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共電視─面對國家

聲援台灣米-政府因應
日 期: 2005-01-15
時 間:每週六晚間八點至九點 製作人:黃明明
主持人:謝金河



面對國家第八十一集 來賓李金龍
   
   謝金河:各位觀眾大家晚安,我是謝金河,歡迎再度收看公共電視為您製播的面對國家,在去年12月26號,國內有很多團體來聲援白米炸彈客,這個事件我想已經落幕了,但是我們事後找到農民團體的代表,也跟社會運動的專家,來到我們節目中針對這個現象,我們有一個訪談。結束之後也得到很多農民的迴響,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能夠請到農委會的主委 李金龍主委,來到我們節目中,我們要進一步來針對我們現在所存在的,這些農業上的問題,到底應該怎麼來解決。在所有先進國家,農民的照顧,一直都是在整個政府部門當中受到最大嚴厲挑戰的一個單位,台灣在WTO開放之後,台灣的稻米開放進口,也使得台灣的農業,它的發展受到非常大的一個、嚴重的一個考驗,台灣的農民現在面對WTO的開放以後所面臨的這種競爭壓力,這個幾乎已經把農業的防線,幾乎都沖垮掉了,今天非常感謝主委在百忙之中來到我們節目中,我們現在先向觀眾問候一下,主委好。
   
   李金龍:主持人您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謝金河:好,我想一開始,我們先來看看WTO開放的問題,這次白米炸彈客給社會一個比較大的震撼,種稻的農民,有一些他在面臨這種…我們開放稻米進口的過程當中,我們顯然是受到非常大的一個挑戰。我想一開始要請教主委,台灣在加入WTO的時候,我們開放稻米的比重,好像比南韓高一些,當時這樣一個談判的背景,主委是在加入WTO那一年出任農委會主委,現在我想這樣一個…我們加入WTO之後,對農業的衝擊,我相信主委非常清楚,先來給我們觀眾來稍微解析一下。
   
   李金龍:是,謝謝給我這個機會,跟大家做一個報告。加入WTO之前,其實已經有十年左右的談判時間,歷經了非常多次的談判,稻米的進口量,當時我們是希望以台灣的經濟水準,它進口的比率應該在韓國跟日本之間,不過幾個稻米的出口國家,像美國、澳洲、泰國,都認為台灣當時的經濟水準以及實力,應該是比照日本,不能說是…像韓國或者日本之間,所以我們當時是以一年需要量的8%,同意限量進口,那就是14萬4720公噸,這是2002年。不過因為日本一開始也是用這個限量進口,後來每一年要談量,談的時候只有加,沒有減,所以我2002年上任以後,覺得這個政策應該調整,因為日本後來也從限量進口,調整為關稅配額。關稅配額簡單地說,就是量不變,但是超過那個量,要扣很高的關稅,大概300%左右,我們這樣調整過來,到目前為止還是維持14萬4720公噸的每年進口量,但是這個其他的超量就沒有進來。
   
   謝金河:那14萬是哪些國家的?
   
   李金龍:14萬公噸主要來自於美國、澳洲、泰國、埃及這幾個國家,剛才我沒有回應的就是,韓國進口的量是4%,不過從今年開始2005年,韓國的量也提到7.99%,也就是8%,跟我們是一樣的。
   
   謝金河:好,那我想我們看亞洲國家,日本是保護農業,尤其那個稻米的價格是非常貴的,像我剛才問到主委說,像美國、澳洲、泰國這種米,台灣現在,比方說我們台灣的稻米,我們那個蓬萊米的品種,事實上那個水準已經非常高了,我們面對外國稻米的進口,壓力會有那麼大嗎?
   
   李金龍:其實大家努力,這個壓力是可以化解的,我簡單舉一個例子,昨天稻穀的價格,每公斤是21塊,21塊就是政府的保價收購的上限,所以我們現在公糧收不到,因為這個一般的糧價很好。
   
   謝金河:超過了?
   
   李金龍:是的,所以這14萬4000公噸,我們有做產銷的調節,去年台灣的稻穀生產量,折算成糙米的話,是120萬公噸,加上進口的14萬4000公噸,總共是134萬公噸,台灣一年,我們消費的糙米是133萬公噸,換言之,這個產銷是平衡,所以這個榖價就不會下跌,加入WTO,2002年到現在,目前的榖價是三年來最高的。
   
   謝金河:我們現在一般消費者吃飯的時候,有沒有辦法分辨說,我現在吃的米是台灣本地出產、還是從日本來、還是從美國來,這個有品牌嗎?
   
   李金龍:有,農委會要求所有的米產品都要標示,標示它的產地,甚至於出產國別,當然有一些少數會魚目混珠,從國外進口的米跟國內的米混在一起,我們會去抽查的。最近農委會辦了一個稻米品質競賽,目的就是有兩個,一個就是要我們的農民生產好的米,只有好的東西才會有市場,其實有一件事要反省…我們的民眾,大家都在說我都是吃台灣米長大的,有些人一天三餐也許都沒有吃過一碗飯,因為生活水準提高以後,魚、肉、水果蔬菜吃得多,胃納量就那麼大,所以很少人關心到吃米這個事情。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其實米飯是一個營養最均衡的食品,你看我們東方人是吃米的民族,大概身材都比較苗條,你看西方人吃麥的、吃麵粉的,都比較…這樣一點,所以他有一些所謂現代人的文明病,吃米飯其實是滿健康的。
   
   謝金河:我們要看看就是說,WTO開放之後,我們現在農業產品,到底有哪幾項能夠挺得住這種開放的壓力,我常常在想說,我們常講說台灣的水果,我們的質量、水果品種改良,像這個…我們看到六龜,看那個蓮霧,我每次一看到,覺得台灣的農民實在非常了不起,我們那個品種改良,像台灣的芭樂,本來小小,後來變很大,台灣的這個…你看柳丁、很多的番茄,都是越種越好,但是我們現在去買水果的時候也看到,外國的泰國的榴槤、山竹,或是紐西蘭的奇異果,它們都在貨架上,其實都已經占滿很重要的位置,我們這麼好的品質的水果,為什麼在WTO開放之後,我們擋不住外來的這種競爭?
   
