出,為了執行「一鄉一特色」計畫,新社鄉砍伐甚至焚燒山坡地的大樹,改種水土保持能力不佳的櫻花樹苗。
   
   台中市自然關懷協會理事 張豐年:水土保持不好之後,這次下大雨之後可以看到,都是這樣崩掉,尤其是那個地方,因為沒有根部,所以變成一個個石溝,這個水土破壞實在很嚴重。
   
   政府一鄉一特色,發展觀光的美意,落實在新社鄉,不料卻釀成災害,也難怪當地的居民感嘆,這是錢災氾濫,導致水災氾濫。公視新聞張岱屏 陳錦彪 採訪報導。
   
   謝金河:一鄉一特色,在我們到南投縣去看的時候,南投縣很多鄉,大家都拼命發展,比較具有鄉的代表性的農業,包括我們到清境農場,你看到很多的高山蔬菜,整山都在種植,這個是不是造成環境破壞的因素之一,等一下我們再繼續來討論,我們再接著要看一段VCR,這個是台中縣新社鄉中和村,當地為了要發展觀光,鄉公所就在河道中央開路,所以它還建了一座親水公園,所以當溪水暴漲的時候,大水根本沒有地方可以走,不到十分鐘的光景,就把中和村全部都淹沒了,我們看這段VCR。
   
   (VCR-2-與河搶道發展觀光 中和村遭水淹)
   台中縣新社鄉,是農委會重點輔導的休閒農業區,為了引進觀光客,政府在大甲溪支流,抽藤坑溪河道中央開闢道路,導致河道縮減成原本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七月三日溪水暴漲,洪水沖過堤防,沖入了民宅,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新社鄉中和村便淹沒在洪水之中。
   
   台中新社中和村居民 張初惠:剛做好的工程呢,才剛做好的喔,對啊,親水公園啊,剛做好的,一下就沖垮了,你往上看,那個水都跑到那邊住家。
   
   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次慘重的災情,居民紛紛指出,就是河道中央的道路和公園惹的禍。
   
   中和村居民 林先生:你看原來的那個堤防,最小的地方縮小到變成水道的三分之一。
   
   近年來休閒農場進駐,台中縣政府為了吸引觀光客,向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申請,九二一重建經費,耗資三千萬,在行水區內大興土木,改造原本自然的溪流,闢建河濱公園,而上個月才落成的親水公園,在敏督利颱風過後,只剩下土石夾帶著斷垣殘壁,突兀地矗立在河道中央,水保局官員表示,未來仍將在行水區繼續重建觀光道路和河濱公園,推動中和村的觀光產業,在歷經賀伯颱風、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之後,尊重自然早已成為主流的意識,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面上,卻到處可見衝突,新社鄉的水患,是否正是錢災氾濫,導致水災氾濫的惡例呢?公視新聞張岱屏 陳錦彪採訪報導。
   
   謝金河:好的,看到這兩段VCR,不曉得大家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在這幾年當中,我們政府一直非常努力在發展地方的觀光,除了發展觀光之外,很多的地方政府在過去來講,大家比較爭議的是,把山坡地的樹砍掉,種植檳榔,後來種了高山蔬菜,剛才我們看到種櫻花,這個大概都是造成環境造成土石流的崩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最近我們看到呂副總統,她也在講說要地方檢討過度地濫墾、開發之後所造成的後遺症,當然這個話有很多的爭議,我想要先請教張教授,我們看到在發展觀光跟過度推動地方特產的過程裡面,可能我們有哪一些可能要特別注意的?
   
   張石角:我想政府在促進地方產業的發展,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尤其是國際化之後,本土的農業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所以如何來促進當地有特色的這種產業,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但是我們剛才看的這兩個例子,一個就是把山坡地上的樹變成了櫻花,另外一個是河川地變成親水公園,這個問題都出現在一個問題上面,就叫做超限利用。所謂的超限利用就是,不應該從事這種工作的地方,而有這種工程存在,就叫做超限利用,譬如說我們規定55%以上,差不多將近30度的坡度,這個地方應該保存為林地,所以如果在55%以上的地方,你把原有的樹木砍掉,去種櫻花的話,它本身就是一種超限利用。那有人怪罪到所謂的檳榔啦,我們到中南部去看,滿山遍野都是檳榔,認為說它是一種罪魁禍首,實際上,檳榔主要是不超限利用的話,它對水土保持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是超限利用的話,不管你種什麼,包括種森林,它都會垮下來的,尤其是賀伯颱風,你去看這次的颱風,垮下來的其實是林地,而不是檳榔,因為檳榔如果是在緩坡地上面的話,它不應該是一個罪魁禍首,那麼在河川地裡頭,應該是行水區,結果變成親水公園,縮小它的行水斷面,這個也是超限利用。譬如說我們政府有一個政策,是所謂的河川新生地的開發,這個都是不對的,我們東部很多的河川地都變成建築用地了,這個河川地之所以河川地是上天為著有的時候,祂降臨大地的時候來使用的,結果因為偶爾來一次、幾十年來一次,我們老百姓就認為、我們的人民就認為、我們的政府就認為,這塊地空著在那個地方太可惜了,就把它開發了,結果大自然的力量來的時候,發現祂的土地沒有了,祂就收復失地,當然就造成災害。
   
