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共電視─面對國家

教改路 通向何方
日 期: 2004-09-25
時 間:每週六晚間八點至九點 製作人:黃明明
主持人:謝金河



面對國家第66集 來賓杜正勝
   
   謝金河:各位觀眾大家晚安,最近我們都在談,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失業,但是民間都在反應說,它們現在人才不足,到底問題發生在哪裡?最近泛亞人力銀行做了一個調查,它們認為說在十五年前,十個大學畢業生,大概有八個到九個可以用,現在好像剩下一個,這個落差是非常大的。我們看到,民間跟現在人才的需求,跟我們大學教育的人才的培養,看起來有非常大的落差,這個落差到底發生在哪裡?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院長最近也提到,我們大學畢業生非常多,但是好的大學畢業生不夠多,今天我們要以一個小時時間,來跟我們教育部長 杜正勝部長來談一談,我們的教育、台灣的教改,到底要往哪個方向走。最近監察院,也對過去教改五年所出現的一些狀況,有一些調查報告,這調查報告當中有很多的觀點,在今天節目中可以深入來討論,今天非常高興,我們請到杜部長來到我們節目,部長好。
   
   杜正勝:主持人好,各位觀眾朋友好。
   
   謝金河:我們部長曾經是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他在這之前是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這次到教育部,在發布人事命令要到教育部的時候,我們都為部長捏一把冷汗,當時我們都了解,好像對在野黨的立法委員來講,他們集中所有的炮火,準備好像要對付宗才怡的方式,大家很怕部長又變成迷失在叢林的兔子,現在看起來過了已經半年多了,部長輕騎過關,這個要恭喜部長,也要先請部長來談談,從故宮轉戰教育部,你的內心世界,在這段時間你有什麼感想?
   
   杜正勝:這四個月裡面,也不一定像主持人說的輕騎過關,不過既然負起這樣一個責任,我們只有勇往直前。剛剛提到的是,我從國立故宮博物院轉到教育部來,大家知道,我在進入故宮之前是在中央研究院,整個心情是這樣,以前在中央研究院的時候,是學者、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雖然也辦了一些學術行政,但是主要的還是自己份內的工作比較多,到了故宮當然就是參與公共事務,不過故宮它是介乎學術跟政治之間,還有相當多的部分跟知識,跟學術有關,所以我在故宮的時候,也還能夠自己真正的親筆來寫一些文稿,後來也出了書。但是在教育部這四個月來看,大概連故宮的那個情形…能夠空下來寫寫我自己的演講稿、或者是學術論著,或是跟展覽有關的一些討論,看樣子也不可能啦,因為這個工作的負擔、份量,實在是已經不只是上十倍的,應該說是上百倍的都有,所以在整個的心情來說,對我來講有一點失落,就是在知識的追求探索上有點失落,不過,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另一個新領域的展開,這個新領域就是教育。教育,教育當然是很寬廣的,不是很狹隘的,只是教學、教書而已,這個涉及到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目前因為我還是一個學習了解階段,所以先熟悉事務,大概過了一陣子,這些業務都比較熟悉了以後,我大概會從整個教育思想,教育哲學的觀點,再來檢討、反省我現在的工作。
   
   謝金河:我們現在一般中小學的教材當中,現在本土化的內容增加很多,當然有人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認為說現在國際化比本土化重要,我們的本土化,會不會花了太多的工夫去做?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部長也是學歷史,我們過去發現讀歷史的時候,比方說我們經常把中國的歷史單獨讀了以後,再去讀外國歷史,事實上在同一個時間,比方說我們讀到清朝,應該十六、七世紀,那是清朝發生的事,外國發生什麼事,我們大概都不知道,如果我們用時間來記的話,在十七世紀當時在中國發生的事、在美國發生什麼事、在英國發生什麼事,如果能夠把世界的視野,讀歷史的時候連接起來的話,也許對我們學生的思考會比較有幫助,但現在我們分開來讀,將來這個有沒有辦法在課程設計上,稍微做一點補救?
   