   李金龍:謝謝主持人,提醒我們大家要注意的事情,台灣的農業就像您說的,強項是育種、栽培技術,所以好的品種、好的品質的產品,我們都可以生產得出來,我們的弱項是行銷,在marketing這方面是比較弱,所以常常我們看到國外的產品進來,我們國內的產品好像出不去,其實也開始在打出去了。我們從去年開始,有一個叫做農產品國際行銷方案,這個方案利用三年的時間,農委會要投資二十二億新台幣,把台灣的農產品帶出去,去年我們做了一年,今年跟明年還要繼續做,從去年的數字…到11月底的外銷值,已經達到三十五億美金,跟前年比較的話,同期比較增加了9%,所以初步成果已經有了。譬如說木瓜可以到日本去,台灣的米又可以外銷到日本,三十三年以後又去了,那您知道,日本對米的文化是非常講究,所以米能夠到日本去,表示我們的品質、我們的價格都具有競爭力的,還有蘭花跟布袋水草,也可以銷到美國去,這些東西,台灣比較慢,因為農產品的行銷量大、質低,所以不能夠一下子看出成果來,不像這些工業產品、晶片,一下銷出去一貨櫃,就有很高的價值。但是我們看到機會是有的,同時農委會現在也在做一些比較…跟過去不同的作法,以前我們的國際行銷,都是單打獨鬥,農會去賣個東西、外銷商去拓展個市場,現在是農委會自己帶頭來做,我們請外貿協會,其實外貿協會以前是賣農產品的,它是賣蘆筍罐頭、洋菇罐頭,後來才改賣工業產品,所以外貿協會有一批專家…
   
   謝金河:我們上次請到徐董事長,他非常熱情要幫台灣農業的農產品,大力去推動海外市場,所以外貿協會現在,好像有很大的力氣花在這個上面?
   
   李金龍:陳總統親自交代徐董事長,外貿協會要成立一個農產品外銷的部門,所以它們現在有這個部門,它來找市場、它來做媒合,把外國進口商跟國內的供應商,連結在一起,我們甚至於在香港…今年開始要在東京、大阪開店---台灣農產精品館。這個地方,我們規定它要賣台灣的農產品,至少八成以上,可是農委會會補助他店租、補助他裝潢跟一些行銷的費用,讓台灣的農產品,最好的東西,可以在國外有個點,這個點,一個可以是做交易,第二個也可以做一個show window,做櫥窗,讓外國人知道台灣的農產品的好。
   
   謝金河:是,我想農產品,以水果來講,這種產銷的結構,我們有沒有辦法比較精緻一點來做這個事,現在比方說生產,我們經常因為價格好的時候,大家都生產同樣的產品,這次柳丁的滯銷,讓台灣大家都非常震撼就是,柳丁賣到一斤一塊錢的時候,沒人要,我看路邊都在榨柳丁汁,然後銷呢,我們的行銷太薄弱,我最近才知道說,像紐西蘭的奇異果,在台灣一年編列的廣告預算,大概是七千萬台幣,這個就是說,外國的水果進來的時候,經過包裝、廣告,慢慢在消費者心目中,比方說我們現在都知道,吃奇異果對身體很好,這個就是說,它開始慢慢地在水果的品牌上,深植在人心,我想這個,我們看到台灣賣水果,你到很多地方去,你看這個水果,其實很好的水果,它都擺在馬路旁邊,一攤就這樣擺在那邊賣,當然這個價格單價就低了,我們生產這樣一個調劑的關係,跟我們在銷售上的一個對行銷的重視,像我們現在先從柳丁這次的滯銷來談起,農民有沒有什麼樣的方式,你給他預警,比方說我們現在農會它有供銷部、有推廣部,這些農會在地方上,應該很知道整個生產的面積大概有多少,是不是全省的農會,大家有一個這樣的機制,今年大家種植面積多少、需求量到底多少,超過以後呢,可能就會把這個價格打爛掉,我們有沒有辦法有這樣一個機制來運作?
   
   李金龍:是,其實有的,我們先從柳丁談起,去年的柳丁產量,跟前年比較是增加13%,那因為樹越長越大,所以結果量就多,所以有一句話有一點點無奈,說農業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它不像工廠可以調節生產線,甚至於產量多,還可以放在儲藏庫裡面,農產品不能儲藏太久,儲藏久的話它會壞掉。所以去年的柳丁是因為產量過剩,農委會也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忙,第一個儲藏,那麼多的東西不要統統往市場上、市面上去賣,所以有一萬五千公噸的儲藏量儲藏的時候,我們送給他塑膠箱子,甚至於在低溫冷藏的倉租我們來付,另外就是榨汁,有六千公噸,我們榨成果汁,把那個果汁暫時把它放在冷凍庫裡面,-30度C,等到夏天再拿出來做果汁。
   
   所以這樣的事情是都有,其實不是我推卸責任,古今中外,農產品都會有…美國也會有農產品的過剩,有一年美國的農產品小麥太多,一船一船載到大西洋去倒掉,有一年歐洲的butter,就是奶油,生產太多,也是堆積如山,後來放火把它燒掉,當然這種事情是會有,可是我們希望這樣的一個幅度盡量地把它減緩,才不會造成農民的一些權益的損害。我們有做一些生產計畫,其實針對一些比較敏感性的大宗農產品,農委會每一年的十一月、十二月,都會召集各縣市政府來開會,就過去三年的市場銷售情況,以及進口產品的一些量,我們做一些調節,叫生產計畫,這個生產計畫,甚至於細到每一個縣多少面積,我們都有,但是您知道,台灣沒有法律能夠禁止農民不能種什麼東西,所以只要價格好的話,農民是會比較聰明地想種這個東西,會賣到好價格,所以這種情形是難免,但是政府應該負起責任來協助他們。
   