   謝金河:張教授,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如果經常到南投鄉區這樣看,地方政府非常喜歡開馬路,那個馬路一開,其實有些地方是開到這裡就可以了,但是因為為了開發,所以路通常都開到人煙罕至、而且非常偏僻的地方,沿山徑這樣蜿蜒而上,這個過度開馬路,有沒有這個後遺症?
   
   張石角:當然有,但是因為這個是…路,因人而存在,路,因為產業的需求而存在,如果是主持人講的人煙罕至的話,表示你沒有這個需求。為什麼有一條路上去呢?我想它可能就是需求以外的需求了,可能是政治方面的或者什麼,我想這個就值得檢討了,不然的話馬路是因人而存在的,絕對不可能開到沒有人的地方去,我想是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謝金河:現在沒有人的地方開了很多路,這是我想到很多鄉間,你都可以看得到,而且那個山,事實上,那個山其實是很漂亮的山,你給它挖過去,看起來是非常突兀,我想這個就值得政府去檢討了。我想再請教我們曾教授,我們看到現在這樣,剛才你看到那個親水公園,從你水利專家的角度去看,這個到底、我們有什麼省思?
   
   曾晴賢:我覺得我們做工程的時候,常常很多的這些思考,是不太合乎邏輯的,譬如說,我們在這個案子裡面可以看到,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尊重自然。你根本不知道那個是自然應該留下來的一個河道,第二個就是違反了一些…跟自然作對,你明明自然會走的,你就以為是人定勝天,所以就想要去做這個工程。第三個是這些工程,基本上是禁不起自然的驗收,所以也因為這樣,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做了這個工程以後,勢必你當做完的那一天,你就已經知道,它是會有一個悲慘的命運的時候了。所以我們在過去很多這些工程裡面,有非常多這類的土木工程,因為規畫的基礎的調查,對於規畫的這些評估,包括對於水利的,這些基礎知識的這些尊重與否,都做得很差的,所以在我們台灣過去的土木營建的這些工程裡面,常常發生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它的基礎面在規畫面的比例,做得很低,可是反觀在國外,為什麼土木工程會做得比較實在呢?其實它有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它非常尊重基礎的調查、規畫,他可以把整個工程的一個案子的25%,是納為基礎調查跟規畫的設計,可是這個工作,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規畫案,都是以差不多3%的比例來做的,所以難怪我們的土木工程,會禁不起考驗。
   
   謝金河:好,我想再請教張教授,剛才張教授有提到說,土地超限利用,現在大概有兩個問題,地方政府大力推展觀光,大家都使盡了全力,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很多的地方政府希望能夠開拓財源,也能夠讓地方的民眾能夠有比較多的、生活上的資源,所以我們大概在推展觀光上,大家都非常賣力,另外一方面大概就是所謂的居民濫墾,也就是說你到很多地方去看,像前一陣子我到了清境農場,我就覺得說,那個民宿很多人都在蓋,這個蓋如果說,政府沒有一點比較嚴謹的管理的話,將來這整片山萬一塌下來,那是非常危險的,從這個角度去看,我覺得在政府上面,我們是不是對政府有一些比較具體的建議?
   