   杜正勝:好,這兩個問題跟觀念都有關係,有一個是跟學術的有關,第一個就是先講本土化跟國際化的問題,有的會有一種解釋說,本土化就是非常狹隘的,只注意這個地方,國際化是要非常寬廣,所以本土化跟國際化變成是一個衝突、對立的觀念,但是大家要想一想,你要拿什麼到國際上去?我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來講,你要有賣點,你的賣點很好、你拿出來的東西很有特色,那麼人家要,這樣你就能夠在國際通行。所以國際化重點是說,第一個,你的內涵是什麼東西?這是要問的,如果你做的東西美國也有、英國也有、日本也有,那你怎麼樣,人家已經跑在前面,你怎麼樣去跟人家競爭?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說,你的通路的問題,我們今天叫做通路,或是說工具、方式的問題,譬如說我們…即使你很有賣點、你的東西很好,但是呢,你沒有在一種國際通行語言、在國際流通的那個管道裡面運作,那人家也不了解啊。所以國際化它必定要包含兩個特質,第一個,譬如說你講出去人家都知道,譬如說我們的國際語言,譬如說現在通行的英語,我們的程度都很好。第二個,我們在進入國際管道,不論哪一種物品,它的流通、各種管道都很暢通,這樣的話,那好,那就要看你有什麼賣點能夠賣,因為這個上面講的…這個都是比較工具性的,語言、管道都是比較工具性的,還有content,內容的問題。這個內容的問題,也可以分兩點來說,第一個,你自己本身的特色,而且這個特色跟你的文化有關係、跟你這個地方的生態環境有關係、這裡人的思考有關係,這個一般我們就比較強調過去重視的本土化,所以本土化要強調一點,它是進入國際化的一個內涵,它不是孤零零地跟國際化要對抗。但是大家不要忘記,反正在我們自己這個地方所經營出來的,都可以叫做本土化,譬如說,因為我們在電子科技方面,我們利用歐美的長處在台灣再加工、再改造,再來把它做得更好,這個當然是台灣的東西、這是我們的品牌,這是我們這邊,Made in Taiwan,我們這邊產的,這個不是本土化是什麼呢?另外有一種就是說,你用我們自己傳統的特色,再加上國際的潮流,這樣的一種創新,這個也是本土化,所以這些本土化的內涵,它也許有傳統的部分,但是同樣也有創新的部分,所以整個的國際化,是要靠這個來賣的,所以本土化跟國際化沒有衝突,而且應該要結合在一起。
   
   謝金河:本土化是國際化的基礎。
   
   杜正勝:對,一個基礎、一個內容,沒有內容的話,你沒有東西可以賣,這是我們要重視本土化,就是在這裡。第二點的問題就是歷史,這個歷史,事實上從人類一開始其實已經在…不同地區的人已經在溝通了,我們其實我們講歷史,都只知道中國一點點而已啦,其實把它孤立起來看,當作一個封閉的狀態,好像中國是跟外面隔絕,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剛剛主持人講到說,同樣我們以十七世紀作例子來講,如果說清朝十七世紀是明末到清初,那時候中國的情形是怎樣?我們如果那時候來了解歐洲的情形是怎樣、來了解美洲的情形是怎樣,我們有一個比較的參考架構,這是一種。不過我們也不要忘記,從十五世紀、十六世紀以後,也就是說新航路、新大陸發現以後,其實今天整個地球村,整個這樣的一個概念已經逐漸形成了,所以這個所謂世界體系已經在形成了,所以任何一個…只要它足以大到成為一個相當程度的國家,它不是一個在山上、在海邊、一個非常偏僻的小村莊的話,它事實上已經跟外面都有來往了,這個來往要放在世界體系來看,這樣才看得更清楚。
   
   謝金河:好,要再請教部長了,我們過去把大學教育當成窄門,現在是寬門了,所謂寬門,我看現在錄取率87%,還有我們看到像佛光大學,一個系好像只有一個人在念,開始有很多學校招生不足,所以我們這個門開得很大。這個門開得很大以後,我們最近也看到,我有一些朋友在大學教書,他們最近發現一個現象,比方說早上八點到十點,那個課好像沒有人修,上課的學生好像也很少,另外我看禮拜一的早上,禮拜一上午好像去修課也不多,禮拜五下午也沒看到學生去上課,現在有些教授把課程集中在禮拜二、禮拜三、禮拜四,一跟五就等於是…大家等於又休了,我們現在已經週休二日,好像休假特別多。這個就是說,現在有人批評說台灣的高等教育,我們的門太寬以後,我們對大學畢業生要求不夠嚴格,最近我們看到英語能力,這裡有一個單位,監察院做的全台二十所大學,有32%的大學畢業生,英語能力不到高中的程度,也有說8.8%只具備初級這種程度,大家開始有點抱怨說,我們在高中時代,過去為了要擠聯考的窄門,大家很拼哪,但上大學之後,好像變成遊樂場,大家變天堂,大家都在玩,這個跟美國教育不太一樣,美國可能是中小學教育的階段比較輕鬆,但是大學,我們看台灣到美國去念大學,大家都很累啊,將來我們在整個制度設計上,到底應該怎麼來走會比較好?
   