   剛剛主持人您提到的是,國外的農產品、品牌啦,包裝都那麼精美,台灣的是不是可以做,農委會從過去兩年,已經開始推動一個所謂的三品農業,簡單地說,這個三品農業要注重品種的改良、要注重品質的提升、要加強品牌的行銷,只有好的品牌,它才能夠建立一般消費者的一種信任度,然後買東西,我就會買這個。還有我們另外一個品牌的目的,是要跟國外的產品做一個市場區隔,大概各位觀眾朋友都知道,國外的柳丁或是甜橙,從美國運到台灣,採收、集貨、包裝、運輸,然後批發到零售,最快要一個半月才到您手上,我們吃水果,當然是要新鮮才營養啊,對不對?要不然維他命C都已經消失掉,國產的柳丁,有可能今天在您手上,昨天還在樹上。因此我們訴求是說,國產品它是新鮮、營養,同時是衛生安全的,這樣就跟國外的可以做一些市場區隔,所以品牌我們要建立。
   
   謝金河:比方說像六龜的蓮霧,我看全世界很少國家生產蓮霧,台灣的蓮霧要送人是非常…大家非常喜歡的,所以我們有沒有辦法,比方說現在我們把最高級的蓮霧,真正有一個比較獨有的台灣的品牌,然後拿到全世界?
   
   李金龍:有,現在我們到國外去,農產精品館,所打的品牌就是「Formosa」,就是台灣產,然後台灣產的蓮霧、台灣產的蝴蝶蘭,甚至於台灣產的所謂台灣鯛,就是吳郭魚,台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吳郭魚出口國家,或許很多朋友不知道,一年我們生產十萬噸,有五萬噸是外銷,而且外銷地區是美國跟日本,農產品可以銷到美國、日本,它的品質、衛生安全條件都算是一流的,蝴蝶蘭我們外銷到國外去,現在全世界的蝴蝶蘭市場,兩株其中有一株就是從台灣來的,所以我們現在的品牌就是Formosa 台灣,沒有第二個,讓大家能夠增強印象。
   
   謝金河:好,我想再請教主委就是說,我們農會,基本上它在一個農業的縣市,每一個鄉鎮都有農會,農會應該是發揮照顧農民最重要一個基層的組織,現在來講,我看農會大概在選舉的時候,威力非常大,但是在輔導農業上,現在比方說,農會信用部,貸款現在呆帳的比例也非常高,然後在整個供銷部…到目前來講,有沒有將來在照顧農民上面,它會發揮更大的一個機制?
   
   李金龍:是的,您很了解農業,台灣的農會組織是一個全世界很特有的一種型態,它既是農民團體、又兼有農業金融這樣的一個角色,過去因為銀行民營沒有開放,所以農村金融就是靠農會信用部,它們也賺了錢,這個錢又拿出來幫一些農民的忙,推廣啦、甚至於一些農藥的補助。最近農會經營越來越困難,您剛才提到的呆帳,我們覺得逾放比率15%,這個事情已經稍微改善了,在去年的元月底,農委會成立一個農業金融局,從那個地方起算到現在,大概降了2%,逾放比率,我們希望持續地降,所以農會要轉型,它只靠信用部是活不下去的。我常常跟農會的負責人,包括理事長、總幹事訴求,我說農會未來,應該以服務農民為宗旨,而且為首要,”政治要放兩邊 農民擺中間”這樣來服務,所以除了信用部能夠繼續存在以外,供銷的服務,還有會務的推廣,以及相關的農民福利的照顧,都要加強。其實農會現在開始在轉型,農民健康保險就透過農會在辦,一年有170萬人,農會是不收任何手續費的,農民的健康保險、還有產銷班的輔導,現在有很多零散的農民,我們請他組成一個產銷班,十位、二十位組成一班,這樣就稍微有一點點…所謂的大農的這種基礎,然後透過策略聯盟,農會幫他來運銷到台北果菜市場,只要是農會運銷的果菜,我們給它優先拍賣的權利,您知道,主持人,一般來說,在一個市場,每天拍賣,越早拍賣價格越好,很奇怪的,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我們給它一個優先拍賣的機會,這樣的話,農會應該多做一些農民服務的工作,多做一些產銷的輔導,甚至於農業的推廣。
   
   謝金河:現在農會信用部的部分,開始準備要改制農業金庫了,有很多農業金庫將來的運作方法,我想很多人還不太了解,這個地方可能請主委,把農業金庫未來,怎麼來運作,來跟大家講一下。
   
   李金龍:農業金庫是按照農業金融法成立的,我們在這個法裡面,成立兩個機構,一個是農業金融局,是一個行政管理機關,去年的元月三十號成立,農業金庫它是一個銀行,它是一個公司組織,農會、漁會占51%的股權,農委會占49%,總資本額是二百億,這個資金都已經到位了,發起人會議也開過了,這個禮拜日,就是元月十六號,就要開第二次的發起人跟董監事會,在那個會議上會產生董事長,所以它開始就會運作。農業金庫跟農會信用部,它基本上是一個上層銀行跟下層銀行的關係,互相不隸屬,但是它會做為信用部的輔導,管理機關,甚至於資金的融通,接受農會、漁會信用部的轉存款,農漁會信用部的轉存款,現在是在合庫一年大概有六千億,這個資金怎麼樣妥善運用,讓這些錢能夠生出更多的利息、做更有效的運作,也是將來農業金庫的一個任務。
   
   謝金河:現在在整個農會地方的金融上面,其實大家比較詬病的,像過去農會的信用部,去貸款的人,農民可能有,但是可能都是一百萬以下的,但是呢,貸款超過一百萬以上,更多的、幾億的,都是地方的政治人物,所以未來的發展,我們將來在農業金庫上,有沒有辦法去避免說,這種實質上你應該照顧農民,但是都是因為地方派系、地方角頭,在這個過程裡面,你上下其手,把那個逾放比統統都留在那邊,有政治勢力的人把這個好處拿走了,但是真正要照顧的農民,其實他是受害者,這個我們將來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規避?
   