   張石角:我們講到這個超限利用,指的是你的土地利用,如果跑到災害的敏感地區的話,它就是超限利用了,譬如說台北市也是超限利用啊,因為台北市也發生災害,為什麼超限利用?因為河川地被侵占了,譬如說濱江街、基隆河截彎取直等等,這個就是跑到危險的地方去,就是一種超限利用,那麼政府拓展山區的觀光,通常就跟山區的保育形成矛盾,那麼就產生災害,所謂災害都存在於利跟害並存之地,就有災害。觀光勝地,但是它也有土石災害,它就是害,既然存在一起的話,就難免會產生這個災害了,政府怎麼去管制呢?政府其實是要透過很多的方向來管制。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築管理,建築管理,日本比我們來講是先進,日本也常常有土石災害、常常洪水災害,日本的水土保持越做,水土保持的災害越來越嚴重,所以日本在2000年就訂了一個水土保持嚴重地區的建築管理辦法。為什麼這樣講?是因為有土石流就去防治土石流,這個抑制法是沒有用的,最重要是人不進去這個危險的地方,所以要用建築法。我們的建築法也有,建築法大概在第四十七條裡頭也有規定,有海嘯、有崩山、有土石流、洪水之虞的地區,應該畫為禁建地區,這個是要縣市政府來執行的,但是縣市政府沒有魄力,不敢去執行這個,所以為什麼在像清境農場這些地區,山坡地比較陡峭的,比較危險的地方有建築物呢?它也是合法的啊,只不過是審核的人,他可能不太了解大自然的力量,他沒有辦法去評估這個建築基地,是不是有發生崩塌等等的危險,所以是審核的時候,可能要加進對自然的嚴苛比較了解的人參與,我想在審核的時候,就會比較的謹慎,避免跑到土石災害敏感地區。
   
   謝金河:好,再請教我們曾教授,你對生態工法是向來很有研究,這次七二水災以後,像親民黨很多立法委員都說政府太迷信生態工法,是造成這次災禍的很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也有人肯定因為生態工法,使得七二水災它造成的破壞、災害減輕,這個大家見仁見智,你怎麼評論這個事情?
   
   曾晴賢:我覺得我們會有這種評論,是因為對於生態工法這樣一個概念的了解,可能只有小學程度的水準,所以你就會以為說,好像生態工法禁不起像台灣這麼惡劣的環境的考驗?事實上不是的,我們在台灣,有非常早就知道這些生態工法,就是我們老祖宗所用的一些智慧,我們現在看得到…
   
   謝金河:先請教曾教授,這個生態工法這樣聽,名詞都知道,什麼叫生態工法,你可以跟大家解釋比較清楚一點。
   
   曾晴賢:生態工法基本上這個名詞,前面的「生態」是一個形容詞,「工法」是一個名詞,那我們就知道說,你是藉著生態的一個智慧,來讓你的工程能夠做得更好的這樣一個概念,所以跟我們一般所想像的種種樹啊、種種草啊、不用水泥,叫做生態工法,其實不是的。我們即使光是用水泥,也可以做一個非常好的生態工法,我們在過去,假設我們說哪裡可以看到一些生態工法的例子,我們如果能夠看得到是,五十年前曾經做的一些傳統的這種工程,那些東西到現在都還很好的話,它就叫生態工法。我舉一個例子,在這次北港溪的,我們所說的糯米橋,糯米橋留下來,縱使經過七二颱風以後,水災以後,留下來的那個結構的部分,那個其實就是考慮到生態工法所做的結構,到現在都可以維持得很好,可是在上面補加的那些,是沒有考慮到生態工法概念的一些補加設施,經過這次水災以後,它就被沖得乾乾淨淨。所以這個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來,兩個是一個有沒有考慮到生態工法這樣一個概念的,我就舉一個例子來給大家看,我們知道很多人都很相信說,水泥的這種工法是非常好的。我們在中寮鄉,剛好有一個面對面、距離不到10公尺的一個河道,在這裡面,一個就是我們所謂說的習慣工法,就是用水泥所做的一個護岸,另外一邊就是我們現在在推行的生態工法,是用砌石的護岸,這兩個在傳統的這些觀念裡面,你會覺得說,我用水泥的比較堅固啊,可是因為水泥,它是違反了非常多的一些生態工法的概念,譬如說在我們所學的水利學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曼寧公式」的n值,這個表面,你的粗糙度用水泥把它弄得很平以後呢,你的粗糙度就會變得比較小,比較小的那個流速,就會變得比較快,那流速比較快,你就會把那個災害的力量引到你自己的門前來了。可是在另外一邊,你的是用砌石,砌石它主要的優點,是因為它本身的粗糙度是比較高的,粗糙度高,它的流速就會降低下來,降低了這個東西,就會變得比較安全。所以經過這次豪雨的檢驗以後,你就可以發現到,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把水泥,按照生態工法的一些概念,再把它做得更好,讓粗糙度能夠增加,你這個水泥基本上也是,會變得很堅固、很安全的,可是因為就是我們不會利用,這樣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生態工法概念,像曼寧公式的粗糙係數,結果導致我們看到的結果是,這整個水泥護岸,就是柔腸寸斷,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所以我們在這個例子裡面,可以告訴大家說,生態工法,不是在講究說只有用石頭,才叫生態工法,用水泥就不叫生態工法,其實不是的,而是如果你能夠,在一個水泥的這種結構上面,運用一些原來所知道的生態智慧的話,你可以把這個工程做得更好,可是我們到目前為止,很多傳統的一些習慣的工法,就是因為沒有這樣的考慮,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很明顯的缺失。
   