   杜正勝:好,剛剛談的很多問題,其實一般的社會觀念確實是這樣子,大學生的程度低落、大學生不努力等等這些情形,我是辦教育,當然一方面,我們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同時我們也需要冷靜來思考這個其中的原因。第一點我要說的就是,我們會覺得大學生的程度低落,這個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說,我們拿的標準,是過去,譬如說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那個大學生的標準,我跟主持人的年紀應該差不多,也許我大一點,但是我記得我那個時代,我是念文科乙組,我記得很清楚,我民國五十五年念大學,1966年那年的文科,就是乙組的錄取率,我記得好像百分之十九點多,不到百分之二十,社會科的丁組會…我們以前叫甲乙丙丁,社會科的會多一點,自然科學,也許甲組跟丙組…丙組是生物,也許會多一點,但是總的來講,大概也是在百分之二十而已,百分之二十左右這樣的一種比例,高中或是高職畢業生進入大學,也不過是百分之二十幾,這個當然菁英中的菁英,所以那時候大學生的水準,普遍給人家的印象很好。我們現在,今年的填卡的錄取率是87%,再加上推甄入學的、申請入學的,再加上其他的管道,再扣除有一些是重考生的等等,我想90%大概也跑不掉,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會覺得,啊,好像大學生低落,不要忘記這百分之六、七十,將近百分之七十的這個是以前不能念大學的,是這樣的。所以呢,如果說一般的觀念,我承認,但是我也希望我們來比較現在前面的百分之二、三十,會跟以前的大學生,也就是高中畢業的百分之二、三十還差嗎?不會,絕對是比我們那個時代更好,我相信現在的年輕人。只是說,原先不能念大學的,現在念大學,這樣不好嗎?其實也很好,因為我們普遍都提高了,很多人都念大學,正如我們今天不會有人家說,像我們那個年紀的時候,我初中畢業,不會,已經沒有人在講我初中畢業了。未來這樣的一個趨勢,當然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念大學,這個表示我們國家整個的水準提高,在這個情況之下辦教育,當然要注意一點,不要後面的這百分之六十,把前面的百分之二、三十拉下來,所以在今年,大學校長聯合交接典禮的時候,我就特別要求,我們大學要把關、大學要嚴格。大學嚴格,這樣維持水準,而且要突破,要不斷地提升,大學好不好,學生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檢驗標準,不只是說你找到名教授,說這個就是一個好大學,名教授的意義在哪裡,當然也要訓練我們的學生、使他能夠成才,這個才是辦教育的意義。今天我們都會覺得,現在大學生不夠用功,譬如說,剛剛主持人講八點到十點的課沒有人上,週一上午的課沒有人上,週五下午的、星期五下午的課沒有人上,這個當然我不願意為年輕人再辯護,我們年輕人,事實上是應該看重自己,不過我也承認,年輕人他有他的生活方式,我知道在歐美一些學校,事實上坦白講,有一些課都是下午的課啦,早上排課的很少啦,所以如果我們了解年輕人是這樣的方式的時候,對於早上八點到十點沒有人來上課,這個也不必太驚訝。不過我要在這裡先聲明一下,我的課都是早上九點的比較多,不過當然也有下午的,就看我以後…不過當我以前專門在教書的時候,我往往也會排上午的課。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他把念大學當作他人生必經的階段,但是要把念大學當作是完成他自己這樣的一個目標、完成他自己的話,他要具備足夠的能力,從這一點來講,我覺得我們大學普遍來說,大學的要求、大學的訓練,比起歐美一些好的大學,我們是太鬆了,在這一點,我不得不承認。
   
   謝金河:現在監察院也講說教改五年的回顧當中,提到我們教育資源倒退十五年,部長曾經提到說,教改絕對不走回頭路,現在來看就是說,當然第一個,我們現在大學高等教育的供應量增加,這裡面監察院有一些資料,比方說它講到我們教改過去五年當中,在十年裡面,它這個統計數字,從民國八十二年到九十二年,它說增加了四十二所大專院校,增加的比例是33%,另外呢,學生人數增加了五十八萬人,84.3%,它特別提到說大專教師,只增加一萬四千人,增加了42.1%,意思是說,這個教師的增加,沒有學生同比例的增加。另外就是說,我們在高等教育當中,大學畢業生在過去這十年裡面增加192%,另外碩士增加了333%,另外博士增加180%,這個量增加很大,所以很多人出來就失業,這樣一個結構,我們將來有沒有一些調整的空間?
   