   李金龍:您對農業的問題,真的是非常了解,現在所產生的逾放比,大多數都是大筆金額貸款,小筆金額的貸款逾放比不高,其實農民很淳樸,他認為是不得已才去借錢的,他並不希望欠人家錢,現在我們制度的設計上,在農業金融法有規定,凡是農漁會信用部一定金額以上的放款,必須經過一個放款審核委員會通過,同時要報給農業金庫同意以後才能夠承作,甚至於必要的話,由農業金庫來承作一定比例以上的貸款,這個一定比例,現在還在講,我們看看大概一般可以接受是五百萬,超過五百萬,那信用部就不能做,要給金庫做,或者信用部你要做,要經過金庫審核通過才能貸發,這樣就可以避免您剛才說的,有少數有特權的人,他利用他的私利,去把農會的資金拿去。
   
   謝金河:好,我們談到農會跟農業金庫,在下個單元,我們要繼續來討論農民現在本身的一個處境,我們都看到大部分在中南部,耕作年齡大概都已經五、六十歲以上,這樣一個現象,我們在下個單元再繼續請教主委。
   
   (第二段)
   
   謝金河:歡迎大家再度回到現場,要進一步請教主委,我想我也是農家子弟,我們家有一甲多,這一甲多,現在的問題就是,我看我爸爸媽媽,現在年紀也大了,他們已經沒有辦法有能力來耕作了,我們家的田現在要給人家種,我看沒人要種,所以有一些現在是荒廢的,這個就是說,我每次回到中南部,我老家在雲林的西螺,我一看,好像在田裡面工作的人,那個年紀都是跟我爸爸媽媽那個年齡差不多了,所以未來整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人口,跟住在鄉下地方從事農業的發展來講,我們上一次有一位嘉義來的農民,他就講說,他世代務農,但是現在他的收成,幾乎已經到沒有辦法讓他糊口的地步了,這個就是說農業的發展,在中南部這種鄉下種田,事實上他辛勞的程度,非常地苦,但是好像所得又不多,慢慢年輕人都開始往外面去找更好的工作了,這個未來的發展,我想每一個國家,在先進國家好像都似乎無法擺脫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農委會對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基本的對策?
   
   李金龍:是,謝謝主持人,上次我也是看到公視的節目「無米樂」,在談台南後壁鄉三位農友的一些甘苦談,就是種田的人,有他一些辛苦的一面,但是也有他樂天知命的一面,這三位農民朋友都也上了年紀,我當時上下集都看,也深受感動。沒有錯,農業在進入了工業社會的國家,它的經營年齡層是有老化的現象,一般來說,都是用機械化來取代,台灣在稻田的耕作,機械化程度是滿高的,從播種、到插秧、除草,甚至於施肥,還有收穫,都可以用機器來代勞,所以令尊大人大概有時候也可以請人家來代耕,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制度在。但是農村的老化,也不能持續下去,畢竟一個事業要經營得好,人是最重要的一個母體,我們也開始做一些結構的調整,就是需要很多勞力,或是土地的這些產業,以台灣小農制度的國家,機會不大,美國生產的玉米從大老遠運到台灣來,一公斤十一塊,台灣生產的玉米,一公斤成本要二十塊以上,所以我們是沒辦法沒有競爭力,沒有辦法競爭。所以這個要轉,轉到一些比較有競爭力的地方,我們在國際間,也看到一些成功的經驗,美國的平均農地面積,是二百公頃一戶,歐洲平均的面積,是十八公頃一戶,台灣是一點一公頃一戶,像荷蘭,在歐洲中就是小國,他平均的農戶耕作面積大約是三公頃,他就發展精緻的花卉跟種苗業,這麼小的面積,他可以一家的溫飽,也照顧得好,紐西蘭的人口才四、五百萬,可是他的奇異果能夠行銷到全世界,而且名號還不錯,他也是用這種叫做策略聯盟的方式,我去過紐西蘭,參觀他們這些農戶,其實栽培奇異果的農戶,面積也是兩、三公頃,但是他把它集合在一起,就像剛才您說的,農會要做一個中介的任務,把東西收集,然後分級包裝,再賣出去。那台灣將來,我們希望能夠往這些比較精緻的農產業來轉型,其實也有些成功的例子,譬如說畜牧業,在台灣就滿具有競爭力,2005年所有的畜產品全面開放,沒有任何限制,可是我們不認為台灣的養豬會因此垮掉,台灣的毛豬,現在還維持在每百公斤五千五百塊到六千塊,這個是滿高的價格,像花卉、種苗,也是具有競爭力。另外一個就是養殖漁業,台灣的養殖的技術,算是全世界是滿先進的,人家養不成的東西,我們養得成,所以養殖漁業,像吳郭魚,我們現在給它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台灣鯛,因為鯛,就覺得好像比較高級一點,吳郭魚在想像中,好像就比較沒有價值,所以台灣鯛是吳郭魚,但吳郭魚不一定是台灣鯛,必須是品質好的。
   
   謝金河:我再請教主委,才能叫做台灣鯛,我們過去幾樣台灣很榮耀的,香蕉,另外一個是鰻魚,這兩項現在大概都比較…比例比較低了,我們過去很風光的農產品,有沒有辦法重新再復活?
   