   謝金河:我們下個單元,要請教張教授跟曾教授,現在土石流這個問題很嚴重,我們到底要怎麼來克服,我們下個單元繼續來討論
   
   (第二段)
   
   謝金河:歡迎再度回到現場,剛才我們提到的討論當中,看到張教授提到的,雨水在很短時間下太大,另外一方面,過度開發,但是也有人提到說,這一次的災害,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土石的整個鬆動以後,災害是更大,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就是說,整個台灣,按照張教授來講,有哪一些地區可能會造成有土石流的威脅,呂副總統一直在講說要遷村,這個問題,張教授有什麼看法。
   
   張石角:從賀伯颱風以後,每次發生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地區,因為天然災害有一定的區位,它不是全台灣都是土石流,我們看來看去,都是在南投一帶,尤其是陳有蘭溪這一帶,實際上就是在阿里山地塊,因為阿里山地塊在地質上非常特別,它是相當地破碎,相當地破碎的話,就是一下雨的話,很容易就會變成石塊,土石就流下來,那麼這次的水災跟九二一有沒有關係?有關係,剛才看了那個圖,就看得出來,它的範圍就是大甲溪以南,一直到清水溪,就是濁水溪的支流以北,這一段為主,其次是荖濃溪這一帶,也是以阿里山地塊、玉山的下游這個地區,是地質特別的破碎,所以每一次土石流,都在這些地區。當然台北也發生過土石流,譬如說陽明山等等,但是這個土石流動,一般都是屬於山洪爆發造成土石流動,這個是難免,但是集中的地方,就是在阿里山地塊這個地區,所以要防止土石災害,要把精力放在一定的地區,而不要把有一定範圍的這種自然現象擴大為全島,那這樣的話,這個防治的精力、資源就會分散,其實它就是在這麼一定的一個地區,是特別地脆弱。
   
   謝金河:陳有蘭溪是最嚴重,但這次看起來,像六龜的荖濃溪,也是溪水暴漲,看起來也是災情不輕,所以這些流過的地方。現在要請教曾教授來看,我們現在看,這一次台北市是下雨下很少,比較起來是下得比較少,我們看到在前一陣子,有一天我看下兩個小時的雨,台北很多地方都淹水,如果說類似像中南部這次下了一兩天,連續密集地下,達到一千公釐以上,這個對台北市會造成什麼傷害?我們這次稍微模擬一下,有沒有建議台北市政府,可能有哪些地方,我們要事先有一個預警機制?
   
   曾晴賢:其實在水利署,它們有一個預警的制度,希望能夠推行,但是這個工作可能在台灣的現實環境裡面,不太容易推行,因為怕是說,如果這個公布出來以後,如果你知道你的家在多少年的頻率裡面,你就會淹水的話,那這下子你的房子,可能就會賣不出去的,這其實是我們國民性的問題。可是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不講、我們不去了解的話,那你當然就會不知道你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情形之下,所以我們要知道哪一個地方,可能它的淹水的機率有多少的話,這種科學的研究的這些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都知道你在什麼樣的情形之下,你會有面臨這種危機的時候,我們就有一些心理的準備啊,這個時候你就會比較從容地能夠面對這樣一個危機。那我們最大的一個恐懼,是生活在你不知道危機在什麼時候會來的,這樣一個心理情形之下,才是一個最大、最可怕的,所以我覺得我們真的是應該要重新的去檢討,或者是我們一般的老百姓,也要應該要有這樣一個常識,去了解說你生活的這個環境,會有多少的天然壓力會存在著。這又回到我們過去,很多台灣的一些基礎研究裡面的問題,譬如說像我們台灣,我們一般的人,對於我們台灣的地質、台灣的地理、台灣生態的一些條件的了解,其實是因為太弱了,大家都不重視那些東西的重要性,所以你會根本不知道說,你住的這個地方,本來就有一個很大的危險。譬如說、我們在台北,過去像林肯大郡的地滑的事件,我想到現在為止,我們如果來問,你家住的地層、地質,是一個順向坡?還是一個逆向坡的話?我在猜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那也因為這樣子,我們就會知道、就會有這個危險是說,我去買房子的時候,你根本就是買到一個陷阱,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家應該要充實這些基礎的教育,同時也讓我們的民眾對這樣子的一些自然的了解,要能夠更多以後,對我們全民是有幫助的。
   
   謝金河:這個中橫的開發,曾經是台灣非常榮耀的一項成就之一,從九二一受到重大傷害之後,這次七月二號,又受到另外一次重傷害了,我們看到,從谷關到德基的路段,看起來也是災情非常慘重,已經有政府官員要建議政府要封閉中橫,中橫在整個中部地區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們看到從谷關溫泉、梨山這一帶,都有非常多的風景線,一旦如果中橫封閉的話,到底會對整個台灣造成多大的影響?這一點張教授有什麼看法?
   