   杜正勝:好,剛剛主持人所談到的就是監察院的報告,它講到教改變成倒退十五年,是這樣的,這句話是針對政府花在每個學生身上的經費,因為我們給這個學校多少錢,除以這個學校的學生數,等於每個人頭是多少錢這樣的,它是說,我們是落到十五年前的、那樣的教育資源、那樣的標準,是這個。之所以會產生這個現象是這樣,事實上,其實教育經費的總額度是一直在增加,只是學生膨脹、學校膨脹,在整個教育的總經費是增加,增加得很多。但是呢,高教的增加非常少,高教增加非常少,這一個現象是說,我們這些年來,比較重視國教,國中、國小,而且我們這些年來,教育經費用在所謂法律性的義務支出也比較多,這個都是社會正義的表現,比如說退撫、老師退休,這個退撫金也算是教育經費,再來譬如說,我們對於一些中低收入戶的獎助金、或是貸款、或是補助等等,這個增加,甚至於對一般學生…譬如說我們講留學貸款、留學貸款利息的支付,這個也都是從這邊支出,這個都是算叫做法律性義務支出。這些項目比起早年是多了些,多了很多,所以就是說這也是政策走向的問題,我們更重視社會的基層教育,基礎教育更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所以在高教的投資,就顯得有稀釋掉了。
   
   謝金河:但是我們現在培養出那麼多,剛才講的大學畢業生、碩士生、博士生,現在變成說,大家都越往高級的教育去走,但是將來出來之後,他並不一定符合社會的期待。比方說我現在看到有很多家專,很多餐飲學校,他們畢業的時候,很多人已經在學校等他了,像台南家政學校,很多人還沒有畢業,學生就已經被訂好了,但是我們現在很多念到博士出來之後,又沒學校可以教書啊,這個落差看起來好像大了。
   
   杜正勝:沒有錯,事實上企業也向行政院反映,它們所需要的…譬如說這個材料、通訊、資訊等等的這些、物理等等這類的人才,它們覺得都不夠,它們一年都缺了五千人左右,我們一方面又看到我們培養了那麼多大學生,碩士班的、博士班的,你說有好多人講說畢業等於失業,就業市場上的需求跟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這些供求面、供需面的失調,這是我們高等教育存在的一個現象。在這樣一個現象,有相當的成分是,第一個,社會的變化太快了,產業的轉變學校跟不上,學校跟不上,學校整個的科系的調整、課程的安排、學生的訓練,它很多都是沿襲過去的,這裡當然不客氣講,因為受限於教授的條件…
   
   謝金河:這個等一下我們來看教授的考評。
   
   杜正勝:年輕時候學的,所以他現在教的還是這個,這一來的話,教出來的學生,當然就不能為社會所需要。
   
   謝金河:這個好像也在提醒教育部對大學的管理,將來應該類似像銀行一樣,經營不好,有一點退出機制,未來的大學教授如果說教得不好,我想是不是可以透過學生的評鑑,讓他不再續聘?很多人是一輩子進到大學去當教授之後,他就做一輩子老師,這個將來其實我覺得應該也要…除了學生要淘汰以外,可能教授、老師也要有淘汰的機制,這個下個單元,我們再來跟部長來討教,我們下個單元見。
   
   (第二段)
   
   謝金河:歡迎大家再度回到現場,要繼續來請教部長,我們看到教育部一直有一個目標,希望能夠打造頂尖的學府,最近我看到英國的獨立報,它把全世界的大學排名,第一名哈佛大學,第二名史丹佛大學,第三名劍橋,一直這樣往下推,整個兩岸三地,大概有十六所大學擠進世界前五百大,但是大概沒有人擠進一百大。我們的台大,是排名在兩岸三地最前面,我們看起來是比較能夠安慰,最少它贏北京大學跟大陸的清華大學還很多,將來的發展,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整個高等教育的差距拉大?像美國來講,好的大學跟不好的大學,差距是非常大的,台灣將來是…我們把教育的資源,能不能真正做最有效的發揮,能夠真正打造一流的大學?
   
   杜正勝:對的,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這是教育部最近幾年來在推動的一個政策,而這個政策當然說來,高教是需要經費,所以需要錢,我們才提出了五年五百億,我們列入新十大建設計畫裡面,目前這個法案,還在立法院、還在政黨協商的當中,我希望立法院能夠了解到我們高等教育的需要,因為高等教育如果失敗了、沒有提升,這是我們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就一定會失敗的,不能夠跟人家比,所以希望立法院能夠看到這一點,能夠玉成此事,讓這個法案通過,讓教育部能夠推動頂尖研究中心跟國際一流大學,讓好的大學能夠利用這些經費。在立法院答詢的時候,我也已經公開的講過,這樣的一個計畫是屬於菁英計畫,也就是說不是大家都有份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國際一流大學,當然不只是一個,我們如果有兩個、三個那更好,這個都是在我們的規畫當中,除了這個經費之外,我想學校,尤其是好的大學,辦學校的校長、或是老師們,應該仔細的思考,要檢討他們的體質,怎麼樣在體質上的改變、一些制度上的改變,能夠讓它的整個學校的發展,包括教授的教學、研究的提升、學生水準的提升、各種創發,能夠在世界上被人家看重,在這一點是學校本身的責任,教育部就是盡量地朝著鬆綁。譬如說,我們在八月一號已經通過公教分離的政策,我們要讓學校自己在一定的範圍內,把以前訂死的研究費…譬如說教授的研究費多少、副教授的多少,一定的比例拉下來的,我們說讓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每一級都有一個高低的調幅,一個好的非常傑出的助理教授,也許他的研究費會比教授還高,我們希望用這個方式在基本的法令上鬆綁,讓學校有更大的…在人事跟會計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讓辦學的人負起責任來,我相信我們要成為世界百大之內,應該是不會是夢、不會太難。
   