   李金龍:機會上不多,您提的這兩個以外,台灣曾經是蘆筍罐頭全世界最大輸出國,台灣曾經是洋菇罐頭全世界最大的輸出國,但是這些風光不再,原因就是勞力跟生產成本的關係,勞力不夠年輕,生產成本太高,所以這些都轉到東南亞去,台灣有機會自己開發出新的東西,所以我常常問自己,什麼是台灣未來的蘆筍罐頭?做為世界第一,我認為蝴蝶蘭會有機會,目前在國際間的蝴蝶蘭市場,兩株就有一株是台灣的,我們希望未來三株中,有兩株是台灣產的,吳郭魚也是有機會,我剛才說過,台灣出口很多,現在是第二大的出口國家,第一大是中國大陸,那到中國大陸,也是台灣的人帶著我們的品種,我們的技術到那邊生產,因為那邊勞力比較便宜,可是品質還是台灣生產的好,尤其是在用藥的控制上,因此我覺得,過去的那些產品,再找回來的機會不大,但是我們眼光要往前看,什麼東西是未來台灣農業一些有機會的…像農業生技園區,我們覺得它不是以產品為主,但是它是以技術的升級,農委會在過去兩年,設了五個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現在都有廠商進駐了,像在屏東有一個生物科技園區,在台南有一個蘭花生技園區,在彰化有一個花卉國家園區,在嘉義有一個香草藥草的科技園區,另外在宜蘭,我們做一個海洋生物科技園區,這些都是希望能夠轉型,吸引年輕人回來投入農業、漁業跟畜牧業。
   
   謝金河:現在在農業的一個發展轉型上還有一個,現在大家比較重視的休閒農園,比方說現在看到這個,你假日去看果園,你可以採草莓啦、採柳丁啦,這個將來有沒有辦法變成一個比較重要的產業?
   
   李金龍:是,談起休閒農園或是休閒農業,我就特別特別地親切,我以前在德國讀書,學校經常會安排這些課外參觀的活動,主委是漢諾威的園藝的博士,我們到荷蘭去看,荷蘭草莓都開放給遊客去採,我們到丹麥去,也是他的蘋果園都是遊客自己去採,我就問他們為什麼這樣,他說這樣可以省成本啊,我不要採,遊客來這個地方,我連包裝運輸的費用都可以省掉。所以我那時候,在1980年回台灣以後,我就開始把這個觀念推廣,那時候的觀光果園,先從椪柑園、梨園開始推廣,在東勢、豐原,我們做得滿多的,之後就轉型成休閒農場,就是除了採果、採蔬菜以外,我們還有一些休憩,或是教育的一些功能,因為我是覺得大自然就是一個最好的教室,都市人假日都想放鬆心情,到哪裡去?除了電影院以外,應該就到郊區,那在歐美這個風氣很盛,尤其現在台灣逐漸有這個風氣,所以在休閒農場,農委會每一年投資,在過去三年都超過五億新台幣,我們就幫這些有意思要經營的農戶做個規畫,同時公共設施來協助他做,園內的部分,他自己要出錢,然後給他們一些資訊,讓旅遊的單位,讓遊客知道說,我如果要去的話怎麼去,農委會架了一個網站叫易遊網,只要上農委會的易遊網的網站,您隨時都可以得到資訊,在北部有哪些休閒觀光的農園,在中部又有哪一些…甚至我們開始也在促銷一個叫做休閒酒莊,我們到了德國的萊茵河,大概主持人有印象,沿著河開車,附近就有一個酒莊,您可以停車,在那邊品品酒,喜歡的話,買個一箱半打回去,現在農村酒莊在卓蘭做得滿成功,在信義鄉也做了葡萄酒,做得滿不錯的,埔里除了公賣局的酒廠以外,我們埔里也有很多休閒農場,也做梅子酒、做梅乾,做一些地方的…
   
   謝金河:我們古坑的咖啡,我看它推廣得非常好。
   
   李金龍:古坑咖啡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古坑那個地方,九二一地震的時候,它是土石流非常嚴重,是我們農委會的一個機關,叫做水土保持局,替它做一些土石流的整治,整治好了以後,其實古坑那邊在日據時代就有種咖啡,那個地方比較貧瘠,種什麼東西好?後來他們就覺得咖啡應該還有一個機會,就開始種咖啡,現在古坑的咖啡在古坑農會,他告訴我,那個袁總幹事說,一個週末,遊客有四、五千人,咖啡有時候賣到不夠,只好請他們預訂,明年再來,所以這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原來是土石流要整治,讓它不要再發生災害,影響到居民的安全,後來種了咖啡,它那個地方的咖啡館大約有三十家。
   
   謝金河:我去過,很有特色,我看他們經營得很好,現在我們有一些,比方說到東港,它現在黑鮪魚一來,我看那條街,他說每一家一年的營業額都可以上億,所以東港的繁榮就欣欣向榮了,所以如果每一個地方…好像我們現在農委會有推廣是一鄉一個特產,這個將來有沒有辦法比較具體把它落實下來?
   
   李金龍:其實這個概念來自於日本,我們到日本旅遊,都有這樣的一個印象,日本每一個地方都乾乾淨淨的,很小巧,它的一些伴手禮,就是地方特產,也是包裝很精良,你看了不買都好像對不起自己。
   
   謝金河:很心動。
   
   李金龍:對,都會心動,然後就買了以後就帶回來餽贈給親友或是同事,那我們想這樣子「一鄉一特產」,其實是有機會的,譬如說到白河,就看蓮花,買蓮子、吃蓮子糕...
   