   張石角:中橫這一次,或者是九二一,受害最嚴重的就是谷關到德基大壩,這一段是峽谷地區。峽谷地區,這個公路就在峭壁底下通過,全世界任何一種道路,如果是像這一段的道路的話,這一定會垮的。所以這段道路,只有用隧道來迴避,要維持暢通的話,至於說是封山不封山的問題,我想這個是一個政策的問題,它不是一個技術的問題,因為技術的問題,譬如說,隧道通過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但是要花多少錢等等,就會牽涉到它是一個政治的問題,所以封山不封山,我想這個是政府的政策,我不了解這個東西。但是它會不會封山?會不會對谷關影響?因為谷關這個遊憩區,剛好是在這個峽谷地區的西段,西邊的終點,這一次谷關之所以風景區受到影響,主要是它的風景區發展到溪谷旁邊,這次的災害的特徵,就是來自高山的這種石頭、掉下來的石頭,把河床淤高、水位抬高,就淹到了旅館區了,所以如果說能夠避免這麼一種過度開發,就是與水爭地開發的話,我想谷關地區的景觀遊憩活動,應該不會受到這一段路中斷的影響。當年我們在開拓中橫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一些環境上的限制的問題,我想當然都有,但是主要是錢的問題,因為當時開這條道路,都是用軍工來開闢的,是最便宜的,最便宜的條件之下,當然沒有辦法運用到所謂的昂貴的隧道的方法,因為通過這種地區,我們人類已經有相當多的經驗了,它一定會垮的。
   
   謝金河:好,在我們繼續討論之前,我們要透過一則報導,來看看中橫目前所碰到的一些困境,
   
   (VCR-3-修了又毀 中橫復建爭議多)
   
   儘管經過搶修,台八線通往谷關的路途,依然崎嶇難行,繼續往上走,向德基的方向,就是鼎鼎有名的中部橫貫公路,才過了上谷關,路面就出現長達40公尺的缺口,公路局人員想探勘道路災情,也不得其道而行,只能登上直昇機由空中鳥瞰,一道道無情的土石流,總共造成30多處道路崩塌,隧道也被阻塞,更有路段的路基,流失長達半公里。
   
   公路總局中橫工作人員 徐世田:辛苦了很久,然後一場豪雨災害之後坍塌,當然心情就受到很大的挫折。
   
   嚴重坍塌對這段路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85年的賀伯颱風、88年的九二一地震、89年的五一七地震,谷關到德基段,甚至封山將近一年才開始復建,隨後90年的桃芝颱風,又再度受到重創。
   
   公路總局谷關工務段副段長 張明欽:這邊主要是邊坡的問題,它很多的邊坡,它整個裸露,稜線高達兩三百公尺,那個修復復建相當困難,再加上九二一地震以後,整個表土都相當浮動,所以每次豪大雨,它整個下來的土石流量,相當龐大。
   
   公路局估計,近幾年投入修復,這段短短25公里的路段,約六億五千萬,但如果加上東勢鎮公所修護邊坡的費用,十五億新台幣跑不掉,因為中橫從谷關到德基段,不僅扮演中橫入口的重要角色,也是梨山居民到台中最快的路線,這段路還是維修谷關、青山以及德基電廠的命脈,如今中橫再度嚴重受創,鄰近產業及台電,都企盼能趕緊修復。
   
   谷關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陳文吉:我們是很希望結合梨山的動脈,其實中橫這條路,本來就是國際級的觀光景點。
   台電大甲溪電廠廠長 陳稚誠:我是希望就是說,台八線能夠通往電廠的道路,為了整個台灣電力公司,整個系統用電方面,我是希望政府能夠重視。
   
   台八線鄰近產業積極推動修復中橫,環保團體卻有不同看法,歷經九二一重創,中橫附近的土石都已經鬆動,大量淤積在德基水庫,如果再施工,還會造成土石流失,未來一下大雨,大甲溪沿岸的居民,可能都會受害。
   