   謝金河:大家現在比較關切就是說,第一屆接受九年一貫教育的學生,明年開始就國中畢業了,面對這個基本學力測驗,家長跟學生都非常擔心一綱多本,到底要怎麼準備考試?雖然教育部已經表示不必每本都念,但是仍然沒有能夠化解外界的疑慮,很多的學生都開始到補習班去加強,補強的功夫,是不是部長可以跟我們全國觀眾來談一下,到底這個準備方向,要朝著哪個方向來努力比較好?
   
   杜正勝:我常常說,我們教育的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來自於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觀念是來自於我們的價值觀,還有我們習慣性的一些想法,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它著重點就是在一個所謂的能力指標,它就是不要你去死記那一些知識,它要的就是要你去活用那些知識,所以考試,這幾年來的考試大家都公認,試題是靈活了,比以前都靈活了,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這樣。所以我在這邊還是要藉這個機會,呼籲我們全國的老師、家長以及同學,一定要相信,其實你一本書念得透徹、了解得徹底,你不是去那邊死背。你就養成足夠的能力可以應付、可以處理很多問題,我們是要訓練能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要去填塞一些回答問題的知識,這一點,請全國上下能夠了解這一點。所以我還是要回一句老話,真的是好好的了解一種課本就夠了,一種課本就夠了。
   
   謝金河:最近還有一個,國中基本學測要不要加考作文,各方討論熱烈,部長日前也公開表達應該加考作文的立場,也引起各界的討論,要請部長在我們節目中進一步來說明要加考的理由,作文能力對中學生的重要性,到底它為什麼一定要加考?
   
   杜正勝:其實作文,我常常說作文不是你拿起筆來在那邊寫,或者在電腦上打出了一篇八百字、一千字的文章,這個重點不在這裡,作文的內涵是說,它能夠檢測出一個人他有沒有思想、他有沒有觀點,他能不能很充分地、合理地說明他的觀點,所以這裡判斷他的理解力、他的分析力、他的綜合能力、他的整個邏輯性都在這裡。像這些能力,以及一種創見,idea,他的觀點,這個是…不只是說學生,就是對大人都有用,不是說要做為一個文人、文學家,才在寫作文,你就是要…你學理工的、你做生意的、做商的,都需要…你都要有見解、你都要有判斷力、你都要有分析能力、你都要有說服別人的能力,你的整個論述都要合乎邏輯,像這些能力,對任何人都需要,所以作文的重點在這裡。至於要不要加考這個問題,我常常說了,作文是我們的課程裡面有的,我們要認識這一點,作文是屬於國文課的一部分,國文試題的一部分,所以不要把加考作文,說又來了一個新政策,不是。教什麼,國文既然有這個作文課,老師當然就應該教啊,不能因為過去幾年沒有考就不教,這個不對的,也不能限定說這個國文課,只能夠考一些選擇題、或是組合題或是什麼,反正這一些…不過這裡當然就回到,我們一些法制面,我研究有沒有什麼法律、法規,是限制說不能考作文的?沒有,所以如果大家這樣平常心來看的話,有人說又會增加補習的壓力,要平常心。所以我在這邊,我要把前幾天看『生命』那部電影向觀眾說,生命那部電影有兩位太太、兩個女生,她們都寫了信,給她們已經過世的孩子,或是已經過世的父母親,我說這四個人,其中只有一個是大學生,其他的都是國中或是高中、高職的程度而已,她們寫出的那封信,都是讓人聽了非常感動。所以發自內心就是好文章,不要再去迷信要去補習什麼了,多讀書、多想、多看、多談,自然筆寫下來就是好文章。
   
   謝金河:相信這一點,因為我們現在電腦發達,很多人在電腦上敲敲打打,文字駕馭能力好像差了,包括現在手機也很發達,很多人其實都沒有寫信的經驗,以前寫信是會幫助作文能力增強很多,現在好像電腦我們太過倚賴以後,像網際網路很通暢以後,好像文字駕馭能力低了。我禮拜天看電視的時候,赫然發現,現在連電視主播…比方說在禮拜天有一則,深圳東莞有一家工廠發生大火,他說,當地的領導連袂去看工廠,這個記者一播,他把東莞念成東完,完了的完,另外他說”連決出席”,連袂出席是變連決出席,突然這個字很拗口。這個就是說,我們現在應用中文的能力,真的比過去稍差啦,我是覺得說作文的加考,看起來好像很有必要,另外我要請教部長,除了語文能力之外,是不是可以加強中學生的人格教育?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比方說在很多場合裡面,那種排隊的觀念,很多人都在排隊,突然一個年輕人、學生,他就插進去,這種生活教育,事實上現在看起來比過去要差,這個未來教育部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稍微補強的?
   