   謝金河:到了新竹的北埔。
   
   李金龍:對,蓮花大餐,新竹的北埔,我們就吃柿餅,甚至於吃一些客家的料理。
   
   謝金河:還有擂茶。
   
   李金龍:對,擂茶可以帶回來,所以這樣的一個情形,我們希望這中間,農會要扮演一個更積極的一個角色,不要在那裡等待,應該跳出來幫農民忙,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很願意藉農會做一個橋樑,作為政府跟農民之間輔導的橋樑,我們請農會多協助農民做這些地方特色的發展,我想這個都是有效率地在改善。
   
   謝金河:剛才我提到一個問題,現在農民年齡普遍偏高了,未來有沒有辦法,我們現在年輕人,都到外面去從事服務業,他寧可到麥當勞上班,你叫他在鄉下種田,他覺得種田沒面子,這個將來有沒有辦法說,我們政府可以給一個比較好的一個願景,我如果在地方,我留下來務農的話,我可以照顧一個家庭,然後我整個未來的發展也不會那麼…現在我就發現說,我們像上次找到農民代表來談,他也覺得說好像未來前景茫然,都沒有希望,農業如果搞到這個樣子,你留下來的都是老弱殘兵的話,將來這個其實也是政府一個沉重負擔,就大家都坐在家裡等政府來補助,我看這個不是辦法。所以剛才主委講到很多,像休閒農園、一鄉一特產這樣慢慢去改變,我想能夠讓農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這個就是說從農業的競爭力,再去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這個可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李金龍:是,謝謝您的提醒,農委會在最近這三年,我們加強來吸引有意願務農的年輕人回來,具體的作法,就是要做一些技術訓練,因為每一種產業,都有它的一種技術上的竅訣,所以譬如說蘭花怎麼栽培種得好、蓮霧要怎麼種,能夠種得像黑珍珠那麼樣的一個高價格,一連開的這個班,各種專業班,有上百班,大約每年有二千名受訓的年輕人,我們要求年紀要四十歲以下。第二個,農委會提供一個青年創業貸款,這個創業貸款,每一個人最多可以貸到六百萬,這個必須符合四十五歲以下,他有心從農,同時他如果是…沒有財力都沒有關係,農業信用保證基金會替他擔保,所以他可以取得資金。第三個作法是購地貸款,你要做農總是要土地,地可以用租的,可能是自己的,如果實在是沒有的話,只好買,所以農委會也提供購地貸款的協助,如果是要從事農業的話,可以這樣做。第四個就是透過農會來鼓勵一些農家子弟,就讀農業的科系,他讀這個,將來就是做這個農業的話,我們會給他就學上的一些補貼,甚至於創業上的協助。
   
   謝金河:我想再請教主委,我們現在剛才講到,美國那是大農制,我們現在台灣基本上是小農制,這個小農制現在就是說,耕種的人也許…比方說類似像我爸爸媽媽,這樣年紀大的,他不想種了,不想種,如果他將來準備租給人家,或是給人家種,我們將來有沒有這種中介單位說,把這些有可能會廢耕的地,大家整合一下,我們慢慢慢慢把它變成一個大農制,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這可行性有多高?
   
   李金龍:有,過去我們農地不敢給別人做,是因為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條例,耕一耕田就讓他拿走了,現在我們已經把這個都做一個合理的調整,就是三七五減租條例做修正,土地可以租給人家做,沒有問題的。第二個,我們也鼓勵一些代耕跟所謂的租賃,如果你要把土地租給別人的話,農會可以做一個見證,在形成一定的面積,譬如三公頃以上,農委會就會補助這位農戶,其他的人他就轉行去做別的工作,甚至於年紀太大,我們一個月給一位老農四千塊的老農津貼,老農福利津貼,這樣的話,就可以擴大經營的規模,同時對於產權不會發生這些爭議,逐漸地台灣的中南部…如果您再仔細去看看,有些人耕作的稻田,都是兩、三甲,我最近遇到後壁農會的總幹事,他告訴我,他們理事長 王理事長,就做三甲地,然後去年的榖價不錯,他自己也覺得還可以過得去。
   
   謝金河:是,我想還有從事農業的人口,現在政府有沒有一套說…比方說我們現在到公司上班,一般公司都有一個養成的教育的過程,它不斷給你進修,現在我們在中南部這樣看到務農的人口,現在當然是老的,有一些力不從心了,現在如果還在從事農業發展的人,他將來…比方說技術的改良,品種改良,將來這種進階的進修,這種班,將來農委會有沒有類似這樣的輔導計畫?
   
   李金龍:有的,這個事情是由我們所轄的各地區農業改良場在做,我擔任主任委員以後,我就覺得農業技術的提升,是我們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所以這個強項,我們不能夠輸給人家,所以改良場在全台灣各地區,他們都有單位,我要求每個縣市、每個月,改良場都要辦這些所謂的產銷班座談會,這個產銷班座談會,可以是廣泛的,也可以是獨項,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水稻怎麼樣做良質米的栽培,那他就告訴農民,你選的品種要注意。第二個,什麼時候下種,是一期作還是二期作比較好?第三個,你可以怎麼樣來處理這些病蟲害的防治跟施肥,這樣的一個平台,主要還是做一些技術的支援,同時也可以讓農民有聲音,對政府有什麼需求,可以提出來。所以上一次您提到有一些農民朋友有這麼樣的聲音,我是覺得這是很好,農委會也願意傾聽農漁民的聲音,做為我們業務改進的一個依據。其實我在就任主任委員的那一天,我說過,我們未來施政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傾聽農漁民的聲音,因為一個好的政策,必須是個可行的政策,否則理想化太高的話,最後獲益的不是我們農漁民,所以我這方面會持續地加強,在技術訓練,同時聽取各方面的聲音,甚至於必要的時候,做一些政府施政的一些宣導,要不然有時候會有這些隔閡跟誤會產生。
   
   謝金河:好,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剛才我們也提到,現在台灣很多農民,就跟台灣的產業外移一樣,我們很多的產業,像筆記型電腦,大概工廠全部設到大陸去了,我們現在有很多到大陸,我看到海南島去種番石榴很多,然後呢,很多的養殖業,其實也都到大陸去了,他在把台灣的農產品,拿去大陸發展過程裡面,其實他也把台灣的這種…整個農產品的經營技術、這種改良的技術,其實也都拿過去了,然後呢,在大陸因為成本比較低,有一些它又殺回來,又造成我們農業上的一個…另外一個競爭的出現,這個情況,我們有沒有什麼對策,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怎麼辦?
   
