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一則小故事】
從前從前,在遙遠的古時候,有一隻百步蛇在陶壼裡產下了一顆蛋;而奇怪的是,這個陶壼在太陽光的照射之下,竟然一天又一天的不斷長大。直到有一天,陶壼終於分裂開來,從裡頭誕生了一名小男嬰!小男嬰被部落中特定的家族所收養,在細心的照顧下長大成人,後來被族人們尊奉為部落的頭目!這個關於陶壼的小故事,是流傳於排灣族的傳說,而排灣族也因為這個傳說,把太陽、百步蛇、和陶壺視為頭目的象徵。
【傳統的製陶技術】
台灣原住民的十族中,除了泰雅族和賽夏族之外,其他各族幾乎都有陶器保存下來。不過,到今天還能用原住民傳統方法製作陶器的,只有和阿美族和蘭嶼的達悟族了。鄒族直到民國初年還有少數婦女能夠製作陶器,可惜現在已經失傳。
燒製陶器時,先在野外將乾柴堆成堆,把陶坯(將陶土捏塑成形,風乾之後等待燒製的,稱為「陶坯」)放在柴堆上,上面再覆蓋柴枝或乾草燃燒。
【豐富多樣的陶藝文化】
原住民的傳統陶器主要是用來汲水、炊煮或是祭祀之用,但各族有各族的特色。例如達悟族習慣將陶製食器分成農作用和盛放肉類、魚類、小米等四大類別,各種用途各有專用的陶器,不能混淆;還有各種造型小巧可愛,用來裝飾或給小孩玩的陶偶。
魯凱族的陶藝品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為肚圓口小的陶壺,屬於頭目家族的傳家之寶,也是婚禮貴重的聘禮,平民不能隨便擁有。
阿美族陶器的特點,則是葫蘆形和瓶形的陶器,此外也有大型的運水罐、蒸鍋、酒瓶和碗盤等日常生活器皿。
台灣原住民中,排灣族的陶藝文化最為豐富。被尊為『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陰陽壺、母壺、人形壺、公壺四種,其中有百步蛇紋的陶壺叫公壺,有乳釘狀凸紋的則稱母壺。陰陽壺兼具母壺與公壺的紋飾,是陶壺中最尊貴的,族人稱之為DeDedan(磊勒丹),平時擺放在頭目家中柱的兩旁,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外人不可以隨意觸摸,它同時也是頭目家族聯姻時重要的聘禮。
|