   杜正勝:事實上,如果都期望教育部什麼做法,我如果說,沒有做法,人家又會罵我,如果有做法又說…坦白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這個教育部,怎麼干涉學校的教學干涉那麼多?我的觀點是這樣,人格,所謂人格教育,基本上是要在平常生活裡面培養,我們最怕的是這一類的教育又變成是教條、變成說教,那就會失敗。我覺得是在很多課裡面,都可以表現出來,譬如說體育課,我覺得體育課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格教育,輸就輸、贏就贏,這個就是最好的人格教育,君子之爭,按照遊戲規則來,你說這個推衍下去,什麼樣的人格都在裡面,是吧?那如果說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在他的角色裡面,盡他的本分、盡他的能力去做,老師盡老師的能力、校長盡校長的能力、教育部長盡教育部長的能力,盡本分去做,學生也盡學生的本分,這個就是人格教育,所以人格教育,事實上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在這裡,我希望我們所有為人師表者,教師節來臨,趁這個機會說,我們都看重自己,我們相信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我們做什麼樣的事情,對年輕人、對學生絕對有影響,這個人格教育就在其中。
   
   謝金河:好,另外一個問題是常態編班,這個政策推動很多年,但如果根據教育部的統計,現在大概還有40%沒有完成這種常態編班,現在對這樣一個情況,教育部將來怎麼來貫徹?
   
   杜正勝:事實上要稍稍更正一下,這個常態編班的統計,這個也許是民間的調查,教育部沒有很正式地委託過這一類的調查報告,所以我們也不敢講說違背常態分班的是高於40%、或是低於40%,這個我們不敢講。但是在一般的印象裡面,人家社會的評論會說,有好多學校不按照常態分班,教育部的立場是說,常態分班,是要讓每個學生都帶上來,但是有的質疑的就是說,明明他的能力不同啊,為什麼一定要把他併在一起呢?這叫做常態分班,我們從一些實際的教學經驗,我們也發現常態分班,如果有能力分組的話,事實上是會補救所謂刻板的常態分班的一些流弊、一些缺點。所謂的能力分組,譬如說一個班級裡面有28個、有30個學生,他能力也許分為三組或是四組,這樣的時候,能力比較好的,他不但學得快,他也會帶動一些能力比較後段的,這樣帶上來,事實上他們之間因為相處,而不會產生隔離或是輕視…而且當然所謂成績好的會牽制成績壞的、成績差的會對成績好的,產生不正常的心理,這一些我們事實上已經觀察到,都不會有這種現象,而且也有實證的例子,所以我們還是覺得合理的能力分組是需要的。甚至於我們也考慮到…未來事實上也應該考慮到教材有深淺的差別,所以常態分班是要貫徹我們整個的教育,大家多種能力,而且肯定每一種能力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在這個理念上來推動教育資源的分配。
   
   謝金河:大家現在也非常關切,前一陣子大學學費要漲價,曾經引來很多家長的抗議,很多學校大家也覺得說…現在大學校長說教育部承諾的補助款太少,我們現在如果回到高等教育來看就是說,我們有沒有辦法讓現在高等學府,它在自籌的這個費用上能夠稍微努力一點?比方說,我們看到美國Summers去做哈佛大學校長,我看他這兩三年,他已經籌集了二十五億美元,這金額非常龐大,現在史丹佛跟民間企業在研發,像這次Google搜索引擎的公司股票上市,它單單這個部分,它可以賺回一億八千萬的技術授權的權利金,很多美國大學在這個方面,跟企業界都有一些合作。我們將來大學如果有一個很好的技術研發,能夠把它變成大學的研究經費,教育部站在這個立場,會不會說我們是等於減少、減輕教育部的負擔?
   
   杜正勝:當然教育部站在這個角度是絕對百分之百贊成,大家知道,主持人是著名的財經專家,其實剛剛講的那些例子,已經給我們國內的大學校長一個很好的舉例,以這種思考的方向。大學,站在政府的立場,當然可能的話,盡量來支持,但是辦大學的校長更應該有一種認識就是說,未來靠自己去籌募,或是用像剛剛專利的這種方式,來增加學校的校務基金,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所以只要大學能夠在這方面有更強的表現,再配合政府的預算,我相信我們的大學的投資,應該會很快速的成長。
   
   謝金河:現在很多人無法忍受高學費,如果說我們把台灣的學費,跟外國那個大學的學費來比,我們顯然是輕很多,但是好像都無法接受,這問題在哪裡呢?
   