   李金龍:是的,這確實是現今存在的一個問題,大陸地廣人多,所以他的生產成本一定是比台灣低,這些種子、種苗、魚苗,很難百分之百的管制,栽培的技術又存在這個人的腦中,我們也沒辦法控制他,我們有一些管制就是,新的品種不准出去,第二個,就是持續在技術領先,不可諱言,大陸的栽培技術或者養殖技術,跟台灣還是有一點距離,我們研發創新是強項,要持續保持領先,品種的改良,也要持續保持領先,因為這樣的一個態勢是不能完全避免,就是國人到大陸去發展,我們如果持續領先的話,其實還好。但是您說的,他的產品殺回來,我們怎麼辦?我們有一個安全法,大陸的產品,動物跟動物產品,統統不能進,因為他是疫區,植物產品有一部分可以進,它是有清單,不過因為基於WTO,我們特別要求,如果大陸要這樣的話,雙邊要諮商,諮商通過以後才能進來,所以除了走私,現在正常的管道,它是進不來的。
   
   謝金河:我們時間大概剩下兩、三分鐘,最後要請教主委的一個問題,全世界在經濟發展國家,他的農業部門,基本上是受到最多挑戰,所以我們看亞洲,像日本、韓國,很多農業部長都很快就下台,所以這個可以看得到在經濟發展過程裡面,在農業這個部門,事實上它面臨的挑戰是最大,主委就任已經三年了,我想在過去三年當中,你的感受、到底有什麼心得,這個是大家可以看到主委在這個過程裡面,是非常投入,這樣三年下來,我們今天利用這個機會,讓主委來談談您的感言。
   
   李金龍:謝謝,我一輩子學農、然後做農,所以農業是我的最愛,我常常跟我的同事有一些意見交換,我說農委會施政的核心價值,就是要保障農漁民的權益,如果農漁民沒有過得好,我們農委會就沒有成功,我這個人就沒有做好我該做的份內工作。這幾年來,確實經過了WTO的衝擊,國內的市場越來越開放,在生產面沒辦法一下子幫農民的忙,我們就從福利面跟生態面來加強,所以剛才提到的老農津貼,過去一個月是三千,現在是四千,一個月加一千,農委會就要多八十四億的預算,我們也開辦一些農漁民子女的教育獎助學金,一個學期申請有十萬人,兩個學期二十萬人,農委會要支出十四億。我所說的這些,都是一些比較福利面,我總覺得,在未來的農委會施政,還是繼續地在技術領先、研發創新,另外一個就是要做市場行銷,不管國內市場、國外市場,一定要把產品銷出去,這樣子產銷才能夠平衡,農民生產的漁獲物或是農產品,價格才不會崩跌,最後就是我也希望農民朋友有任何意見,就把農委會當做您自己的家,我真的是很願意聽聽大家的聲音。有一次,我在辦公室看到一封信,是雲林一位賴姓的農友寫給我的,說大蒜的價格現在低落,農委會的主委,我聽說您是聽農民聲音在施政,請你來幫忙我,他寫了一個(05),我立刻掛電話回去,我說我是誰,啊,你真的是農委會主委?我說是的,他說你看到我的信?我說真的我看到,而且一個禮拜內,我會請我們同事去你那邊了解一下。從一個數字我們看到,政府對農民、對漁民是有在照顧,農委會的預算在今年九十四年,立法院正在審查,我們編列是1245億,去年剛過這一年,編列是1151億,再前面一年編列是836億,所以年年都在成長,雖然政府財政很困難,但是我相信,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忙農漁民朋友。
   
   謝金河:好,今天非常感謝主委在百忙之中到達我們公共電視,把整個農委會的經營,來跟大家現身說法,我們希望在邁向一個WTO開放之後,一個完全充分競爭的社會當中,我們的農業要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農民也可以在一個國際挑戰當中,大家能夠奮發圖強,能夠找到一席之地,今天非常感謝主委到我們公共電視,我想今天也非常感謝各位觀眾的觀賞,我們下個禮拜見,謝謝大家。
 