   台中市自然關懷協會理事 張豐年:因為這些砂石,沉積在這些水庫裡邊的砂石,事實上它的數量是非常非常可觀,對於大台中地區下游居民,包括像谷關、東勢,還有豐原地區的居民,那麼這是一個夢魘。
   
   面對地方產業,以及環保團體的不同看法,交通部也很為難,這燙手山芋到底還要不要修復,等探勘完再說。
   
   交通部公路總局長 陳晉源:勘乎整個災情的狀況,以及如果要復救,大概需要多少經費,我們才會決定說,谷關到德基的部分,到底要不要做復建。
   
   過去幾年中橫是生態工法及傳統工法並行,這次七二水災,蛇籠被沖刷得殘破不堪,傳統橋墩也不能倖免,四十多年前的中橫開路傳奇,一再受到天災的挑戰,這段人定勝天的神話,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這是最好的一次反省機會。公視新聞林珍汝 張梓嘉,採訪報導。
   
   謝金河:我們看到中橫的柔腸寸斷,內心實在是感慨很深,現在難道把這個路封掉,是最好的選擇嗎,曾教授有什麼看法?
   
   曾晴賢:我們先講到過去的復救方式,很多的公路壞掉、或者很多堤防壞掉以後,通常復救是按照以前的設計圖,重新去做,結果一再地壞掉。其實這個就是我們過去不了解這些很重要的這些生態工法概念,也就是譬如說,你壞掉以後,你不去檢討它的原因,不去針對這個原因做更深入的一些分析,去做適當地規畫的時候,你再重新做,它還是會壞的。所以中橫的例子來說,我們過去在造路的時候,其實對環境的調查,對於長期的一些監測的工作,其實是做得挺少的,縱使是像九二一壞掉以後,重做的這個過程裡面,我們還是按照以前的做法,譬如說、把所有崩塌的土就往山溝裡面丟,從來也不會去想到說,它的未來的後遺症是怎麼樣子,所以也因為這樣,在這樣一個過程,假設我們台灣不能從這樣一個慘痛的經驗裡面重新記取教訓,去了解我們在開這一類的工程的時候,還是一樣會有很嚴重的後果。這些環保團體,它們其實是意識到在過去我們的工程有很多這樣的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去解決,怎麼去找出一個對環境最和諧的,對環境的破壞,能夠讓整個大地的壓力,比較減輕的一些方法,如果我們還沒有能夠找出這樣的一個解答的方案之前,我們貿然地再花很多的錢的話,你就可以了解,我們過去所投資的這幾十億的錢,為什麼會壞掉的一些原因。最後我要提的,譬如在畫面裡面提到說,箱籠為什麼不堪一擊?為什麼被打壞了?憑良心說,那些是因為不懂得生態工法的做法所做出來的,一個非常簡陋的那種箱籠,那個根本說不上叫做生態工法,所以這個時候它損壞了,那很多人就會把它怪罪說,這個叫做生態工法不好。其實不是的,我們如果知道有一些老祖宗,知道說生態工法是怎麼做的話,你就知道為什麼日本人會把箱籠或者蛇籠,稱它為叫「萬年籠」這樣的一個意思,其實它就是用在於說,你能不能去發揮這種工程的一些工法,把它做得很好,做到成一百分。可是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很多的箱籠,真的是不堪一擊。
   
   謝金河:這麼嚴重?
   
   曾晴賢:的確是的,我們很多的、這些裝箱籠的人,他們連怎麼裝箱籠都不會的,所以我們最近跟工程會就在努力說,我們來引進國外的一些…像裝箱籠的技術手冊,譬如說像日本,他們一個箱籠協會,為了要裝箱籠,可以有180頁的這種解說手冊,來教你怎麼從材料開始,怎麼去計算它的壽命、怎麼教你去裝石頭、怎麼去維修、怎麼去做檢查。可是在我們台灣,我們看不到有兩頁的書是來教大家說,你怎麼樣才是把箱籠能夠做好的,這樣一個技術的資料都沒有,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怎麼能夠去推展這樣的一個工程呢?
   
   謝金河:好,我想再請教張教授了,我們如果用中橫的案例來看的話,現在政府開始面對另外一個問題,是蘇花公路要不要繼續建,現在兩派看法非常分歧,地方人士認為說,基於地方的繁榮,蘇花公路要建,但是環保人士認為說,建了好像也是會變成中橫的翻版,這點我想要請教張教授來看,你用最客觀的立場來講,蘇花公路有沒有繼續拓建的必要?
   