   杜正勝:問題在哪裡?還是有很多是一種印象吧,所以我主張就是說,我們都客觀冷靜來分析,我們的學費,再跟我們的國民所得來相除,跟別的國家…譬如說比我們進步的日本、美國、英國來比,還有跟我們差不多的韓國,還有跟我們…比我們差的那些國家來比的話,事實上我們不算是高學費啦,我們大概是中間偏下。但是社會還是覺得說高學費,有些人付不起,所以教育部的政策,對於把錢用在需要的人的身上,需要的學生,所以我們對於…我們允許學校有限度的調漲學費,但是這些調漲的、多的錢,當社會上需要,譬如說中低收入戶啦,還有臨時家庭有變故等等的,我們來補貼,所以不是把錢給學校,因為把錢給學校,等於說有錢的子弟也給了、沒有錢的子弟也給了,我們現在是把給學校的錢,拿來給需要的學生,這是教育部對於調漲學費、允許學校調漲,而公家補助補助在真正需要的學生身上。
   
   謝金河:今天我們時間已經到了,要請部長跟我們全國所有的教師,在教師節前,用一句祝福的話。
   
   杜正勝:好,祝福全國教師教師節愉快,我相信你們的貢獻在以後都看得到,所以大家看重自己,尊重我們每個人的職業,這樣我們國家就有前途。
   
   謝金河:好,謝謝部長,今天我們感謝部長在百忙之中來到公共電視,我們希望在這個小時之內,能夠對台灣的教改、對台灣的高等學校教育,跟我們現在非常關切的中小學教育、未來的一些方向,部長今天很清楚把未來的發展方向,提綱挈領來跟大家報告,我們今天感謝部長,也謝謝大家的觀賞,我們下禮拜見。
   
 