回到新聞網    相關討論       


面對國家精華
2005-12-31 (128) '05大事 '06大勢
2005-12-24 (127) 自由化巨浪 淹沒農業?
2005-12-17 (126) 搶救卡奴大作戰
2005-12-10 (125) 拼觀光 台灣美在哪裡?
2005-11-26 (124) 經貿路前多挑戰
2005-11-19 (123) 為房市量體溫
2005-11-12 (122) 經濟加溫 寄望明春
2005-11-05 (121) 禽流感發威 經濟打寒顫?
2005-10-29 (120) 拼奧運 台灣憑什麼?
2005-10-22 (119) 二次金改 如何改?
2005-10-15 (118) 王建民點燃棒球熱
2005-10-08 (117) 全球防堵禽流感
2005-10-01 (116) 金改推手看二次金改
2005-09-24 (115) 司法改革 首重風紀
2005-09-17 (114) 存款保險有撇步
2005-09-10 (113) 物價蠢動 中油苦撐
2005-09-03 (112) 台灣人 你快樂嗎?
2005-08-27 (111) 看看南韓 想想台灣
2005-08-20 (110) 頭上腳下 全鬆綁
2005-08-13 (109) 油價狂飆 電價喊漲
2005-08-06 (108) 一流大學 = 一流教育? 
2005-07-30 (107) 人民幣升值 走勢與衝擊
2005-07-23 (106) 兩會與兩岸 回顧與前瞻
2005-07-16 (105) 消費金融面面觀
2005-07-09 (104) 以債養債 ”卡”危險
2005-07-02 (103) 美國牛肉 安不安全
2005-06-25 (102) 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
2005-06-18 (101) 報完稅 又要加稅?
2005-06-11 (100) 認識腸病毒 有備無患
2005-06-04 (99) 房市景氣 霧裡看花
2005-05-28 (98) 兩岸搭橋 先談經濟
2005-05-21 (97) 中國旅客 台灣歡不歡迎?
2005-05-14 (96) 報稅季節 抗稅聲浪
2005-05-07 (95) 連宋訪中 誰得利?
2005-04-30 (94) 五一專訪陳菊主委
2005-04-23 (93) 嚴法重刑救治安
2005-04-16 (92) 官民圍堵黑心貨
2005-04-09 (91) 新聞局長看新聞
2005-04-02 (90) 勞工退休金 新舊比一比
2005-03-26 (89) 反分裂法下的兩岸經貿
2005-03-12 (88) 反分裂?反和平?
2005-03-05 (87) 捉小偷辦大案
2005-02-26 (86) 二二八的昨日與明天
2005-02-19 (85) 專訪 行政院長謝長廷
2005-02-05 (84) 邱小妹事件:制度面與人性面
2005-01-29 (83) 兩岸包機起飛
2005-01-22 (82) 土增稅調降 誰有利?
2005-01-15 (81) 聲援台灣米-政府因應
2005-01-08 (80) 浩劫後-南亞救災與省思
2005-01-01 (79) 聲援台灣米--農民心情
2004-12-25 (78) 專訪研考會主委 葉俊榮
2004-12-18 (77) 藍綠放兩邊 經濟擺中間
2004-12-04 (76) 金馬之夜 國片等待曙光
2004-11-27 (75) 原湯加工 溫泉走味?
2004-11-20 (74) 用匯率看景氣
2004-11-13 (73) 從美國大選看台灣
2004-11-06 (72) 健保 要三贏或全輸?
2004-10-30 (71) 第一名的競爭力
2004-10-23 (70) 台灣媒體大未來
2004-10-16 (69) 兩岸直航 飛回原點?
2004-10-09 (68) 胡錦濤時代 兩岸走向
2004-10-02 (67) 地雷連環爆 股市心慌慌
2004-09-25 (66) 教改路 通向何方
2004-09-18 (65) 金融改革在台灣
2004-09-11 (64) 桃園停水十五天
2004-09-04 (63) 擋不住的土石流?
2004-08-28 (62) 綠色宜蘭 金色前景
2004-08-21 (61) 台南人的光榮感
2004-08-14 (60) 尋找台灣新文化
2004-08-07 (59) 金管局 管什麼?
2004-07-31 (58) 新舊勞退金 算盤撥清楚
2004-07-24 (57) 專訪副總統呂秀蓮
2004-07-17 (56) 傾聽大自然的怒吼
2004-07-10 (55) 兩岸方程式 有解? 無解?
2004-07-03 (54) 景氣紅燈 憂喜參半
2004-06-26 (53) 專訪考試院長 姚嘉文
2004-06-19 (52) 新生代 新客家
2004-06-12 (51) 小小指紋 大有學問
2004-06-05 (50) 外資心聲 說給總統聽
2004-05-29 (49) 從伊拉克看台美中
2004-05-22 (48) 科技產業向南走
2004-05-15 (47) 人民的力量有多大
2004-05-08 (46) 景氣春光 烏雲浮現?
2004-05-01 (45) 詐財電話 嘜擱咔啦
2004-04-24 (44) 部長夫人也被搶
2004-04-17 (43) 教鞭下的孩子
2004-04-10 (42) 激情過後 療傷止痛
2004-04-03 (41) 藍綠之外 第三勢力
2004-03-27 (40) 選後重整新財經
2004-03-13 (39) 鋼價上漲面面觀
2004-03-06 (38) 三二○的三張票
2004-02-28 (37) 經濟回春看今年?
2004-02-21 (36) 面對病毒大反撲
2004-02-14 (35) 禽流感 雞飛鴨跳
2004-02-07 (34) 司法改革向前行
2004-01-31 (33) 消費者 別當受氣包
2004-01-17 (32) 兩岸外交 隨大選起舞
2004-01-10 (31) 公投 投出變化球
2004-01-03 (30) 兩岸半導體大戰
2003-12-27 (29) 高科技帶動臺灣起飛
2003-12-20 (28) 是「客」人 也是頭家
2003-12-13 (27) 臺灣爭出頭 外貿打前鋒
2003-12-06 (26) 經濟冬盡 景氣回春
2003-11-29 (25) 當文化遇見創意
2003-11-22 (24) 大選最前線
2003-11-15 (23) 論文生波 夫子生氣
2003-11-08 (22) 北電子 南電信
2003-11-01 (21) 外交突圍 任重道遠
2003-10-25 (20) 偽卡「盜」走金融秩序
2003-10-18 (19) 金融版圖 合縱連橫
2003-10-11 (18) 基測組距 進退兩難
2003-10-04 (17) 港都躍升南方之星
2003-09-27 (16) 專訪 副總統呂秀蓮
2003-09-13 (15) 化科技為商機
2003-09-06 (14) 人氣市長拼政績
2003-08-30 (13) 體檢台灣經濟體質
2003-08-23 (12) 富人繳稅 窮人翻身?
2003-08-16 (11) 搶救飯碗大作戰
2003-08-09 (10) 新台幣與人民幣
2003-08-02 (9) 後山選戰 前線交火
2003-07-26 (8) 谷地景氣 曙光乍現
2003-07-19 (7) 教改路迢迢 師生心茫茫
2003-07-12 (6) 金融改革救台灣
2003-07-05 (5) 政治放兩旁 經濟擺中間
2003-06-28 (4) 景氣燕子 何時飛來?
2003-06-21 (3) SARS冷卻 大陸熱?
2003-06-14 (2) 好日子還要等多久
2003-06-07 (1) 拼完SARS 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