   張石角:剛才講過,路是因「人」、因「需要」而存在的,如果是從國家整體發展的觀點來看的話,全島構成一個高速公路網,是對的,任何一個古代的帝王,他一上任,譬如說先修路,先修幾萬公里的路,尤其是閃電戰,德國的閃電戰,不用高速公路的話,他如何去閃電啊?碰到紅綠燈,這個坦克車就停下來,如何去達到作戰的目的?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的話,修路是對的,但是timing,就是時機對不對,是不是應該在現在來修的問題。第二個,蘇花高速公路,會不會破壞環境呢?我看是不會,有三十多公里是在隧道裡頭,其他的部分是橋樑,所以老實講,它的修建方法,應該不至於對東部的生態構成威脅。
   
   謝金河:好,我想今天我們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針對這次七月二號的敏督利颱風對台灣全島造成的傷害,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我們今天非常感謝張教授,也非常感謝曾教授,能夠從非常專業的角度,來看台灣所面對的種種問題,我們在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對台灣的大地造成的一次傷害,這次七月二號的敏督利颱風,又造成另外一次重大傷害,我們常講「人定勝天」,但是看起來,風災、水災對於人類意志的考驗,是非常大的。我們希望在經過大地震跟大水災過程當中,我們真正能夠體驗到大自然的力量,我們要從大自然當中,真正來找到克服現在大環境的一些障礙,我們希望我們對於這一片好山好水,在經過這種種摧殘之後,大家能夠從這裡面,找到一些新的路來走,今天謝謝全國各位觀眾,大家的觀賞,我們下個禮拜見,謝謝大家。
   
 