回到新聞網    相關討論       


面對國家精華
2005-12-31 (128) '05大事 '06大勢
2005-12-24 (127) 自由化巨浪 淹沒農業?
2005-12-17 (126) 搶救卡奴大作戰
2005-12-10 (125) 拼觀光 台灣美在哪裡?
2005-11-26 (124) 經貿路前多挑戰
2005-11-19 (123) 為房市量體溫
2005-11-12 (122) 經濟加溫 寄望明春
2005-11-05 (121) 禽流感發威 經濟打寒顫?
2005-10-29 (120) 拼奧運 台灣憑什麼?
2005-10-22 (119) 二次金改 如何改?
2005-10-15 (118) 王建民點燃棒球熱
2005-10-08 (117) 全球防堵禽流感
2005-10-01 (116) 金改推手看二次金改
2005-09-24 (115) 司法改革 首重風紀
2005-09-17 (114) 存款保險有撇步
2005-09-10 (113) 物價蠢動 中油苦撐
2005-09-03 (112) 台灣人 你快樂嗎?
2005-08-27 (111) 看看南韓 想想台灣
2005-08-20 (110) 頭上腳下 全鬆綁
2005-08-13 (109) 油價狂飆 電價喊漲
2005-08-06 (108) 一流大學 = 一流教育? 
2005-07-30 (107) 人民幣升值 走勢與衝擊
2005-07-23 (106) 兩會與兩岸 回顧與前瞻
2005-07-16 (105) 消費金融面面觀
2005-07-09 (104) 以債養債 ”卡”危險
2005-07-02 (103) 美國牛肉 安不安全
2005-06-25 (102) 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
2005-06-18 (101) 報完稅 又要加稅?
2005-06-11 (100) 認識腸病毒 有備無患
2005-06-04 (99) 房市景氣 霧裡看花
2005-05-28 (98) 兩岸搭橋 先談經濟
2005-05-21 (97) 中國旅客 台灣歡不歡迎?
2005-05-14 (96) 報稅季節 抗稅聲浪
2005-05-07 (95) 連宋訪中 誰得利?
2005-04-30 (94) 五一專訪陳菊主委
2005-04-23 (93) 嚴法重刑救治安
2005-04-16 (92) 官民圍堵黑心貨
2005-04-09 (91) 新聞局長看新聞
2005-04-02 (90) 勞工退休金 新舊比一比
2005-03-26 (89) 反分裂法下的兩岸經貿
2005-03-12 (88) 反分裂?反和平?
2005-03-05 (87) 捉小偷辦大案
2005-02-26 (86) 二二八的昨日與明天
2005-02-19 (85) 專訪 行政院長謝長廷
2005-02-05 (84) 邱小妹事件:制度面與人性面
2005-01-29 (83) 兩岸包機起飛
2005-01-22 (82) 土增稅調降 誰有利?
2005-01-15 (81) 聲援台灣米-政府因應
2005-01-08 (80) 浩劫後-南亞救災與省思
2005-01-01 (79) 聲援台灣米--農民心情
2004-12-25 (78) 專訪研考會主委 葉俊榮
2004-12-18 (77) 藍綠放兩邊 經濟擺中間
2004-12-04 (76) 金馬之夜 國片等待曙光
2004-11-27 (75) 原湯加工 溫泉走味?
2004-11-20 (74) 用匯率看景氣
2004-11-13 (73) 從美國大選看台灣
2004-11-06 (72) 健保 要三贏或全輸?
2004-10-30 (71) 第一名的競爭力
2004-10-23 (70) 台灣媒體大未來
2004-10-16 (69) 兩岸直航 飛回原點?
2004-10-09 (68) 胡錦濤時代 兩岸走向
2004-10-02 (67) 地雷連環爆 股市心慌慌
2004-09-25 (66) 教改路 通向何方
2004-09-18 (65) 金融改革在台灣
2004-09-11 (64) 桃園停水十五天
2004-09-04 (63) 擋不住的土石流?
2004-08-28 (62) 綠色宜蘭 金色前景
2004-08-21 (61) 台南人的光榮感
2004-08-14 (60) 尋找台灣新文化
2004-08-07 (59) 金管局 管什麼?
2004-07-31 (58) 新舊勞退金 算盤撥清楚
2004-07-24 (57) 專訪副總統呂秀蓮
2004-07-17 (56) 傾聽大自然的怒吼
2004-07-10 (55) 兩岸方程式 有解? 無解?
2004-07-03 (54) 景氣紅燈 憂喜參半
2004-06-26 (53) 專訪考試院長 姚嘉文
2004-06-19 (52) 新生代 新客家
2004-06-12 (51) 小小指紋 大有學問
2004-06-05 (50) 外資心聲 說給總統聽
2004-05-29 (49) 從伊拉克看台美中
2004-05-22 (48) 科技產業向南走
2004-05-15 (47) 人民的力量有多大
2004-05-08 (46) 景氣春光 烏雲浮現?
2004-05-01 (45) 詐財電話 嘜擱咔啦
2004-04-24 (44) 部長夫人也被搶
2004-04-17 (43) 教鞭下的孩子
2004-04-10 (42) 激情過後 療傷止痛
2004-04-03 (41) 藍綠之外 第三勢力
2004-03-27 (40) 選後重整新財經
2004-03-13 (39) 鋼價上漲面面觀
2004-03-06 (38) 三二○的三張票
2004-02-28 (37) 經濟回春看今年?
2004-02-21 (36) 面對病毒大反撲
2004-02-14 (35) 禽流感 雞飛鴨跳
2004-02-07 (34) 司法改革向前行
2004-01-31 (33) 消費者 別當受氣包
2004-01-17 (32) 兩岸外交 隨大選起舞
2004-01-10 (31) 公投 投出變化球
2004-01-03 (30) 兩岸半導體大戰
2003-12-27 (29) 高科技帶動臺灣起飛
2003-12-20 (28) 是「客」人 也是頭家
2003-12-13 (27) 臺灣爭出頭 外貿打前鋒
2003-12-06 (26) 經濟冬盡 景氣回春
2003-11-29 (25) 當文化遇見創意
2003-11-22 (24) 大選最前線
2003-11-15 (23) 論文生波 夫子生氣
2003-11-08 (22) 北電子 南電信
2003-11-01 (21) 外交突圍 任重道遠
2003-10-25 (20) 偽卡「盜」走金融秩序
2003-10-18 (19) 金融版圖 合縱連橫
2003-10-11 (18) 基測組距 進退兩難
2003-10-04 (17) 港都躍升南方之星
2003-09-27 (16) 專訪 副總統呂秀蓮
2003-09-13 (15) 化科技為商機
2003-09-06 (14) 人氣市長拼政績
2003-08-30 (13) 體檢台灣經濟體質
2003-08-23 (12) 富人繳稅 窮人翻身?
2003-08-16 (11) 搶救飯碗大作戰
2003-08-09 (10) 新台幣與人民幣
2003-08-02 (9) 後山選戰 前線交火
2003-07-26 (8) 谷地景氣 曙光乍現
2003-07-19 (7) 教改路迢迢 師生心茫茫
2003-07-12 (6) 金融改革救台灣
2003-07-05 (5) 政治放兩旁 經濟擺中間
2003-06-28 (4) 景氣燕子 何時飛來?
2003-06-21 (3) SARS冷卻 大陸熱?
2003-06-14 (2) 好日子還要等多久
2003-06-07 (1) 拼完SARS 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