回到新聞網    相關討論       


面對國家精華
2005-12-31 (128) '05大事 '06大勢
2005-12-24 (127) 自由化巨浪 淹沒農業?
2005-12-17 (126) 搶救卡奴大作戰
2005-12-10 (125) 拼觀光 台灣美在哪裡?
2005-11-26 (124) 經貿路前多挑戰
2005-11-19 (123) 為房市量體溫
2005-11-12 (122) 經濟加溫 寄望明春
2005-11-05 (121) 禽流感發威 經濟打寒顫?
2005-10-29 (120) 拼奧運 台灣憑什麼?
2005-10-22 (119) 二次金改 如何改?
2005-10-15 (118) 王建民點燃棒球熱
2005-10-08 (117) 全球防堵禽流感
2005-10-01 (116) 金改推手看二次金改
2005-09-24 (115) 司法改革 首重風紀
2005-09-17 (114) 存款保險有撇步
2005-09-10 (113) 物價蠢動 中油苦撐
2005-09-03 (112) 台灣人 你快樂嗎?
2005-08-27 (111) 看看南韓 想想台灣
2005-08-20 (110) 頭上腳下 全鬆綁
2005-08-13 (109) 油價狂飆 電價喊漲
2005-08-06 (108) 一流大學 = 一流教育? 
2005-07-30 (107) 人民幣升值 走勢與衝擊
2005-07-23 (106) 兩會與兩岸 回顧與前瞻
2005-07-16 (105) 消費金融面面觀
2005-07-09 (104) 以債養債 ”卡”危險
2005-07-02 (103) 美國牛肉 安不安全
2005-06-25 (102) 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
2005-06-18 (101) 報完稅 又要加稅?
2005-06-11 (100) 認識腸病毒 有備無患
2005-06-04 (99) 房市景氣 霧裡看花
2005-05-28 (98) 兩岸搭橋 先談經濟
2005-05-21 (97) 中國旅客 台灣歡不歡迎?
2005-05-14 (96) 報稅季節 抗稅聲浪
2005-05-07 (95) 連宋訪中 誰得利?
2005-04-30 (94) 五一專訪陳菊主委
2005-04-23 (93) 嚴法重刑救治安
2005-04-16 (92) 官民圍堵黑心貨
2005-04-09 (91) 新聞局長看新聞
2005-04-02 (90) 勞工退休金 新舊比一比
2005-03-26 (89) 反分裂法下的兩岸經貿
2005-03-12 (88) 反分裂?反和平?
2005-03-05 (87) 捉小偷辦大案
2005-02-26 (86) 二二八的昨日與明天
2005-02-19 (85) 專訪 行政院長謝長廷
2005-02-05 (84) 邱小妹事件:制度面與人性面
2005-01-29 (83) 兩岸包機起飛
2005-01-22 (82) 土增稅調降 誰有利?
2005-01-15 (81) 聲援台灣米-政府因應
2005-01-08 (80) 浩劫後-南亞救災與省思
2005-01-01 (79) 聲援台灣米--農民心情
2004-12-25 (78) 專訪研考會主委 葉俊榮
2004-12-18 (77) 藍綠放兩邊 經濟擺中間
2004-12-04 (76) 金馬之夜 國片等待曙光
2004-11-27 (75) 原湯加工 溫泉走味?
2004-11-20 (74) 用匯率看景氣
2004-11-13 (73) 從美國大選看台灣
2004-11-06 (72) 健保 要三贏或全輸?
2004-10-30 (71) 第一名的競爭力
2004-10-23 (70) 台灣媒體大未來
2004-10-16 (69) 兩岸直航 飛回原點?
2004-10-09 (68) 胡錦濤時代 兩岸走向
2004-10-02 (67) 地雷連環爆 股市心慌慌
2004-09-25 (66) 教改路 通向何方
2004-09-18 (65) 金融改革在台灣
2004-09-11 (64) 桃園停水十五天
2004-09-04 (63) 擋不住的土石流?
2004-08-28 (62) 綠色宜蘭 金色前景
2004-08-21 (61) 台南人的光榮感
2004-08-14 (60) 尋找台灣新文化
2004-08-07 (59) 金管局 管什麼?
2004-07-31 (58) 新舊勞退金 算盤撥清楚
2004-07-24 (57) 專訪副總統呂秀蓮
2004-07-17 (56) 傾聽大自然的怒吼
2004-07-10 (55) 兩岸方程式 有解? 無解?
2004-07-03 (54) 景氣紅燈 憂喜參半
2004-06-26 (53) 專訪考試院長 姚嘉文
2004-06-19 (52) 新生代 新客家
2004-06-12 (51) 小小指紋 大有學問
2004-06-05 (50) 外資心聲 說給總統聽
2004-05-29 (49) 從伊拉克看台美中
2004-05-22 (48) 科技產業向南走
2004-05-15 (47) 人民的力量有多大
2004-05-08 (46) 景氣春光 烏雲浮現?
2004-05-01 (45) 詐財電話 嘜擱咔啦
2004-04-24 (44) 部長夫人也被搶
2004-04-17 (43) 教鞭下的孩子
2004-04-10 (42) 激情過後 療傷止痛
2004-04-03 (41) 藍綠之外 第三勢力
2004-03-27 (40) 選後重整新財經
2004-03-13 (39) 鋼價上漲面面觀
2004-03-06 (38) 三二○的三張票
2004-02-28 (37) 經濟回春看今年?
2004-02-21 (36) 面對病毒大反撲
2004-02-14 (35) 禽流感 雞飛鴨跳
2004-02-07 (34) 司法改革向前行
2004-01-31 (33) 消費者 別當受氣包
2004-01-17 (32) 兩岸外交 隨大選起舞
2004-01-10 (31) 公投 投出變化球
2004-01-03 (30) 兩岸半導體大戰
2003-12-27 (29) 高科技帶動臺灣起飛
2003-12-20 (28) 是「客」人 也是頭家
2003-12-13 (27) 臺灣爭出頭 外貿打前鋒
2003-12-06 (26) 經濟冬盡 景氣回春
2003-11-29 (25) 當文化遇見創意
2003-11-22 (24) 大選最前線
2003-11-15 (23) 論文生波 夫子生氣
2003-11-08 (22) 北電子 南電信
2003-11-01 (21) 外交突圍 任重道遠
2003-10-25 (20) 偽卡「盜」走金融秩序
2003-10-18 (19) 金融版圖 合縱連橫
2003-10-11 (18) 基測組距 進退兩難
2003-10-04 (17) 港都躍升南方之星
2003-09-27 (16) 專訪 副總統呂秀蓮
2003-09-13 (15) 化科技為商機
2003-09-06 (14) 人氣市長拼政績
2003-08-30 (13) 體檢台灣經濟體質
2003-08-23 (12) 富人繳稅 窮人翻身?
2003-08-16 (11) 搶救飯碗大作戰
2003-08-09 (10) 新台幣與人民幣
2003-08-02 (9) 後山選戰 前線交火
2003-07-26 (8) 谷地景氣 曙光乍現
2003-07-19 (7) 教改路迢迢 師生心茫茫
2003-07-12 (6) 金融改革救台灣
2003-07-05 (5) 政治放兩旁 經濟擺中間
2003-06-28 (4) 景氣燕子 何時飛來?
2003-06-21 (3) SARS冷卻 大陸熱?
2003-06-14 (2) 好日子還要等多久
2003-06-07 (1) 拼完SARS 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